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12613800000008

第8章 佛教对伦理问题的看法(3)

之后进入第五个十年为“历史”时期,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为社会人类留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事业,生命才有意义,因此发愿为佛教写“历史”。随着年岁的增长,到了第六个十年,我忽然觉得生命要有“哲学”的思想,才能超越世间的表相;凡事要懂得逆向思考,才能超越一切对待(的事物),所以定为“哲学”时期。

有了哲学的思想,还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过着“伦理”的人生。所谓伦理,就是“次序”,有伦理、次序,才能将世间的一切差别对待融合在一起。所以到了60岁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我个人应该不是个人了,我应该比别人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更多的父母、更多的亲人眷属。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佛光山定期举办亲属会,让徒众的父母、家人到佛光山来聚会,我甚至发心愿意代所有的徒众来孝顺父母,帮助家人。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伦理关系。

尤其,我一生不喜欢过生日,每逢母难日都有不同的心情,但是在60岁那一年,我很欢喜地集合了1350位60岁的同龄老人在佛光山过生日。从此我更感受到,佛法对于建立人间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和谐人间的伦理关系,至为重要。

之后一直到八十岁,我才真正把一切回归到“佛法”,在佛法的“一真法界”里,圆满生命。

所以,所谓“人间佛教”的新伦理观,就是要建立“怨亲平等”“(众)生佛一如”“物我无间”“人我互换”“天下一家”的平等观与慈悲观。

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有了这种“人人皆当成佛”“人人互为眷属”的平等观与同体观,就能“怨亲平等”,就容易有“人我互换”的慈悲心。人我之间只要能换个立场替对方着想,“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人际关系就会更和谐。

所以,我认为“人间佛教”的理念,就是建设一个“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建立一个没有仇恨,只有感恩,没有打击,只有帮助的“人间佛国”。总之,“人间佛教”就是美好的世界,是极乐净土的人间化,而这种美好的世界,首须建立人间的伦理道德。如果人我之间都能相互尊重、包容,则和谐就不困难了。

国际之间,国与国的建交、断交,反复无常,一切都以本国的利益为考虑,完全漠视对方的立场、感受。请问大师对国际伦理有何看法?国际之间是否也应该建立起一套大家共遵的邦交伦理呢?

星云大师: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财富、幸福与欢喜,但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接触时,最需要的就是融和与和平。因为家庭融和,家人才会幸福;世界和平,国家民族才能相安无事。

“人我融和、世界和平”的实践,首先必须建立一套举世共遵的伦理道德观。例如:

(一)种族之间要平等,不可故意挑起族群对立,对少数民族要尊重,对弱势大众要爱护。

(二)人权应该受到尊重,举凡生存、参政、财产、自由、文化、智慧、信仰等,都应受到尊重与保障。

(三)国际之间语言要沟通、文化要交流、种族要平等、经济要互助、物质要互通;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本一家”,民族之间不应该狭义地分成你和我,大家应该发愿做个“地球人”。

(四)国与国之间要提供移民,开放观光,对于国际人士进出海关受检时,应该给予尊重;旅客也应配合,接受当地的出入境办法规范。

(五)国际间遇有重大灾难,应该本着人道精神,迅速提供救援,彼此相互帮助,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共生共荣”的关怀。

(六)凡是正信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容。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义各有所宗,应该各自发挥,彼此“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教徒之间则可以彼此沟通往来,增进友谊。

此外,重视国际邦交友谊,促进国际经贸往来,举办国际会议交流,尊重国际种族通婚等。总之,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国家、文化、种族,彼此要互相包容、尊重。如一个盒子,能盛装不同的东西;如一只茶杯,不管倒入茶水或咖啡,都能容纳。尊重与包容是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品德。当别人有人格道德不健全时,只有诚心诚意去感化、包容他,才能让对方有改进的机会。如果每个人都能“给人一点空间,给人一点谅解,给人一点尊重,给人一点包容”,则不管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世界和平的促进,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可否请大师再将佛教对伦理的看法,例如僧团伦理、朋友伦理、工作伦理、群己伦理等,多做一些开示,以期对今日社会,乃至人际相处之道,有所参考。

星云大师:在一般社会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伦关系;佛门里,僧团也有师徒与师兄弟的关系。如《四分律》说:“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太平御览·道部》也说:“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

所谓“道成乃知师恩”,佛教里,师徒之间的情谊有时更甚于世间的亲情。如晋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旷七日七夜为其虔诚礼忏;元朝印简遇兵难,犹一如平常,侍奉其师中观沼公,深受元兵敬重;布毛侍者依止鸟窠禅师16年,方受点拨,了悟自家面目;宋朝怀志谨遵老师真净克文的遗训,坚拒住持领众,抛名利于脑后等。

此外,也有的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互为师表。例如道真长老接受做住持的徒弟之命令,甘之如饴地为客人倒茶,切水果。如果今日社会大众都能学习老和尚这种“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许多“老少问题”与“代沟问题”。

至于朋友伦理方面,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般人都期盼伯牙与钟子期的情谊,修道者也羡慕舍利弗与目犍连的法爱。“朋友”成为人与人之间支持互动的力量。经典里比喻,有的朋友如花、如秤,只重视地位、权力,完全以利相交;但也有的朋友像高山、大地,以广阔的心承载、包容,是一种道义之交。另外,经典中也记载善友是在急难时给予帮助,有过错时给予规劝;恶友则是面善心恶,饮酒作乐,不顾朋友的生死。

如何才能获得善友?佛陀教授七种方法:难予能予、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揭彼过、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佛陀并以兰园、鲍肆比喻朋友习气的相互影响,或熏其香,或闻其臭,端赖自己正见选择。

谈到工作伦理,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依靠之一。有人借此养家活口,有人从中实践自我,有人只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也有人尽心尽力,努力完成。若要事业有一番成就,除了广结善缘、节俭勤奋、乐于喜舍之外,工作伦理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身为上司者,在与员工相处时,应该做到:关怀员工工作,不使其过分劳累;关怀员工饮食起居,了解其待遇是否足够养家生活;培养员工正当的休闲活动;关心员工的健康;各种福利与员工分享。

身为主管者,是领导部门的中心,除了爱护部属、员工以外,也要健全自己。例如:包容的心胸、承担的勇气、决断的智慧、主动的精神,不看轻后学,不推卸责任,不疑心猜忌,不争相领导等。以此为行事准则,必能获得大众的拥护。

另一方面,员工与主管相处之道有:被怪不生气,工作不拖延,指示不违逆,凡事不隐瞒,处众不特权,敬业不偷懒,积极不懈怠,往来不投机,做人不孤僻,做事不呆板,思想不陈旧,处世不极端。

工作让人开发生命的潜力,展现生命的价值。只有发挥热忱,尊重工作伦理,用心投入工作,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关于群己的伦理,人类是群居的,无论衣、食、住、行,所受用物皆是大众相互成就而有,尤其在资讯发达的现代,人人更离不开大众而独自生活。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殷勤教导弟子与人相处要礼貌。例如:能谦恭,知次第,不论余事,悉心聆听,信受奉行等。尤其佛教讲“同体共生”,人生彼此都是相关一体的,都是因缘关系的相互存在。每一个人都只是世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还有一个“你”,你以外还有一个“他”,你我他之外,还有周围接触的各种人等。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纷争、不平,就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因此,要想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唯有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能够将心比心,彼此互换立场,才是群我和谐相处之道。

刚才谈到,现代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日益薄弱。请问大师,这是否与现在是个功利主义挂帅的时代,各国的大学教育普遍偏重资讯、企管、科技等理工学系,忽略人文思想的重要性,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偏差有关呢?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善这种现象呢?

星云大师:随着工业科技的高度发展,现代社会的确充斥着功利主义,尤其在升学压力下,学校教育普遍看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青年学子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也把读书当成是考上一流学校,或是求取专业知识,以便将来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职业、赚取高薪、享受丰厚物质生活的途径。

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偏差、误导,现代青年普遍见识短浅,缺乏理想,凡事向“钱”看齐,造成社会物欲横流,脱序、乱象丛生。要改变这种现象,当务之急应该提倡“人学”。因为世间除了“物”以外,还有“人”的存在,“人”才是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亲相爱,宇宙何其宽广?

记得1994年11月,我出席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举行的海峡两岸学术会议,席中有一位教授说,目前中国大陆有一批学者专门研究“人学”,他就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进步。不过我认为光是在表面上研究“人”还是不够,重要的是研究我们的“心”,因为人是色与心和合所成,必须将物质与精神调和,才能彻底将“人”做好。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志愿,就有抱负,就有热力,就有成就。理想就是正当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导我们走上正途,希望可以指示我们达到目标。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前途一片灰色,黯淡无光。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力量;有了理想,才有生机;有了理想,才有生命。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干涸的泉水,不能长养生机;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荒凉的沙漠,无法孕育生命。

动物中,就算猫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植物界,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润;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能没有正当的希望,怎么能没有崇高的理想呢?

有鉴于人文精神的重要,当初佛光大学创校时,我就立定要办一所以“人文精神”为依归的精致型大学,希望师生朝向师徒式的关系发展,学生不只是追求知识,而是在师生共同生活中,学习如何待人处事,并且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期能为国家社会培育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因此,针对当前教育缺失所产生的价值观偏差、道德沦丧等问题,希望举世在现有的正规教育以外,能够同时重视人文精神修养的宗教教育,以宗教的精神净化社会人心,敦厚社会风气,去除人民暴戾之气,使国家成为富而有礼的乐邦,使世界迈向同体共生的地球村时代。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高科技跟电脑代替了人力,所以很多公司行号不得不大量裁员。如此发展下去,请问未来的世界人类应该何去何从?是否在工业革命之后又会发生一次高科技革命,人要如何求生存?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人类的历史,从最初靠打猎为生,进而到游牧时代,接着进入畜牧时代,之后进步到农业社会,到了现在的工业社会,甚至高科技时代,未来人类继续往前发展,将会进步到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未来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然而,尽管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科技不断在变、变、变,不过人应该比科学更高明,人也会变、变、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未来不管科学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人类为了生存,一定也会有因应的对策。

例如,现在社会失业率很高,但是我常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放下身段,随便摆个小面摊也能生活;家中有一块地,种菜也能自食其力;甚至未来电脑科技发达,人慢慢就不会写字,就是帮人书写,也能赚钱。总之,人只要肯自力更生,就有很多路可以走;人只要自己有办法,就能够活下去。

我一生没有被人录用过,也没有拿过一份薪水,虽然曾在几所大学教书,也有薪水可拿,但我都是悉数捐出作为奖学金。现在我也不接受信徒的红包供养,因为人生不是有钱就富有。我认为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才是富有。

人,有时不会自我调适,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到处行不通,被境界束缚得紧紧的,每天坐困愁城,在框框里不能解脱,这是人生最大的懦弱,也是最大的无知。

人生的路上,当你走到前头无路,即将碰壁的时候,需要转弯。观念一转,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如吃东西的时候,太咸太淡、太酸太辣,如果懂得用一些配料加以调和,可能就会适合你的口味。

所以,因应时代发展,未来人类生存下去的对策,绝对不是靠天、靠地、靠电脑、靠科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例如增加自己的勇气、增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尤其有信心就有力量,就如我们信仰宗教,不管信哪个宗教,只要有信仰,就会有力量。力量不是靠别人给予,所以不要一味向外追求,应该发掘自己本身具有的能源、动力。例如智慧就是力量,忍耐就是力量,慈悲就是力量,看破放下就是力量。有力量,就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不要杞人忧天,任何事情,只要懂得转弯,只要能够自我调适,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