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2620600000024

第24章 寻求与农民的无缝对接———一位挂职我市的浙大教授一周工作台账

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经过3个多月的平台搭建,现已进入“破题”阶段,重点寻求与农民的对接。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史锋,曾在美、英主攻生物化学工程,去年10月来湖挂职长兴县科技局副局长。现年43岁的他自称“浙大湖州的联络员”,长兴一位县领导说他是“实验示范区的突击队员”。

8月15日上午9点半,记者按事先约定来到长兴行政中心。门开着,人不在。20来个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桌、一对沙发、一排书柜,除了一叠文件、几包方便面,桌上一本摊开的16开笔记本,很显眼。

约半个小时,史锋来了,行色匆匆,肩挎一个大大的黑色电脑包,脸上汗滴清晰可见。

正值暑期,史锋暂时放下课程,将在长兴的每周3 天工作制自动改作周五制。

“能看看您的笔记本吗?”

“可以,随便记记的,也算是我的工作台账吧。”

接过笔记本,我们先是翻阅他的工作笔记,然后作了一天的采访。现征得同意,整理他最近一周的记载,并加以必要说明。

[台账①]8月7日,星期一,立秋日,26~34℃。台州学院林院长今天带队来参观,他在植物分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早上7点直奔泗安、林城、水口等乡镇踩点,落实接待事宜。

上午,林院长带30多人到长,考察了泗安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实践基地、水口梅园和林城的红梅基地。一路与林院长相谈甚欢。晚上8点多送走客人,回宿舍准备中国濒危植物园规划材料。

传统技术加上新的想法,结合新的材料,这也是科研。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在高端上研究,科研的目的是产生生产力,不是要带到棺材里去的东西。研究推广一些实用技术,立足现有条件量身定做的科研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尤其需要。

他们对我的观点很赞同,呵呵。

[记者按]史锋很看重这次活动,认为是一次交流、合作的好机会,“学识无门户之分,更没有校园之隔。”为此,他前一天下午话别妻女,离开杭州的家,坐快客到长兴,准备第二天的接待。

[台账②]8月8日,星期二,高温依然。一大早,赶到办公室准备资料,关于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实践基地的未来定位及发展规划的上报材料,是县委主要领导交待的事。上午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联络。吃了点,去局里开会,关于长洽会的筹备。

4点钟会议结束,赶洪桥镇,已经约好镇委书记王文中,调研他们的水产示范园情况。示范园有标准鱼塘2000多亩,准备与浙大合作运用立体化水产养殖技术,成功后可由目前的每亩3000~4000元收入增加到7000~8000元。关键还是要利用本土资源,以新技术来增加附加值。这是当前农民最需要的。

[记者按]当晚,史锋与王文中聊到零点多,这才赶回他在县委党校的宿舍。

[台账③]8月9日,星期三,25~35℃。省高校学生工作部处长会议在长兴召开。是个好机会!

利用自己的身份,开了个会后会,通过县教育局约了10多位中学校长,与浙大、浙工大、浙理工、浙师大,浙林大、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10所大学的学生工作处长座谈,讨论了中学素质教育理念、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何为大学学习生活做好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等话题。

长兴没有高校,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络,用好高校资源。

[记者按]访谈中,史锋对他的这个策划很得意。“就这次会议,长兴有关方面结识了更多的高校,又落实了几个培训项目。”他说。

[台账④]8月10日,星期四,高温。电话催得急,一早赶到泗安基地,解决生产工艺技术上一些问题。又赶到镇农技站,黄主任约我到水稻田里看一下。和几位农民谈了谈,要保这个绿色食品的品牌,交待他们一定要从源头上保,在栽培管理过程中保“绿色”。

晚上10点多回到县城,和几位县里和部门领导与参加省高校工作会议的同志见面,至凌晨2点。

[记者按]原来,这里的大米绿色品牌是在史锋的帮助下,从申报、送审一直到验收,并获得成功。泗安大米基地是他一直关注的一个项目,从插秧开始,经常去看看水稻的生长状态,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台账⑤]8月11日,星期五,25~36℃。上午与县农办徐主任、泗安镇管镇长见面,继续商量讨论关于植物园规划的方案。他们同意我提出来的观点,将中国濒危植物园建设,跟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融入“教育休闲观光”理念。下午形成一个新方案,准备再讨论、再修改。

接到女儿的电话,她哭了。今天是周末,又不能回家了。女儿心疼我,上回见面,说“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你都保证不了,我都认不出你了,又黑又瘦,人也老了很多,嗓子也哑了。”有点难受,对不起!

[记者按]14岁的女儿读初三了,因父亲来长兴挂职,她也做了住校生,约定一周见上一面。事务一忙,史锋已多次失约。

[台账⑥]8月12日,星期六,26~37℃。老同学来长兴考察投资环境,做他向导。和泗安苗木基地一拍即合,双方达成投资意向。又是一大收获!

[记者按]当天下午4点多,史锋送走同学,踏上了回家的路。8月13日晚,又匆匆赶回长兴,因为第二天一早,县里将召开植物园规划方案论证会? ?

[附录]从办公室到他钟情的基地、园区、示范点及餐桌,记者与史锋教授一直聊着一些话题,这里实录其中的几段:

记:您认为,省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当务之急该做些什么?

史:目前双方的热情都很高,下阶段还需要在高校与地方之间寻找一个着力点,搭一座桥,让高校有劲使得出,政府想扶扶得起。

记:双方的合作眼下有困难吗?

史:说实话,双方的思维方式毕竟不一样,落实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我们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的经济效益好起来,必须尽快与他们对接,寻求显现他们主体作用的路径,特别是要顺着他们跟风意识很强的思维习惯,建一批见效快的示范点。

记:据我们所知,目前双方的数十个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史:我认为,这远远不够。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农民的需要和困难,从地方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转化为双方合作的一个个项目,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直到解决问题。

记:搞了那么多年的科技推广,总觉得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至少在农村。

史:目前的一些科技推广活动有个误区,总是想着要把自己认为好的技术、项目引过来,不问是否这里具有产业基础、农民是否需要,又是否与本土的经济活动环境相符。送科技、送服务上门,不问农民需要,谁要?

记:能举个例子吗?

史:例子很多。一次,我和一批学生游玩,发现一大片油茶树,树林荒芜,显然是没人管了。事后,有农民对我们说,怕花工夫,连挖也懒得挖了。“这都是财富呵!”我告诉他们,像这么粗的云南山茶花至少得长100年,要是采用高位嫁接技术,让油茶树变成山茶花,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市场上没有指导价。说干就干,一星期嫁接成功,你知道身价多少?3000~4000元一棵。长兴境内现有油茶树数千亩。

记:能谈谈你在长兴近一年工作的感想吗?

史:来了以后,跑了所有的乡镇,接触了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这里的干部非常有事业心、责任心,但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需要。农民期望值、积极性都很高,但真正具有发现财富能力的还不多,也需要我们的帮助。

记:史教授,看了你的工作台账,觉得你很不容易。

史:我在这里没有固定安排,需要就是我的工作,说忙也是自找的。记得春节前,泗安几位老妈妈送来一篮自家产的鸡蛋,感动得不得了,尽管牺牲不少,想想自己也值得了。

(原载2006年8月20日枟湖州日报枠,获2006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