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51

第51章 效方疗法 (2)

第五节 效方疗法 (2)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例,治愈11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

经验体会:本病病因多由感受热毒,内有肝胆湿热导致。简言之热毒凝结肌腠、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是本病症结所在。若病日久,热郁化火而致气阴亏虚,正气不足,常遗疼痛不休。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临床采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法,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方剂来源:周志英.自拟解毒通络汤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28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43

方9抗毒消疱汤

配方:赤芍、黄芪、人中黄各10g,大青叶、龙胆草、连翘、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丹参、生地黄各15g,车前草12g,柴胡8g。

加减变化:便秘者加大黄(后下);疼痛剧烈加郁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辛辣、海腥食物及烟、酒。另用蒲公英100g,雄黄、白矾各30g,冰片5g,五倍子6g,先烧至半熟,研碎,用适量麻油调成糊状,均匀涂敷患处,以覆盖患部为度,外用消毒纱布及胶布固定,面部采用暴露疗法。每日3~4次。

适应证:清热利湿、凉血泻火、散结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治愈51例,显效1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体会:带状疱疹以老年人及小儿为多。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老年人则气血亏耗,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故本方加入黄芪,扶正祛邪,托毒生肌;以大青叶、龙胆草、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金银花、野菊花凉血解毒,疏风清热,属轻扬之品,托毒外出;赤芍、丹参凉血活血,散瘀止痛;车前草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出;柴胡引药入经,直达病所,并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养血柔肝,清血凉血;人中黄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泻火,散结止痛之效。一般治疗本病多用大苦大寒之品,易戕伤脾胃,加重体内湿热的形成,并易使患者拒药,影响疗效,故本方多用微寒之品。外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雄黄、冰片、五倍子解毒燥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白矾解毒杀虫,燥湿收敛。诸药合用,内外兼治,有清热消疹止痛之功。

方剂来源:尹跃兵.抗毒消疱汤治疗带状疱疹68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5;21(2):34

方10灵仙镇痛汤

配方:威灵仙、黄芪各30g,赤芍、延胡索各15g,板蓝根、胆天南星、败酱草各20g,白芥子、甘草各10g,全蝎(研末冲服)5g。

加减变化:痛在头颈部加白芷、防风各10g;痛在腰背部、胸腹部者加白芍15g,川楝子1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后入)10g;体虚患者黄芪增至60g,并加当归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活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经用药12~42剂,全部治愈。

经验体会: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以中老年人及体质较差者居多,临床虽然疱疹消失,但毒邪尚未彻底消除,湿热未尽,滞留经络而疼痛不止。湿毒滞留日久,必成瘀阻,故疼痛不休。灵仙镇痛汤中,威灵仙通络止痛,板蓝根、败酱草、赤芍、生甘草清热解毒,而且生甘草具有缓急止痛之功效;延胡索活血化瘀,专治一身上下之诸痛;全蝎镇惊通络,解疮毒;黄芪补养气血,托毒外透;胆天南星内服祛痰镇惊,外用能散结消肿止痛;白芥子治痰滞经络,专除皮里膜外之痰。辨证酌加大黄泻下通便,泻肺与大肠之火;防风、白芷、白芍、川楝子疏肝、理气、镇痛。三煎外用擦揉是通过皮下渗透,加强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方剂来源:高升,等.灵仙镇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3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67

方11龙胆泻肝汤

配方:板蓝根18g,紫花地丁30g,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车前子、泽泻、木通各10g,生地黄15g,甘草3g。

加减变化:若痛剧加延胡索、郁金;有血疱者加牡丹皮、赤芍、紫草;口苦咽干加石膏、麦冬;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另用五倍子6g,青黛10g,冰片3g,滑石粉、石膏粉各20g,研细,用麻油调匀,涂敷患处,每日2次。并用庆大霉素及阿昔洛韦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5例,经治疗后全部治愈,疼痛解除,疱疹消退结痂,皮肤色泽、知觉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正常。疗程最短6d,最长14d,平均10d。6个月后随访调查,无复发,无并发症。

经验体会:本病多系肝胆湿热,兼感外毒,以致经络受阻,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泻肝利湿、清热解毒、行气止痛。龙胆泻肝汤是治疗肝经湿热的代表方,方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助清肝胆之火;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加用板蓝根、紫花地丁以清热解毒;肝胆热盛易伤阴血,故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佐柴胡疏肝气;甘草和中,且防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苦寒伤胃。用本方灵活变通,随症加减,治疗带状疱疹每获效验。

方剂来源:常学静.龙胆泻肝汤治疗眼睑带状疱疹2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0):51

方12清疱疹汤

配方:牛蒡子、紫草、板蓝根、鸡内金、白芍、玄参各15g,薏苡仁、蒲公英各20g,延胡索、郁金各12g,珍珠母30g,三七粉3g,诃子8g,甘草10g。

加减变化:血热甚加生地黄,湿重加车前子,年老体弱加淫羊藿、怀山药,头面部加蔓荆子,上肢加姜黄或桑枝,胸部加柴胡、枳壳,腰背部加杜仲、桑寄生,下肢加牛膝为引经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10d。

适应证:清热解毒、利湿解毒、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治愈55例,显效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体会:方中选用牛蒡子疏风清热、清热解毒透疹、通利小便、善通大便,具有表里双解之作用;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通利二便。二药合用则清热解毒透疹,通利二便,可使热毒湿邪表里分消,及早排出体内。诃子涩肠止泻,可制牛蒡子、紫草勿泄利太过。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疗毒疮。火盛必却阴液,利湿要防伤阴,苦寒泻火易伤脾,故以生地黄、玄参、白芍等滋阴降火养血;薏苡仁健脾利湿;鸡内金健脾胃助运化以固护胃气。经络不通、气血瘀滞可致疼痛,延胡索、郁金行气活血止痛;三七入肝散瘀定痛而不伤正气;再配珍珠母清肝镇心而止痛;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缓急,调和诸药;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更可加强止痛功效。年老体弱者加淫羊藿、怀山药补脾肾,增强抗病能力。纵观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利湿解毒、行气活血止痛、兼滋阴养血护胃气,攻守兼备,标本兼治,切中带状疱疹中医病机。

方剂来源:朱培成,等.清疱疹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1):98

方13清热止痛汤

配方:龙胆草、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g,金银花、夏枯草、赤芍、浙贝母、桃仁、玄参、黄芪、紫花地丁、连翘各10g,甘草5g。

加减变化:大便干加生大黄(后下)3g;疼痛不已加当归15g,莪术、延胡索各10g,生薏苡仁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ml,分2次饭后1h服用。患部疼痛剧烈可用95%乙醇棉球点燃后火灸,注意不可灼伤。

适应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76例,占95%;好转4例,占5%。总有效率100%。疗程最短7d,最长15d,平均11d。

经验体会:本病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经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偶因兼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疼痛有的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有的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产生在皮疹出现之后。簇集性水疱,痛如火燎是其明显的特征。每多缠腰而发,又名“缠腰火丹”或称“火带疱”,也有叫“蜘蛛疮”。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清热止痛汤方中龙胆草、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对于肝经之湿热毒尽力去之;黄芪补气益卫以助排毒;虎杖、桃仁活血化瘀止痛;赤芍祛瘀止痛;浙贝母、夏枯草尤能散结;甘草调和诸药。皮损部位之刺痛,迎刃而解。

方剂来源:马建国.清热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80例.河北中医,2004;26(12):937

方14四妙全蝎汤

配方:玄参20g,金银花、当归、生甘草、生地黄、麦冬、延胡索各15g,全蝎10g,制乳香、没药各6g。

加减变化:发于头面部者加川芎12g;发于躯干部者加郁金、川楝子各10g,香附15g;发于上肢者加姜黄6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1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解毒、化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