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12705900000006

第6章 亚洲考古大发现(5)

通过解读佉卢文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来自西南方SUPIS野人的威胁和入侵。木牍文字表明,SUPl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加深的,如“SUPI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l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对SUPIS人的强大进攻无法抵御的。然而,用来保存佉卢文的陶瓮却密封完好,未曾拆阅,大量的食物仍留在储藏室内,甚至在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存留。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是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突然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但是,各种史书上对SUPIS人的未曾留下任何记载,是什么民族如此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呢?是他们灭绝了尼雅王国吗?

尼雅是如何消失的

关于尼雅消失的原因,很多学者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由于战争,有的则认为是自然灾害。

如果真是战争所致,那么又有令人难以解释的地方。因为在所有遗址当中,不仅没有烧毁、砍砸房屋等人为破坏的迹象,更不见横尸遍野的战争迹痕。相反,在屋内墙壁旁还整齐地摆放着未开封的佉卢文书,在地上放着捕鼠的夹子,连储藏室内的米也没带走,房屋的立柱、门板、窗户,屋外的栏干和室内炉灶、烤囊炉,样子也一如当年。甚至还有一副完整的狗骨架发现于一处房屋内的柱础旁。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的撤离是比较从容的。房屋内留下的遗物较少,珍贵和常用物品都被随身带走了,笨重家具等无法搬运的东西都摆在原地,原封不动,根本不像经历过一次血雨腥风的洗劫,也不是出自一家一户的个别行为,一切都像是有计划的大规模全面撤离。因此,认为是战争将尼雅古城摧毁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那么尼雅家园的废弃,会不会与自然条件的逐渐恶化有关呢?

尼雅河作为尼雅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其河水来自昆仑山上的皑皑白雪。北坡的昆仑山脉气候寒冷,终年低温,降雪不能全部融化,山上5000~5700米被称为永久雪线,以上为终年积雪区。如同固体水库一样的山上冰雪,在冷季贮存起大量的水,在暖季则逐渐融化,补给河流,哺育着河边的尼雅人。当然,尼雅河的水量由于自然因素也会有所变化,由固态的水转化为液态的水,肯定会影响这里的生存环境。倘若尼雅河水量某年或接连几年减少,失去水资源后的末端的人便无法与环境相抗衡。如果当地人不懂得保护环境,过量使用水、植被等资源,肯定会给其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风力不断变化位置,沙漠边缘地区沙丘使河流不断改道,田地荒芜,地皮龟裂,树木枯亡,居民因无法生活,就不得不最终离开故土。

不过,导致缺水的原因可能是一场特大风沙、罕见的干旱自然原因,也可能是一场瘟疫、一次战争等人为造成。最可怕的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叠加在一起。在西域古国间的争夺中,即使失败的一方尚存,如果行政管理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崩溃,那么水利灌溉系统就会无人管理。像这样一个以依赖一条不时改道、流量不大的水源为生的特殊地区,一旦缺乏对水利系统强有力的管理,就会很快失控,无法生存。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被迫离开,那么是有足够时间慢慢撤离的。

这些对尼雅古城消失的推断也许只是想象。但尼雅消失之谜,绝不亚于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它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复杂、严密的科学论证,才能逐渐逼进真实。当然,最终的结论也可能是永远都没有结果。

历史侧影——玫瑰古城佩特拉

佩特拉是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以南250千米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峡谷内。

佩特拉古城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并由此而被称为“玫瑰红城市”。实际上,这里的岩石除了红色外,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等。佩特拉究竟是何时建造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腊的样式估计,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后,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佩特拉曾是古代纳巴特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约旦阿拉伯干河的东部被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特人的部落控制,并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区。公元前312年,纳巴特人定居于此。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最突出的就是首都佩特拉:这是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长的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特人因此而变得强大富有起来。

到了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了纳巴特王国,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并曾一度作为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而存在,拥有诸如广场、公共浴室、剧场之类的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在罗马人的统治下,佩特拉也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作为该城经济支柱的佩特拉的贸易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它的部分生意被一座名叫亚历山大的地中海岸城市抢走;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在它的北部,罗马人兴建了一条大路,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现在的伊拉克)联通,将更多的运输贸易掠走。所以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就已大大削弱。此后,佩特拉的重要性随着贸易路线的改变而大为削弱,并最终被遗弃。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更是少有游人问津此地。佩特拉也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佩特拉于公元4世纪又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它在这期间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拜占庭大主教(或称东正教)将此作为其居住地。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东山再起,由阿拉伯地区迅速波及到西亚和北非地带。日趋强大的伊斯兰帝国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此后逐渐成为一座废弃的空城,鲜为人知。

乌尔城的发掘

乌尔城是西亚著名的古代城市,位于伊拉克的穆盖伊尔。大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苏美尔人开始在乌尔定居,到公元前4000~前3000年这里形成了城市,并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家。

到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前2006年)时,乌尔城成为该王朝的首都,并与波斯湾及印度洋等地区都有贸易往来。此后,乌尔城长期隶属于巴比伦等王朝和波斯帝国,属于当时两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业中心。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由于幼发拉底河改道,乌尔周围地区的灌溉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良田也逐渐变成沙漠,乌尔城自然也逐渐衰落,最后被湮没消失。

皇家陵墓的丑恶葬俗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很多考古学家便开始对乌尔城进行考古发掘。到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爵士在发掘乌尔城时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象,即在古代乌尔城国王的陵墓中,有很多与丑恶的丧葬习俗有关的迹像。

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乌尔城还是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畔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小村落。而发展到约公元前2500年时,它已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的首都。在金字塔形的神庙附近,考古学家伍利发现了一座皇陵,这里包括有16个大墓,伍利称它们为“死亡地窖”,也是苏美尔国王和王后的墓地。但是,这些王族成员并非单独被埋葬,而是让朝臣和仆人们都一起与他们殉葬!

在当时,如果国王和王后死后,尸首就会被放入墓室。此时,一长列的朝臣、仆人和乐师们也都难逃厄运,都会随之进入这个死亡地窖。他们都会身穿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手捧黄金、珠宝和其他等祭品,在陵墓中,他们饮毒后再一排排有序地躺下等死。

在一座皇陵中,伍利发现了乌尔城的皇家用品——一个空心的盒子。在盒壁上,描绘着众多和平与战争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用贝壳和天青石制作出来的。这些用黄金和天青石做成的灌木丛中的公羊,或是山羊,就是人们带入陵墓的随葬品。

令人惊讶的是,王后的身边不仅有4个马夫,还有一连串的尸体,可以说尸体排满了两间相连的墓室。考古人员现,共有23位殉葬者安静地随着这位王后下葬,一位殉葬者临死时还把一只手优雅端庄地放在竖琴弦上。

与“王后普阿比”相邻的另一座墓穴中,里面也有一具身份不明的男尸。人们猜测,他可能就是乌尔的国王。

通往这个墓穴的整条道路是个更大的死人坑,坑里到处都是殉葬的卫兵和动物的尸体。所有尸体都神态安详,没有暴力迹象。

有人认为,可能是某种药物的作用,才使得这么多的人如此顺从地去死。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想。乌尔墓穴里的殉葬者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目前已无法知晓。

乌尔城的塔庙

在乌尔城址残留的建筑物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就是塔庙。乌尔塔庙最初是由苏美尔人建造于公元前2112年~前2095年乌尔一纳莫国王统治时期的,是一座坚实的砖体,基底长64米,宽46米。

整座塔庙都是建造在沥青基础之上的,为砖坯筑成的多层建筑物,一般是一座神庙的塔楼,其外形看上去酷似金字塔。墙体向内倾斜,外形犹如分层的金字塔;下面几层没有内室,实际就是一层层的台基。乌尔塔庙共有3道台阶,每道100级,通往第一层和第二层平台之间的门廊。从这里再经过一道台阶后,便能通往塔庙的顶部和祭奉神南努的小圣坛。

在所有的塔庙当中,最精致的一座是供奉乌尔王的保护神、月神南纳的塔庙。该庙建于公元前22世纪的乌尔-那穆统治时代,高约12米,共分3层,基部为长方形,面积为64米×46米。塔庙的顶部还筑有一座小的神庙,为月神南纳的寝宫,也是整个塔庙的中心。神位放在寝宫的壁龛内,塔庙的四周是广场,被称为“圣区”。

塔庙的东北角是另外一座较小的塔庙,旁边是祭司的住房。东南边的一组建筑,为供奉南纳和其妻宁伽尔的两座神庙、一些小庙宇及女祭司的生活区。

乌尔塔庙的大部分经过漫长的岁月后依然坚立着,这也是苏美尔人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筑。先知亚伯拉罕出生并居住在乌尔城,当时该城位于一片翠绿的农田中,外围有一条护城河;而现在的乌尔,则位于一片差不多被沙丘所覆盖的沙漠区。幼发拉底河也不再流经乌尔城,它已改造朝另一个方向流去了。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最早的塔庙建筑年代应不早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两河流域地区所有的塔庙遗迹中,以乌尔城的保存得最为完好。这些塔庙也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时的苏美尔,其建筑师已开始运用圆柱、拱廊、拱门、拱形圆顶等基本建筑形式了。

乌尔王陵的考古价值

考古学家在乌尔共发现大大小小的墓葬2500多座,但其中大多数已经被盗掘,其中有16座王陵属乌尔第一王朝时代。每座王陵都有大规模的穹窿顶墓室,附有几个侧室,都是用石或砖建造的。

乌尔王陵以其丰富豪华的随葬品和人殉为主要特色。随葬品中包括珠宝、镂孔金杯、金牛头竖琴、带青金石剑柄和黄金剑鞘的短剑、金琉璃头饰、青金石制作的圆筒印章,以及用贝壳、黑曜石、红石为材料镶嵌、粘合成的各种饰物等。每座陵墓的殉葬人最少为3人,最多可达74人。

乌尔王陵的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乌尔城邦的生产力、艺术水平及与西亚其他地区的往来情况,也说明奴隶主贵族掠夺、剥削来的财富已达到惊人的地步。

1922~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利又领导不列颠博物馆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考古队,对王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发掘。乌尔城址的早期地层堆积,分属欧贝德文化和乌鲁克文化;晚期地层堆积属苏美尔早王朝及以后各时代。这一遗址的发掘,为了解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这一地区阶级分化、国家产生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乌尔王国的兴衰史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中后期,美索不达米亚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时代,乌鲁克、乌尔、尼普尔、基什及北方的阿卡德人等,都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强者。其中,乌尔城在乌尔王的统治下,逐渐成为一个军事超强者。

古代的乌尔城位置既有利于对阿拉伯半岛的海上,又有利于陆上的贸易。在这段时间里,乌尔建造了许多精心设计和建造的墓。当乌尔的国王成为苏美尔的统治者后,这个王朝就被称为第一王朝。

公元前2340年左右,乌尔第一王朝被阿卡德的萨贡一世消灭。

从乌尔第二王朝后期起,乌尔的军事实力开始逐渐下降,对邻近地区的控制力也逐渐削弱,不再拥有当年的风光。而与此同时,阿卡德人却逐渐强盛起来,新月平原上的政治实力对比,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