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12613800000007

第7章 佛教对伦理问题的看法(2)

所谓“有空巢的父母,没有空巢的小鸟”。父母一生守护着儿女,永远都是扮演着“倚门望子归”的角色。但是儿女一旦长大成人,往往只知追寻自己的理想,毫不顾念父母。父母在儿女面前,永远都是付出者,却很少得到儿女的回馈。

例如,父母年轻时,每日接送儿女上下学,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无怨无尤;但是父母年老后,儿女偶尔陪父母到医院看病,一次、两次,他们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嫌烦,正是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写照。尤其常见各大医院的儿童病房里,每天有不少爱子的父母进进出出;老年人的病房里,则少有孝子贤孙探视。儿女不但平时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更别说在病榻前的关怀、照顾了。

在一个家庭里,一对父母可以照顾七子八女,但是十个儿女却照顾不了一双年老的父母!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孝顺则是人伦之始,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本。人而不孝,何以为人?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关系当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

佛教认为,孝顺父母,报答亲恩,是上报“四重恩”之一;反之,弑父弑母,则是不通忏悔的“五逆大罪”。

在佛门中的孝亲事迹不胜枚举,例如佛陀为父担棺、升天为母说法;目犍连救母于幽冥之苦;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民国时的虚云和尚用三年时间以三步一拜的方式朝礼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在《缁门崇行录》里,孝亲的懿行更是不可胜数,例如敬脱大师的荷母听学、道丕大师的诚感父骨、师备禅师的悟道报父、道纪禅师的母必亲供等。

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基本上是可以和佛教的报恩思想相互辉映的。但是世间的孝顺,有人认为“孝”是应该的,“顺”则有待商榷。因为有些父母以他浅陋的知识,要求儿女听从自己的主张,结果儿女为了孝“顺”父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荒废了自己一生的前途,殊为可叹。所以,我认为现代儿女真正要尽孝道,不但在某些地方要了解父母的心、顺他们的意,更要引导他们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让他们对未来老年的生活有所归宿,甚至无惧于死亡,对来生充满希望。能够让父母欢喜、安稳、自在、放下,这就是孝道。

过去儒家主张生养死葬、晨昏定省、和颜悦色、恭敬柔顺,此乃人子孝亲之道。佛教也说:“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但是,佛教更进一步认为:“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佛教的孝亲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如莲池大师把孝顺分为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乃是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前二者是世间的孝道,其利益仅止于一世。再说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孙承欢膝下,也会有生离死别之苦;家业庞大,功业彪炳,足以让父母享有富贵,万一无常来临,天灾人祸也会使崇高的地位毁于一旦。唯有引导父母正信,不但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济度,增长菩提智慧,而且使他们永断恶道,甚至了生脱死,其福德广大难量,这才是最高的孝道。因此,希望现代的父母与子女之间,都能建立一些新的孝道思想与伦理观念!

科技发达,无形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造成极大的冲击。例如目前有愈来愈多不孕的妇女,通过“人工受孕”“试管婴儿”或“借腹生子”的方法来生儿育女,但有不少卫道人士对此感到忧心忡忡,认为未来可能造成乱伦等诸多社会问题,请问大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星云大师:“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不致背负“绝后”的罪名,一些无法正常受孕的夫妻,于是借助“人工受孕”“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各种方法,以达到生儿育女的目的。

人工受孕、试管婴儿,乃至借腹生子等,都是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新现象,对现代社会道德、家庭伦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不少卫道人士担心未来可能会产生乱伦的问题。

其实,尽管社会不断地演进,制度不断地革新,在相关的制度、价值观尚未建立之际,贸然尝试,必然会带来许多后遗症。这也不是当事人本身所能想象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有一定的困难度,但是社会有了问题,总要想方法解决;根本解决之道,可以从改变观念做起。例如,不能正常受孕,借助人工;不能自己生育,借人之腹,其实这与“收养”有何不一样?如果能把心量、眼界放宽,能把爱心广被天下人,则亲生、收养又有何不同呢?甚至国家民族江山代有伟人出,何必只顾及一家、一己之私呢?

再说,如果从佛教的“三世因果观”来看,业道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其实彼此都曾互为眷属。如《法华经》说,从久远劫以来,多少亿光年前到现在,众生在五趣流转、六道轮回中,没有一个人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所以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只是碍于众生有“隔阴之迷”,因此看不到这层关系。

志公禅师有一首偈语说:“众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是说一个有天眼通的志公禅师看到一个结婚典礼的场合,发现新娘其实是新郎的祖母所转世;准备宴客而在锅里煮的牛、羊,则是去世的亲朋好友投胎而来;与会参加宴席的亲朋好友,过去世也曾经沦为牛、羊。然而众生认不清这一切,所以说轮回真是苦。

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有“隔阴之迷”。“阴”指的是“中阴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死之后,至再次受生前的识身(灵魂)称为“中阴身”。中阴身隔开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联系了今世与前生。由于“中阴身”的隔离,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

也许有人会很遗憾地说,多可惜!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人生不是很惬意自在吗?其实,人类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乐吗?譬如我们能够测知过去,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堕为牛羊猪马的畜生道,那时将情何以堪呢?当我们预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还能悠游度日、逍遥生活吗?有了他心通,看到对方美丽的笑容里面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能不痛心疾首,能不觳觫愤恨吗?没有神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多么洒脱自在!因此宇宙人生的发展,有它自然的轨则,各安其位。遵循它的变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众生由于“隔阴之迷”,换了个好身体,忘记了不好的过去,何尝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也有一些年轻人不相信来生。然而,一粒黄豆种子、一粒西瓜种子,只要播种,就可以再发芽、生长、结果;一粒种子都有来生,为什么人反而不相信自己有来生,不相信生命有轮回呢?不相信轮回,不相信来生,就没有希望。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未来有希望,所以要相信轮回。

因为生命有轮回,因此我们对伦理亲情的看法,不一定局限在现世的父母、兄弟、姐妹。能与一切众生“一体同观”,共生、共存,就不会有亲疏的分别,继而把小我的生命融入到大我里,让自己活得欢喜,活得自在。这才是生命的价值。

延续上面的问题,现在科技发达,人类已开始研究“克隆人”。请问大师同意这项研究吗?依佛教的看法,“克隆人”有违反人间的伦理吗?

星云大师:“克隆人”与“试管婴儿”一样,同是科技发达的产物。自1997年英国成功地复制出小羊“多利”,紧接着克隆牛、克隆猪、克隆老鼠也相继诞生。甚至美国的科学家表示,他们不但克隆动物,而且同时还可以更改动物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出对疯牛症具有免疫力的克隆牛。

此外,一个进行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国际科学家小组更说,未来克隆人类可能比克隆动物来得更为容易,因此一名意大利医生已经打算开始克隆人类,用来帮助不孕的夫妻。

尽管科学发达,未来或许真有可能诞生出克隆人,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科学家所克隆的是有机体,心灵的能量无法复制。也就是说,克隆品只是形体上的,身体六根可以复制,但生命的精神与意志无法复制,生命要用生命才能克隆,一切都不离“因果”。例如,用花、草、树木,不能克隆牛、羊、人。牛还是牛的基因,羊还是羊的基因,人还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凭空克隆,更不能错乱因果。

由于宇宙万有都是从因缘而生,缘起缘灭,世间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定律。因此尽管现代科技发达,日新月异,但还是无法发明生命。未来不论尖端科技以无性生殖方式克隆动物,或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基因也都是由业力所润生。生命不能复制,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复制。生命的基因正如佛教所说的业力,仍然是维系生命的主因。

从这个观点来看,父母生儿育女不也是在“复制人”吗?每一个人本来就是父母所复制的啊!因为“复制人”基本上还是离不开“基因”,还是离不开“因缘果报”,还是要有生命的种子、因缘才能复制。

至于现在科学上所谓的“克隆人”,未来能否让大家所认同?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我想都还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试验。

曾听大师开示,佛教的“五戒”等同儒家的“五常”,可否请大师进一步说明其意。

星云大师:一般人谈到学佛,就会联想到持戒,佛教也一再强调“以戒为师”“戒住则僧住”。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佛教的“五戒”更是做人的根本,能把五戒持好,才算完成人格。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虽然分别为五,但其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就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因此五戒中,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

一般人的认知里,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持戒是自由,犯戒才是束缚。持戒也非佛教徒的专利,持戒就如国民守法一样,人人都要持戒,不持戒就会触犯刑法。我们看社会上,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迫害,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暴、拐骗、重婚、妨碍风化,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造谣、仿冒,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醉酒等,是犯了吸毒戒(由星云大师编著的《佛学教科书·戒律》提到,佛陀虽未制定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饮酒戒,五戒中的“不饮酒”,就是拒绝刺激性及会覆盖清明神智的物品,以现代角度诠释,不饮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犯五戒中的饮酒戒。

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持戒不但是守法,而且不会失去自由。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其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若以五戒配五常,即: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吸毒曰“智”。只是儒家的五常仅止于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则从消极的持守不犯,进而积极的尊重利他,因此是自利且利人。

例如,不杀生而保护众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喜舍,自然能发财而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吸毒饮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曾经有人质疑,佛教对国家社会有什么贡献?其实光是一个“五戒”就足以安邦定国。庐山慧远大师说:“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即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也。”

因此,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如果全国人民共同受持五戒,即如同人人都奉行三纲五常,则大同世界、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指日可待。

在大师弘法50周年特辑《云水三千》里,看到大师的“生涯规划”八个时期中,提到“人间佛教”要有人间的性格、人间的伦理。请问大师,人间的伦理是什么?现在的社会是否应该建立一些新伦理观?

星云大师:谈到人间佛教的伦理观,我曾把自己的一生,以每十年为一个时期,规划出“成长、学习、参学、文学、历史、哲学、伦理、佛学”等人生八个时期。

在最初的“成长”以及“学习”“参学”期间,我一直很庆幸自己能在丛林里接受严格的教育,在大众里努力学习,并且多方面吸收各种知识。

到了第四个十年开始,我有感于生命的内涵必须有“文学”的情感来充实,因此不但大量阅读各种历史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乃至东西方武侠小说都看了很多,觉得很够味。平时自己也尝试舞文弄墨,写诗、写小说、写各种文学作品,所以我把这个时期定为“文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