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臀目也称为龙盘目或蜥盘目,是恐龙总目下所属两目中的其中一目。
蜥臀目的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他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
从三叠纪晚期开始,蜥臀目恐龙开始出现,它们与鸟臀目的演化支分开个别演化,其所生存的时代一直延续至白垩纪时期结束为止。
蜥臀目下分兽脚亚目和蜥脚亚目两个亚目。兽脚亚目包括角鼻龙下目、肉食龙下目、恐爪龙下目、似鸟龙下目、窃蛋龙下目及所有的肉食性恐龙。
兽脚亚目类恐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它们一般为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主要代表暴龙类恐龙。
大约在侏罗纪时期,一部分蜥臀目恐龙演变成为鸟类的祖先。到了白垩纪晚期的白垩纪第三纪,除了已经演变成为鸟类的分支之外,突发的灭绝事件使蜥臀目恐龙完全消失。根据系统分类法,现代鸟类应该是蜥臀目的一个次演化支。
板龙
板龙档案
板龙的头部
头比许多原蜥脚类恐龙坚固得多,颈部比较细而长。它有长长的口鼻部,有许多小型、叶状和位于齿槽中的牙齿。
板龙的颌部关节的位置比较低,能够给下颌肌肉提供更大力量。
板龙的身躯
板龙的身体比较庞大,体长为6米至8米,身高3.6米,体重达5000千克。
它的前肢比较短小,后肢比较粗长。在前肢的掌部有5个指头,拇指上有能够灵活运动的大爪子,这个利爪不但能够驱赶敌害,还能够用于抓取食物。板龙的尾部非常肥厚,尾巴也十分有力,常常用来进行攻击。
板龙的四肢
古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板龙有5根手骨,并且每根都长短不齐。外侧的两根比较短,中间两根比较长,还有一根大拇指,能够十分灵活地向后弯曲。
在一般情况下,板龙的手指在行走时按在地上就像脚趾,如果它想抓东西,5只指爪就会弯曲,并向前紧紧地攥成一个拳头的形状。在通常情况之下,板龙依靠四肢进行行走,不过也会进行直立行走。
板龙的行动
板龙是最着名的原蜥脚下目恐龙,也是欧洲最常见的恐龙之一,目前在西欧超过50个三叠纪砂岩层中发现了板龙化石。
从这些化石中可以看出,大腿骨保存得相当完好,并且这些大腿骨呈现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是直立着。由此看出,这些恐龙死亡时是直立的,而且这种直立姿势从未移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慢慢形成化石。
板龙研究
板龙的生活
板龙是三叠纪中期的食素性恐龙。板龙的小型、叶状牙齿表明它们为草食性恐龙,主要以高大植被针叶树和苏铁为食。但是,板龙要在后肢的支撑下直立起来,这样才能吃到树梢的嫩叶。
有些时候,板龙以四肢爬行寻找地上的低矮植物。板龙没有咀嚼用的颊齿,可能吞食胃石以协助消化食物。
有些科学家认为,身体庞大的板龙,由于体温升高时不易散热,旱季又缺乏食物,它们就会集体往海边迁徙。不但要横越沙漠,还要忍受酷暑和口渴,一旦中途迷路,有可能会集体灭亡。
板龙的近亲
禄丰龙曾被认为属于原蜥脚类的板龙科,并且是蜥脚类的祖先类型。禄丰龙生存于距今约1.9亿年的早侏罗纪。它是在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恐龙化石,也因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发掘而得名。
禄丰龙的身体比较大,显得非常笨重。禄丰龙的头部比较小,脚上长有大的趾,趾端有锐利的爪子。前肢短小,尾巴粗壮,站立时,能够支撑身体。当它用四足行走时,能迅速而敏捷地脱离“虎口”。
板龙之谜
板龙死亡之谜
板龙生活于欧洲一带,这一地区在三叠纪时期的气候环境和沙漠相似。人们在一些地方发现了由完整个体构成的化石群。这表明板龙是在群体行动,穿越三叠纪干旱、类似沙漠的欧洲地区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集体死亡的。还有一个可能是个别的板龙居住于干燥的高地上,当它们死亡时,沙漠环境中的间歇性洪水将它们的遗体冲刷到沙漠低处边缘的河道末端堆积起来。
板龙体型差异
板龙是已知最大的三叠纪恐龙,也是三叠纪最大的陆生动物,它们的体型比其他类似动物还要强壮,例如近蜥龙。但研究表明,板龙体型并不是相同的,它们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体型差异。
根据板龙化石骨头上的生长层显示,它们个体的成长周期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关。有些板龙在12岁时达到最大体型,而其他的则可以成长到30多岁才达到最大体型。
板龙成年标本的大小也有不同,有些成年个体的身长为4米至6米,而有的则可达10米。板龙拥有很高的成长速率,这显示它们有进化的恐龙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恐龙的生长会严重受到所处环境影响。换一句话说,板龙的体型差异也是不同环境造就的。
始盗龙
始盗龙档案
始盗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大,颈部粗短,颈部的肌肉比较结实。颌部非常强健,颌部前面的牙齿呈树叶状,为典型的植食性恐龙。但是,颌部后面的牙齿又呈现锯齿状,为典型的肉食性恐龙特征。通过以上特征表明,始盗龙有可能既吃植物又吃肉,是一种杂食性恐龙。
始盗龙的身躯
始盗龙体型较小,长约1米,体重只有6000克。它的前肢比较短,后肢比较粗。每个脚趾上都有5根趾头,第五根趾头已经退化,而后来出现的大型食肉恐龙的手指只剩下两个了。
始盗龙的骨骼
始盗龙手臂和腿部的骨骼都是空的,并且都比较薄。它主要依靠脚掌中间的3根脚趾来支撑全身重量。它的第四根也是最后一根脚趾已没有多大用处,只是在某些时候辅助支撑身体。
始盗龙研究
始盗龙的生活方式
始盗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主要依靠后肢行走,但也有可能会四肢行走。始盗龙不仅以同它体型差不多大小的猎物为食,还以一些小型爬行动物为食,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身体轻盈,并能依靠小手指快速猎杀,所以它的食物比较丰富。
从始盗龙的前肢化石我们可以推测,始盗龙有能力捕抓并吃掉同它体型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虽然我们不能精确地重现这种恐龙的攻击行为和捕食过程,但是从它那轻盈矫健的身形就不难想象到始盗龙能够进行急速猎杀,它的食谱肯定不仅仅限于小爬形动物,说不定还包括最早的一些哺乳类动物。
始盗龙的发现
始盗龙是国外科学家保罗·塞雷那、费尔南都·鲁巴以及他们的学生在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的伊斯巨拉斯托盆地发现的,该地属于三叠纪地层。同一个地点还发现了埃雷拉龙,这也是一种颇为原始的恐龙,它生存于三叠纪晚期。
始盗龙的发现纯属是意外,当时挖掘小组一位成员在一堆弃置路边的乱石里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化石,于是挖掘小组继续挖掘,没过多久,一具非常完整的恐龙骨骼出现在他们面前。
始盗龙之谜
最早出生之谜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什么恐龙?很多古生物学家都想解开这个谜底。如果化石证据充分,这并不是一个难题,然而,现在的化石最多也就保留了当时动物界千万分之一的物种,远古时期的大部分生物我们都不清楚。
20世纪中期,古生物学界认为腔骨龙是最古老的恐龙,但后来新的化石证据表明恐龙很可能起源于南美洲,人们才改变这个看法。20世纪80年代,随着更多的化石的不断发现,才使得一些其他动物开始被人们认识。
1993年,随着一具保存完好的新种类骨骼化石始盗龙的发现,科学界才对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恐龙有了新的认识。始盗龙身长不到1米,体重只有六七千克。在始盗龙的口中,靠后面的牙齿像带槽的牛排刀一样,这与其他食肉恐龙相似;但是前面的牙齿却是树叶状,这又类似其他食草类恐龙。这些特征表明,始盗龙很可能是从一类食草类的初龙演化而来,也就是说,始盗龙才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
五指之谜
始盗龙长有5根“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暴龙等大型手脚类恐龙只剩下3根手指了。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3块荐椎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当恐龙的体型越变越大后,支持腰带的荐椎的数目也随之增加。
始盗龙的五指既是它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证据,也是其尚未进化的依据。
进化之谜
始盗龙的生存年代非常早,它比其他陆生生物具有明显的优势。猎取食物时犹如一个突如其来的强盗,所以,古生物学家们把它命名为“黎明的掠夺者”。
始盗龙是一类食肉的,但是从食草转化而来的,依靠后肢两足行走的恐龙。作为最早的恐龙,始盗龙在猎食时,很有可能时不时还需要“手脚并用”。
虽然始盗龙仍然像它的初龙老祖宗一样有5根脚趾,但第五趾已经退化得非常小,第四趾在行进中起辅助支撑作用。它站立时主要依靠中间3根脚趾来支撑全身的重量,它未来的兽脚类子孙们都继承了这个特征。这种特征是进化而来的,还是其他恐龙的变异,还需要有关证据来证明。
埃雷拉龙
埃雷拉龙档案
埃雷拉龙的头部
头骨比较狭长并且非常平。它的下颌具有折叶状的结构,并且牙齿呈锯齿状,能够有力地咬住并吞下较大的肉块。
鼻孔较小,但它的听觉比较灵敏,这主要是从它耳朵里的听小骨化石推测的。在那个时代,它依靠灵敏的听觉,快速的奔跑,可以捕捉小型恐龙或其他爬行动物。
埃雷拉龙的身躯
体型庞大,长约5米,重达180千克。它主要依靠两足行走。前肢比较短,并且前趾上长有锐利的爪子,能够抓握。后肢较长,健壮有力,适合奔跑。它还有一条很长的尾巴用于平衡,这条尾巴以重叠的尾椎突来硬化,这种结构非常适合高速奔跑的构造。
埃雷拉龙研究
埃雷拉龙的生活形态
埃雷拉龙生活于三叠纪末期的南美洲,是速度相当快的两足肉食性恐龙,也是最古老的恐龙之一。
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机敏,奔走迅速。它们通常生活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也可能行走在植物茂盛的小河或湖岸边,抓捕或寻找食物。
它们具有很长的后肢,能够直立。手部有爪,可以紧抓猎物,因此能够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一般的小猎物都逃不过它们的袭击。
埃雷拉龙主要以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小型爬行动物为食,有时也会以小昆虫为食。它们会利用弯曲而尖锐的牙齿或有力的爪子给予猎物致命的一击。在得到猎物后便迅速离开,以避免一些强大的掠食者来争抢自己的食物,而幼龙则只能以动物的腐尸为食。
埃雷拉龙的近亲
根据埃雷拉龙的骨盆化石推测,其他恐龙也具有这种结构。后来,人们还发现了十字龙、铁迪龙等恐龙,它们主要生存于三叠纪中晚期,并且都是埃雷拉龙的近亲。十字龙是最早的恐龙之一。它身长约2米,长颚上长着整齐的牙齿,这是用于捕捉猎物的,细长的像鸟一样的后肢可用来追逐猎物。
埃雷拉龙骨骼的出土
在阿根廷有一位叫埃雷拉的农民,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骨骼化石,经古生物学家研究后得知,这具化石是埃雷拉龙的骨骼化石,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直至1980年,才发现比较完整的骨骼化石,这距离发现第一块化石已经3年了。这次出土的还有一些零碎的骨骼。
埃雷拉龙之谜
原始恐龙之谜
埃雷拉龙是在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及北美洲等地发现的,同后来出现的兽脚类恐龙一样,埃雷拉龙的下颌具有折叶一样的结构,能够有力地咬住并吞下大的肉块。
埃雷拉龙与同期的大型初龙类动物有可疑的血缘关系,虽然它们表现出了兽脚类恐龙的共同特征,即两足行走和能抓握的前肢。但分析表明,它们大约生活在2.3亿年以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恐龙之一。
真假恐龙之谜
埃雷拉龙有很多不同恐龙的特征。如在其臀部及腿部骨头的形状上,它的骨盆与蜥臀目相似,但髋臼只是部分中空;肠骨只以两根荐椎骨支撑,是一种原始特征;耻骨向后,则是驰龙科及鸟类的衍生特征。还有它的耻骨的末端是呈靴形,与鸟兽脚类的很相似;椎体的形状则像异特龙的沙漏形状。
埃雷拉龙的头颅骨长而且窄,并且几乎没有所有后期恐龙的特征,却与较原始的主龙类没有多大差异,例如派克鳄。另外,它的头颅骨上有5对洞孔,其中两对是眼窝及鼻孔。在眼睛与鼻孔之间是一对眶前孔,以及一对长0.01米、像裂缝的洞孔,称为原上颌孔。下颌有个灵活的关节,这可以容许它的下颌骨头前后移动,抓住猎物。这种特征在其他恐龙中并不常见。
埃雷拉龙的这些特征,使得古生物界学者对其恐龙的身份多持怀疑态度,但其身体大部分的恐龙特征,又使学者们不得不承认它就是属于恐龙类生物。
腔骨龙
腔骨龙档案
腔骨龙的头部
头部较长并且狭窄,具有大型的孔洞,可以减轻头部的重量,洞孔间的狭窄骨头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头部类似于鹳鸟的头部,其嘴巴尖颌部长着锐利的牙齿,并且向后弯曲。另外,它的牙齿是标准的猎食性恐龙的牙齿,牙齿的边缘如同锯齿。它的颈部细长,呈弯曲状。
腔骨龙的身躯
腔骨龙的躯体与基本的兽脚亚目体型一致,但肩部则有一些有趣的特征,就是它们有着叉骨,是恐龙中已知最早的例子。腔骨龙的每只手有4指,其中只有3指是有功能的,第四指则藏于手掌的肌肉内。
腔骨龙中等体型,长2米至3米,臀部高于1米,重达27千克。它的前肢较短,前肢脚掌的3个手指长有利爪,第四指似乎有些退化,比较短小。
腔骨龙的后肢脚掌也有3趾,但是后趾并不与地面接触。腔骨龙用短小的前肢攀爬、掠食,用强壮的后肢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