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09

第9章 效方疗法

第四节 效方疗法

方1泻黄散加味

配方:黄芩、山楂、防风各15g,荆芥、焦栀子、皂角刺、藿香各10g,薏苡仁30g,土茯苓、生石膏各20g,甘草6g。

加减变化:毒热重者加野菊花、金银花、茵陈各15g;湿重者去石膏,加炒白扁豆、半夏各10g,陈皮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胃泄热、除湿祛脂。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1例,治愈23例,好转1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达92.68%。

经验体会:本病属中医“面游风”“面上风”等范畴,其发生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恣食肥甘油腻,辛辣酒类炙煿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湿困中焦,郁而化热;外因感受风湿热邪,以致湿热雍滞于中焦脾胃,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熏蒸于颜面、头皮、耳后等而发。加味泻黄散由藿香、栀子、防风、石膏、黄芩、荆芥、薏苡仁、土茯苓、山楂、皂角刺、甘草组成,方中石膏辛甘寒直入脾胃以清其热,栀子苦寒以泻其火;防风升散脾中伏火,与石膏、栀子配伍合用使之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并散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奋脾胃气机,并助升散脾中伏火;黄芩清热泻火解毒;荆芥散风止痒、宣毒透疹;薏苡仁、土茯苓、山楂清热解毒、消食化积、除湿祛脂;皂角刺活血消肿、搜风止痒;甘草泻火和中而调诸药。诸药和用,共奏清泻脾胃实火之功,使之中热得泄,伏火潜消,诸症随之而退。

方剂来源:钟江.泻黄散加味治疗脂溢性皮炎41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7;42(8):454

方2黄连薏苡仁汤

配方:生薏苡仁30g,知母、黄芩各12g,黄连、地肤子、连翘各10g,半枝莲、生石膏、金银花、牛蒡子各15g,益母草20g,苦参、生甘草各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4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利湿、疏风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治疗1个疗程痊愈21例;2个疗程痊愈20例;显效4例,进步2例。治愈率87.2%。

经验体会:本病多由于体质及饮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湿热内盛,蕴积于体内,进而熏蒸肌肤而发病。其初起多有风邪侵袭,病久则常兼血瘀。故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疏风活血。黄连薏苡仁汤以黄连、生薏苡仁、半枝莲、苦参、地肤子清热利湿;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凉血消风;苦参、地肤子祛风止痒;益母草、半枝莲合用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以免寒凉太过。

方剂来源:张永刚.黄连薏苡仁汤治疗脂溢性皮炎47例.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1):666

方3土茯苓薏苡仁汤

配方:土茯苓、生薏苡仁各30g,蝉蜕10g,丹参、生地黄各20g,牡丹皮、赤芍、白鲜皮、地肤子各15g,生甘草5g。

加减变化:便秘者加生大黄10g(后下);脱屑多者加何首乌、白芍各15g;伴痤疮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d为1个疗程。配合外用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量研末,过120目筛备用。于每晚清洁面部皮肤后,用纯净水调适量颠倒散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30min后清洗,每晚1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疏风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治愈11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经验体会:复方土茯苓薏苡仁汤有清热解毒利湿功能的土茯苓、薏苡仁;地肤子清热解毒;蝉蜕、白鲜皮清热祛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丹参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湿热偏盛的体质,取得较好的效果。中药外治方颠倒散中的硫黄、大黄,有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及油脂的分泌,缓解瘙痒。

方剂来源:邓燕.土茯苓薏苡仁汤配合外用颠倒散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30例的疗效观察.中药材,2007;30(7):898

方4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配方:知母、黄柏、桑白皮、黄芩、山楂、甘草各10g,生地黄15g,女贞子、墨旱莲各20g,丹参30g(后下)。

加减变化:痒甚者加防风、白鲜皮;脱屑多者加何首乌、白芍;伴痤疮者加蒲公英、鱼腥草;脱发者加蒲公英、侧柏叶;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茯神;皮肤糜烂者加龙胆草、薏苡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外用三黄洗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或金粟兰酊外搽皮损,每日1~2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6个疗程。

适应证:补益肝肾、清胃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0例,治愈20例,显效5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4%。

经验体会: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除肺胃湿热外,还与肾阴虚有关。皮脂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和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热蕴肌肤和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根据病因病机,依据滋肾阴、清湿热的原则,运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补肝肾、清肺胃湿热治疗脂溢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江光明,等.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脂溢性皮炎90例.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35

第五节 简方疗法

方1

配方:白鲜皮15g,鲜生地黄30g,白酒150g。

用法:将白鲜皮、鲜生地黄共入白酒中浸泡5d,弃渣取酒液。外擦头皮,每日早、晚各1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头皮脂溢性皮炎。

方2

配方:生大黄100g,冰片20g,食醋250g。

用法:将前2药入食醋中密封浸泡7d后,待变成深棕色即可应用。用时,先以75%乙醇消毒后,再涂以上药,每日3~4次。有脂液外溢者,先用清热收敛药物。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方3

配方:金银花、野菊花、龙胆草各60g。

用法:将金银花、野菊花、龙胆草同入锅加水2000ml,煎熬20min,弃渣取汤。待药汤温时,用小毛巾蘸药汤湿敷患处,每次15~20min,每日早、晚各1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用于脂溢性皮炎有渗出或伴随感染者。

方4

配方:苦参、野菊花、白鲜皮各30g,硫黄15g。

用法:将苦参、野菊花、白鲜皮、硫黄入锅加水1000ml,煎煮20min,弃渣取汤。温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适应证:疏风清热、解毒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5

配方:猪胆1个。

用法:将猪胆汁倒入半盆温水中,搅拌后洗患处,把油脂状鳞屑清除干净,再用清水清洁1次,每日1次。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

适应证:小儿脂溢性皮炎。

方6

配方:大黄60g,细辛、山柰各14g,花椒7g。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粗末,用90%乙醇600ml浸泡1个月后,过滤,药渣再加乙醇750ml,浸泡半个月后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加入冰片2g,装入瓶内备用。用时,先用温皂水洗净患部油污,干后蘸上药外搽,每日3次。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方7

配方:硼砂、芒硝、白矾各6g,冰片3g。

用法:患者先用温开水洗头(忌用洗衣粉,宜用洗发膏),然后将上药置于干净的盆内、加温水约1500ml,待药物溶化后梳洗头部,洗后让其自然干燥,每周1次。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第六节 食物疗法

方1萝卜缨薏米粥

配方:萝卜缨、马齿苋、薏苡仁各30g。

用法:将萝卜缨、马齿苋洗净,切碎备用;薏苡仁洗净入沙锅加适量水,煮至米五成熟时,放入萝卜缨、马齿苋同熬煮成粥,调味即可食用。每天温热服食1次,3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利湿。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2土槐饮

配方:土茯苓、生槐花各30g,生甘草9g。

用法:将土茯苓、生槐花、生甘草同入锅,加适量水煎20min,取药汁,加水再煎,反复2次,再将2次煎汁合并备用,用沸水冲泡亦可。日服1剂,分2次温服。

适应证:清热、解毒、除湿。用于脂溢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