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疑案
12701500000007

第7章 中国历史疑案(6)

关于立太子问题,有史书说,李渊曾经多次想要立世民为太子的,但李世民没有当太子的想法,没有接受。《资治通鉴》写着,李在晋阳骑兵,其实是世民的主意。那时李渊对李世民许诺,成功后,一定立他为太子。但李世民坚决不接受。也就是说,李世民从来就没有过想将李建成的之位取而代之,从来就没想过要夺权。

唐太宗是否真的谋权篡位?

还是那句话历史是胜利者所写,也就难免会粉饰李世民,而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进行栽赃诬陷。但仍旧可以在史书中找到李世民曾经预谋夺权的丝丝痕迹。有如下几个例子:

第一:在武德四年时,李世民听一位道士说他会作太平天子,要好好珍惜。李世民很是得意,对此念念不忘。若是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又何必对当皇位如此倾心。

第二:李世民曾经设无策府,网罗了很多谋臣,一天到晚一起研讨经义,纵横得失。若是没有想当天子的意愿,又何必下如此大的功夫。

第三:他一面坚持不要太子之封,另一面又大结死党,处心积虑作兵变准备。他把妻子安排到皇宫父王的身边,虽然名义上是“孝事文王”,但实际上是要去刺探内情;他还收买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人来作他的内线,他还私下结交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以方便控制宫廷。若是这些不是为夺权,又能有何目的?

第四:来分析唐高祖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也能看得出把皇位让给李世民并不是自愿。因为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的想法从未没动摇,对李世民却是不放心。在起义初时,他就让建成去统率左三统军,而让李世民统率右三统军。进封为唐王以后,他又让建作“世子”,只是封李世民为“秦王”。在称帝之后,他也是一直坚决要立长子李建为太子,觉得李世民独断专行,人很坏,不再像自己以前的儿子了,也就是说几乎连做他儿子的资格都没有了。

发生兵变以前,他就发觉了几个儿子之间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但还是决定让李建成接替皇位。李世民最多就是在洛阳掌管半壁江山,做个不登基的“皇帝”。

由此可见,李渊在“玄武门兵变”后亲自下的诏书,很有可能是被迫的顺水推舟之术,他自己退位也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要拨开层层的迷雾还是需要确凿的历史证据,缺乏详细记录,谁也不能说清。纵然如王夫之曾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但是李世民当皇帝毕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难得的一个盛世局面。

相关链接——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为何无字

唐朝女皇武则天执政以后,通过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及有才能的文人武将,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提拔了一大批能干臣下,如姚崇、狄仁杰、裴行俭、刘仁轨、李昭德等,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日益增强。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斐然。虽然武则天在夺取帝位时诛杀了一些李姓皇族,但她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埋没的。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仅她的生活让人关注,就连她死时立的“无字碑”也引起无数后人的猜测和争论。

传说武则天年近70时,齿发不衰,丰肌艳态,宛若少女。她除了注重颐养,还欲心转炽,她所宠幸的面首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侯祥、僧惠范、柳良宾等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因为“阳道壮伟”而得到武则天宠爱的“男妃”。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更是凭借女皇宠爱权倾朝野,骄横无比。

唐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啤、桓彦范等乘武则天年老病危之机,率左右御林军发动了政变,诛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从长生殿搬进上阳宫。该年的11月,已经82岁的武则天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病死。死之前,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的5月,武则天遗体与高宗被合葬在乾陵,并且仅仅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这块儿无字碑与高宗的碑并列在一起,都矗立于乾陵朱雀门外。西面那块是“述圣碑”,是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的,内容是歌颂了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那块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高大雄浑,矗立在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与西面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比肩而立。

无字碑是由一块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高共7.53米、宽是2.1米、厚是1.49米,总重量有98.84吨。碑头刻着8条螭龙,互相缠绕,碑的东西两侧各刻着一幅腾飞的“升龙图”,龙高有4米、宽有1米,它的扭动的身躯很矫健,神态飘飘如仙,线条流畅美丽,可将雕刻人刀法之娴熟。碑的阳面是一幅狮马图,是线刻画,上面的狮昂首怒目,威严地挺立着;而马却是屈蹄俯首,在悠游地进食。整座碑又高大又雄浑,雕刻得非常精细,可以称得上是历代石碑的巨制。

令人感到奇怪,当初立此碑时,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后人试图加上的文字,也都是斑驳陆离,若明若暗,模模糊糊。那么武则天立这块空白石碑,如此异乎寻常,用意是什么呢?这成了千百年来让人们不断猜测、不断探究却又无法找到答案的谜。

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称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自视德高望重,无言可书。千古功德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

第二种说法是说武则天自知罪孽太大,无颜为自己立传。她骗得高宗的信任后,废唐改周,自称则天女皇;为巩固帝位,她又任用酷吏,铲除异己。《隋唐五代史》中,武则天被说成“暴君”,她“使滥刑,任酷吏”。

第三种说法称武则天聪颖过人,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但是一些学者对她评价还是很高的,认为唐太宗打下的是盛唐基础,而武则天则巩固了统治基础,是国家得以发展,若没有她统治的50年,也就很难有唐玄宗时期的的开元盛世。

还有一种说法称,虽然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子,却是长期在她的淫威之下惶恐度日的,对自己母亲滥施酷刑的行为也是异常憎恨。武则天先毒死太子李弘,后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说话不小心被武则天处死了。有这么一番饱受折磨经历,中宗重登皇位之后虽不公开对母亲发泄憎恨,但是确实也无法违心讲出为她歌功颂德的话,碑上也就只好一字不刻可,为她留下一块“无字碑”。

“狸猫换太子”真假之谜

有一出《狸猫换太子》的京剧,内容是包拯——宋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巡行到一破窑,被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了,向他哭诉她自己的悲惨身世。仔细听后,包拯才知到她说她是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的生身母亲李娘娘,并且知道了她那些很少人知道的离奇却又无比悲惨的经历。

京剧“狸猫换太子”的来龙去脉

李娘娘原本只是宋真宗(宋仁宗之父)的宫女,因受到真宗宠幸,被封为才人、后有封为婉仪,还怀上了“龙种”。在那时,是母以子贵的,李娘娘希望能生下个儿子,日后就能平步青云当上皇后了。

可阴险毒辣的刘德妃因自己没有生育,就极其嫉妒李娘娘,于是在李娘娘刚刚生下宋仁宗时,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将婴儿换走了。等宋真宗满怀激动的去李娘娘那里看自己的骨肉时,眼前的却是一个血淋淋的怪物。于是他一怒之下,不管青红皂白,就把李娘娘打入了冷宫。之后,李娘娘得到一位好心宫女的帮助,逃出了冷宫,得以躲过刘德妃灭口之灾。从此李娘娘就在这处破窑里隐姓埋名的活着,苦苦等待时机,等了20年,终于盼到了出头之日。

包拯是清官,以清正廉明和大公无私而闻名天下。为了替李娘娘洗雪冤仇,他将她带回到京城,设计使仁宗母子相认,从而使真相大白。结果刘德妃等人受到严惩,母子团圆,李娘娘封为李宸妃,结局很美满。

宋仁宗生母的传说

戏是这么演的,历史上李宸妃并没有这么好的结局,没能等到母子相认这一天。当宋仁宗解开他的生母之谜的时侯,李宸妃早已经去世多年。

关于宋仁宗的生母有另外一些说法。据说,刘德妃是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虽然她曾经是街上卖艺出身的,但是长得如花似玉一般。15岁时被刚成年的太子赵恒(日后的宋真宗)看上而被纳入宫。赵恒登基后,刘德妃从“姜人”、“婉仪”,一直升到了“德妃”,不足的是一直没有生育。

为和杨淑妃、沈才人们竞争皇后的位子,她最终想出“借腹怀胎”的计划。她特意将自己身边一个姓李的侍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引诱宋真宗上。当李宫女怀上“龙种”之后,她自己也装出怀孕的样子。只不过李宫女怀的是真胎,而她怀的却只是是假胎。等到十月分娩时,“两个”龙种先后呱呱坠地,刘德妃就趁机上演了一场“狸猫换太子”的戏。使得李宫女被打进了冷宫,最后寂寞得死去,刘德妃却登上了早已经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宋史》中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称李宸妃实有其人。她原来只是刘德妃的一个普通侍女,可是人生得花容月貌,被皇上宠幸后怀上了龙子。而此时,刘德妃已经被立为皇后了。刘德妃请求皇帝把李寝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她自己的皇子。她便把孩子从李宸妃那里夺走,交给杨淑妃来抚养,这样就活活地将李宸妃母子分开。

真宗去世了,11岁的赵祯继承皇位,也就是宋仁宗。刘皇后升为了刘太后,幕后辅政掌权,又有谁敢挑明背后的真相。1031年,仁宗的生母病危,刘太后把她晋升为宸妃。第二年,李宸妃就去世了。刘太后考虑,虽然仁宗还不知自己的生身母亲是李宸妃,假若将来仁宗得知了真情,想到生母生前死后都没能得到应有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甚至还会迁怒到自己的后人。于是,为尽量减少以后的损失,她吩咐人用一品礼来安葬李宸妃。当时宰相吕夷简也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罗崇勋,让他给李宸妃穿上皇后的装饰入殓,还给她用上水银宝棺。对这些刘太后也丢全部依允了。李宸妃的丧礼举行得很隆重,光送葬的队伍就长30余里。

1033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他既悲痛又很愤怒,发哀痛之诏自责。号陶大哭,为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而哭;为自己虽为天子,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孝敬一天,还让母亲含恨死去。

悲愤之下,他下令把刘太后亲属的府第包围起来,一场血腥的杀戮将要开始,宰相吕夷简的一番话使仁宗冷静了下来。他对仁宗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事,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杨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原本决定重葬生母的。没想到开棺考查时发现生母没有被鸩杀、残害或虐待的迹象,这样才下令解除对于刘姓亲属的包围。宋仁宗追封宸妃为皇后,溢章懿,并且亲临殡仪之处祭告她。为弥补曾经对生母的愧疚,他已在擢升李太后弟弟李用和,还把公主福康下嫁给了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综上所述,包拯和李宸妃的事情是没有关系的,李宸妃也并没有没流落于民间。而刘德妃是用那样的方法把宋仁宗收为自己的儿子的,谁也不知到其中的详情了。让人更为难解的是,在赵祯登基9年当中,李宸妃为什么一直缄口不言呢,一直到死也没有说过。这些就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答案了。

相关链接——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籍贯是庐州合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出身在官僚家庭,出生在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天圣朝的进士,累迁至监察御史,曾经建议圣上练兵选将和充实边备。奉使契丹回来之后,还曾经担任过三司户部判官,然后有做过京东、陕西、河北路等的转运使。入朝后,他担任了三司户部的副使,还上奏朝廷,以允许解盐通商的买卖。他改知谏院后,还多次论劾权幸大臣。他还被授过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后又移知瀛、扬诸州,以后再此被召入朝,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等的职务。嘉祐六年也就是1061年,他担任枢密副使。最后卒在这个官位上,谥号是“孝肃”。

包拯做官时,是因断狱英明且为人刚直出名的。在知庐州的时侯,他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的时后,他开官府的正门,使得讼者能直至堂前,自诉曲直,以杜绝奸吏。他立朝刚毅,连贵戚、宦官也不得不为之敛手,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谚语。后世也一直把他看做是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名妓李师师的晚境之谜

芳容丽质更长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

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

这是小说《水浒传》里描写宋朝东京名妓李师师的诗。宋江正是通过她向皇帝表达愿意接受“招安”的,最后梁山全体好汉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那么李师师是否真实得存在过呢?

李师师与赵佶的传说

在《贵耳记》和《李师师外传》中,都记载了李师师和北宋皇帝赵佶的一些风流韵事。

据《贵耳集》的记载,一次徽宗来到李师师家,恰巧周邦彦也在那里,他当时是开封府的监税官。一听皇帝来了,躲在床下吓得不敢大声喘气。等皇帝走了以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记录这段见闻,就是《少年游》词: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