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外“三农”面面观
12644000000007

第7章 韩国“三农”赶先进(1)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国土面积约9.9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45%。全国人口约4854.4万,有农户155.8万,农业人口51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9%,户均耕地1.3公顷。

韩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左右。太白山脉绵亘在东海岸,西部和南部沿海一带以平原为主。水田约占耕地面积的64%,主要用来种水稻。旱地及其他约占36%,用于种植蔬菜、水果及畜牧用地。韩国三面环海,多港湾,水产资源丰富,是世界水产大国。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韩国曾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推行“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发展工业,在短短的30年间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但农业上的问题却逐渐显露出来,并日渐恶化。为协调发展,当时的金泳三政府学习外国经验,调整了政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其目标是把“劳动密集型农业”转变为“尖端技术型农业”,形成髙科技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第一个民选政府执政后,针对国民经济和农村的新情况,又采取一项发展农业的新举措——产、学、管、研一体化,即通过农民、学校、政府、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韩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成为自主、自强、持续发展的经济部门。为此,政府拨出大量专款作为农业发展资金,其中1/3用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遗传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尖端技术陆续用于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整理耕地,提高土壤肥力;开发农业用水,完善排灌系统;确保农村电力供应,修筑农用道路;极力培养农业人才,推广农用技术;多方设法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

进人新世纪,韩国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2003年,卢武铉总统曾在农村振兴厅举办的“农民日”纪念活动中提出,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调整农业结构,自2004年到2008年以50.5140万亿韩元规模投资和融资,2009年到2013年再投资68亿韩元。2005年2月1日韩国政府又宣布,在今后5年内,将投入20.2731万亿韩元,扩充农村福利基础,促进区域开发,改善教育条件。同时,韩国农林部、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等15个部委还制定了《城乡均衡发展、富有活力、舒适向往的农村建设》规划,涉及4大领域、14项主题、139项具体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一是健康保险资助比例从2004年的30%提高到2006年的50%,年金保险资助额从2004年的上限15.2万元韩元提髙到2009年的39.4万元韩元;二是农民住宅建设融资从目前的2000万韩元增加到3000万韩元,利息从目前的5%下调到3%;三是农村、山区、渔村的保健院、所、分所增加到1125个,并改善设施及条件;四是集中建设农村高中88所,农村图书馆增加到112处。同时,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注重农业科学研究

为促进农业大发展,韩国模仿西方国家的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但在多年的实践中,紧密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数次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韩国农业特点的科技发展和管理体系。

在农业科研机构方面,韩国农村振兴厅根据WTO协议和农村发展需要,于1997年至1999年对所属的科研机构进行了积极稳健的改革。旨在优化结构,加强创新;分层次管理,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精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为农民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成果和服务。具体做法是:将专业相近的小研究所进行合并和改名,并将合并后的研究院待遇提髙了半格;将设在地方的区域试验场下放,并将下放给地方的试验场改为技术研究皖;根据工作需要,新建了国家种子经营管理所和国家农业专门学校。机构调整后,研究所由原来的15个减少到10个,科技人员减少了近20%。虽然科研经费总量并无变化,但人均事业费的投资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科研计划与项目管理方面,各研究所每年都要申报年度计划,包括科研课题名称、主要内容、经费预算等,由振兴厅专业委员会进行评估、协调、审批。尽管各道也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其经费由地方财政投资,但在研究课题上不能重复,农村振兴厅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在科研成果的推广方面,韩国政府更为重视。按照《农村振兴法》,国家级农业研究机构不从事推广工作,培育出新品种之后,交由国家种子管理所指导地方农村振兴院和农村指导所进行示范和推广。政府将农业科研推广人员列为国家公务员,工作经费由国家承担。例如,全罗南道农业技术院,共有工作人员178人,全属国家公务员。他们主要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研究、推广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指导等。该院内设试验研究和技术普及2个局,7个课,5个试验场,在花丼、茶叶、蔬菜、果树等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并在技术普及和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振兴厅还针对韩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农民素质有待提高以及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及时创办了韩国农业专门学校(大学)。该校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出资直接培养各省、市、郡农场主和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学生由地方政府推荐,上学费用由政府全包,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和提高自己动手与指导生产的能力,毕业后必须在农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或生产经营工作6年以上,并可免除兵役。如此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的衔接问题。

加强农业教育

韩国专门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很多,仅大学就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国立大学由国家教育人力资源与发展部设立,由国家管理并提供经费;公立大学由地方政府设立,由地方政府管理并提供经费;私立大学是私人设立的大学,经费由私人提供。

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提出,农业大学在振兴农村地区和农民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不能不说是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还说:农林部和教育人力资源部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地衔接和合作;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农村人力确保目标实际上相脱节;私立大学纷纷更改传统农业专业,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而僵化的国立大学却没有足够的反映和应对。甚至明确表示:院校教育只注重学科建设、学位标准和学术报告,学院派、学术化的追求,加剧了“学问兴、农村衰”的直接后果。为此,有关方面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摸索出一套新的办法,正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推广。

一是韩国江原大学的农民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该校每年组织110名农业、林业、畜牧、信息等学科专业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开展农村科技咨询“119”活动。他们自1994年起持续开展为期1年的高层次农民教育,选拔高中以上、具有较高生产经营规模效益和水平的青壮年农民,每星期五全天授课,培训一年,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随后,又准备2年的教育课程,并导入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授予学士或准学士学位。同时,他们还实行教师利用假期到农村巡回指导的农民教育制度,主任级教授也都积极参与这种活动。活动所需经费,一律由道(省)政府负责。据资料,该校于2004年组织了80名教授、1300名学生,以产学研为纽带,组织开展生物技术研发,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这一农民教育制度正呈现出与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人性化和市场运作相适应的制度文明职能、作用和生命力,与韩国政府正在推行的“示范村建设计划”相映生辉。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券制度。培训券制度原是德国和荷兰曾实行的教育培训制度,接受培训者在接受培训时以培训券形式支付培训费。2005年,韩国农林部改革以往的农民教育方式,首汝引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意愿选择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培训券制度。实施这种培训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受训者自主与选择权,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务。培训机构一改以往先作预算再领培训经费的制度,根据农民按需接受培训后交付的培训券向有关部门报销。事实证明,培训券制度不但可以矫正过去培训机构墨守成规和千篇一律的培训方式,开展按需求、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保重点、重实效的农民教育,而且能保障培训计划和内容的及时公开、透明,从源头上防止教育培训计划脱离实际和培训经费挪作他用。

三是农业专门学校进行3年的“三明治”教学方法。即第一学年学习农业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国民经济与农业、农产品市场和销售战略、世界化和现代农业、营农设计、农业哲学、农业机械、农业概论、农业组织、农业法律、农产品加工、造景园艺等。第二学年进行校外教育,即赴农场体验、实习。学校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将学生派往不同的农场,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第三学年,继续学校学习。学生结束一年的农场实习回到学校,进行以创业计划为主的教育,要求学生就自己可能拥有的农场进行规划,然后由教师点评。毕业设计通过后,国家将根据学生的创业计划拨付一定的资金,以便学生着手创建新农场。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层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农业教育已形成了3个层次:即4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和专业农民教育。4H教育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面向23岁以下的农民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使他们具有聪明的头脑、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较强的动手能力。农渔民后继者教育是针对23~40岁农民的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农渔经营才能,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结构。而专业农民教育,则是在后继者教育基础上开展的更高层次的农民教育,即对40~55岁的农民普及和推广农业技能,使他们成为农业指导者;对55岁以上的农民,培养其产后加工技能,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同时,还重点培养和扶持具有较高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种养大户。

除此之外,韩国还设有农业专门大学,由韩国农业振兴厅领导,主要培养引导21世纪韩国农业的一线农业继承人。该校设有粮食作物等7个学科,是韩国唯一的由国家拨给学生教育经费的农业大学,学校提供学生全额奖学金,每年预算为50亿韩元。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对贸易全球化进行教育;通过海外培训和外语的实践,培养学生国际化的眼光,激发职业头脑;通过专题报告培养领导能力等。每年招收学生240名左右。入学条件之一是自家拥有农场或农业企业,毕业后必须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6年,并对农民进行教育,对从事农村发展的官员进行培训,对农村协同组织其他人员进行培训。若学生不能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达6年,将根据情况令其返还部分在校教育费用。

发展环保型农业

为适应环保型农业的国际大趋势,韩国农林部学习外国做法,并基于本国国情,于2004年6月提出:到2013年,全国农药、化肥施用量要减少40%。为此,今后每年农药、化肥施用量要递减5%;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重,到2010年要由目前的3%提高到10%。环保型农业将构成韩国新型农业的最重要的支柱。

韩国把“环保型农业”称作“亲环境农业”,意思是:在农作物种植时,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农药、化肥,以此谋求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保型农业投入多、产出少,而且生产的农产品不如施用化肥、农药的外观好看,开始时农民们普遍怀疑是否有销路和收入前景。但是,由于采取“合同种植”办法,实行产销挂钩,保证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出,从而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人们环保和健康观念日益增强,环保型农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价格也随之上升;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也能相应节省生产成本。所以,总体算来,经济效益还是相当明显的。如韩国庆尚北道蔚珍郡推行环保型农业,使水稻农户收入增加了30%以上。郡内生产的无公害水果比普通水果价格贵50%多,但还是供不应求。

目前,在韩国各个环保型农业区,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平均比过去分别减少46%和30%,人畜粪尿等有机肥使用量增加75%以上。不但大大改良了土壤,而且减少了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取得了“一石两鸟”的效果。

为确保环保型农业的健康发展,韩国把标准化的概念引入环保型农业,并采取了有机农产品标志和质量认证制度。其具体做法是:把无公害农产品分为四种,即农药残留量在标准1/2以下的“低农药农产品”、不施农药的“无农药农产品”、不施农药和化肥超过一年的“转换期有机农产品”、不施农药和化肥超过三年的“有机农产品”。对以上每种农产品,都有具体、严格的认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