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50

第50章 效方疗法 (1)

第五节 效方疗法 (1)

方1益化汤

配方:西洋参(另煎)3g,鸡血藤、丹参各30g,生地黄15g,红花5g,桃仁、地龙、乳香、没药、玄参、麦冬、牡丹皮各10g。

加减变化:头痛加川芎6g,蜈蚣3g;躯干痛加延胡索、香附各10g;四肢痛加姜黄8g,川牛膝15g;大便干结加大黄6g。

用法:每日1剂,分上、下午2次水煎服。

适应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2例,服药2周后可见疼痛减轻,夜眠好转。继服2周疼痛完全消失9例,连服8周疼痛消失10例,3例因疼痛减轻不明显中途放弃。

经验体会: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横逆犯脾,或脾虚湿困、郁久化热化火,或湿热火毒外犯肌肤。后遗神经痛是由于余热未净,肝气郁结,血瘀脉络所致。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多气虚阴亏,加上热病日久,劫伤阴液导致脉络枯涩,血行不畅。故在治疗上宜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益化汤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火生津;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鸡血藤、地龙活血通络止痛而不伤阴,再配以生地黄、玄参、麦冬以增其液而不腻,使气阴充,脉络通,损伤复。

方剂来源:徐亚萍.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2例.江苏中医药,2004;25(1):46

方2柴胡蓝根汤

配方:甘草、柴胡、川楝子、龙胆草各10g,薏苡仁、马齿苋各30g,板蓝根、土茯苓各20g,金银花、丹参、大青叶、延胡索、生地黄各15g。

加减变化:水疱多、色鲜红者加紫草、黄芩、连翘;皮疹色淡、疱壁松弛者加生黄芪、白术健脾除湿;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后下)泻热通便;皮疹消退后仍疼痛厉害者,加穿山甲活血祛瘀止痛。病发于头面者加珍珠母、白芷;发于肩颈部者加姜黄、葛根;发于上肢者加桑枝、独活;发于腰以下者加威灵仙、牛膝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内服。外搽喷昔洛韦乳膏。

适应证:清肝泻火、解毒除湿、祛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3例,治愈16例,有效4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07%。

经验体会:本病多因肝胆火盛,脾湿郁久,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致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发。湿热火毒、气滞血瘀为致病关键,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为其主要治法。柴胡蓝根汤中柴胡、龙胆草、板蓝根、大青叶清肝泻火;生地黄、金银花、马齿苋凉血解毒;土茯苓、薏苡仁健脾除湿;丹参、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配伍板蓝根等增强解毒之功。综观全方有清肝泻火、解毒除湿、祛瘀止痛之功效。

方剂来源:陈金莲.柴胡蓝根汤治疗带状疱疹63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4):54

方3地芍莲胡汤

配方:生地黄30~60g,白芍、丹参、半枝莲各15~30g,延胡索、郁金各12~20g,桃仁10~15g,生甘草3~6g。

加减变化:若火毒湿热尚炽,酌加白花蛇舌草、大青叶、黄连;疼痛剧烈,不可触摸,瘀滞征象明显,酌加鳖甲、乳香、红花;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伴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大便干结者可酌加炒大黄、火麻仁;便溏纳呆、胃脘痞胀不适者可酌加砂仁、厚朴、山药、白术。

用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3周为1个疗程。若经1个疗程治疗后,痛势明显减轻,续治疗程可改为每2d1剂(或每3d2剂),早、晚各服1次。

适应证:化瘀滋阴、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4例,治愈19例(占55.8%),有效11例(占32.5%);无效4例(占11.7%),总有效为88.3%。

经验体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此类患者机体素虚,先天禀赋不足,兼之肝火妄动,湿毒内蕴,阴津耗劫,火毒湿热瘀滞络道,致肌筋失于濡养,脉络失于通畅,故而产生疼痛和麻木等。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生津,辅以白芍、丹参柔肝而和营。《神农本草经》谓地黄能“主伤中逐血痹”;《名医别录》称地黄能“通血脉、利气力”。白芍有较好的强壮、抗炎、镇痛作用;丹参能改善微循环,增强病变局部之营养。三药合用濡养肌筋,和营气而利血脉。佐以桃仁、延胡索、郁金、半枝莲、生甘草活血化瘀,清解湿热余毒,行气止痛。诸药合用,阴滋筋濡,气行瘀化,营畅络通,疼痛麻木之候则自然消除。

方剂来源:梁开发.地芍莲胡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例.中医药研究,2002;18(1):19

方4瓜蒌解毒汤

配方:红花10g,生甘草10g,马齿苋、瓜蒌、板蓝根各30g,栀子、黄芩各12g,连翘、紫草、赤芍、白僵蚕各15g,全蝎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泻火毒、凉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治愈59例,好转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经验体会:瓜蒌解毒汤为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瓜蒌散加味而成,方中以瓜蒌、红花、生甘草泻热通腑、化瘀通络;辅以栀子、黄芩、连翘、马齿苋、板蓝根增强泻火解毒之力;以赤芍、紫草增其凉血清营之效,佐以全蝎、白僵蚕解毒通络、平肝止痛。

方剂来源:蒋贵昱,等.瓜蒌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44

方5瓜蒌皮炎汤

配方:瓜蒌、生地黄、生石膏各30g,红花、牡丹皮、赤芍、知母、金银花、连翘、竹叶、甘草各10g。

加减变化:热重舌苔黄厚者加黄芩、黄连各10g,湿重皮损有渗出液者加生薏苡仁、车前草各10g,便秘者加大黄6g,发于颜面者加菊花10g,发于胸胁者加柴胡10g。

用法:上药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证:清肝泄热、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治愈3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

经验体会:瓜蒌皮炎汤由《医学心悟》中瓜蒌散和皮炎汤2个方剂组成,瓜蒌散(瓜蒌、红花、甘草)治肝气燥急而胁痛或发水疱。皮炎汤(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竹叶、甘草)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方中瓜蒌甘缓而润,清热散结,消痈肿疮毒;石膏、知母清解肌热;银化、连翘、竹叶、甘草清热解毒;生地黄、牡丹皮清营凉血;红花、赤芍活血通络止痛。内服瓜蒌皮炎汤治疗带状疱疹可平肝胆盛火,消内蕴湿热,抗外感毒邪,化气血凝结,通经络阻滞,标本兼治,故疗效较好。

方剂来源:王希明.瓜蒌皮炎汤治疗带状疱疹4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0):522

方6化瘀解毒汤

配方:丹参20g,延胡索、郁金、忍冬藤各15g,白芍30g,柴胡、川芎、青黛、甘草、乳香、全蝎、没药各10g。

加减变化: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血热者加牡丹皮、紫草;湿热内蕴者加茵陈、龙胆草;脾虚湿盛者加白术、茯苓;痛在上肢加桂枝或桑枝;痛在下肢加牛膝;痛在头面加白芷;痛在躯干加香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化瘀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7例,治愈32例,好转2例,无效3例。

经验体会:本病的治疗以清解余毒、行气化瘀通络、缓急止痛为大法。方用丹参、川芎、白芍活血化瘀;其中白芍亦能缓急止痛,延胡索、郁金、柴胡、乳香、没药疏肝理气;全蝎通络止痛;青黛、忍冬藤清解余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解余毒、理气通络、化瘀止痛之功。

方剂来源:贾金梅.化瘀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7例.北京中医,2007;26(10):668

方7解毒散瘀汤

配方:土茯苓、马齿苋、苦参各30g,板蓝根、野菊花、丹参各15g,连翘、黄柏、栀子、桃仁各10g,甘草6g。

加减变化:发于胸背部者加香附12g,柴胡、龙胆草各10g;发于腰骶部者加杜仲、牛膝各10g;发于颈肩部者加葛根12g,薄荷、羌活各6g;发于额颞部者加升麻6g,白芷10g。

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适应证: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2例,本组经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7例,疼痛消失,皮疹结痂,无任何后遗症;好转4例,疼痛明显减轻,皮疹大部分结痂;1例无效。

方剂来源:张庆杰,等.解毒散瘀汤治疗带状疱疹.中国民间疗法,2003;11(9):50

方8解毒通络汤

配方:生黄芪、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柴胡、赤芍各10g,延胡索、川楝子各12g,白芍30g,板蓝根、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20g,甘草8g。

加减变化:热毒盛加大青叶、黄芩;疼痛部位在胸胁加枳壳、郁金;在头颈面部或上肢加菊花、白芷、桑枝;疼痛难忍重用白芍50g;兼气虚者加党参、山药;兼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黄;失眠者加酸枣仁、茯神;纳谷欠佳者加麦芽、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解毒、通络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