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03

第3章 湿疹 (1)

第2章 湿疹 (1)

第一节 西医疗法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其特点是皮疹多样,形态各异,易反复发作,伴有剧烈瘙痒。

患者可能具有过敏体质,敏感性很强,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但又受健康状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有时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有害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去除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急性湿疹及时治疗大多能在短期内治愈,慢性湿疹如慢性阴囊湿疹、手部湿疹等往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一、诊断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一般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发病。内在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慢性炎症灶如扁桃体炎;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外在因素:生活环境中的日光、炎热、干燥、多汗、摩擦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食物方面的鱼、虾、牛羊肉等过敏;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微生物等使有些人湿疹加重。

从发病机制上看,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湿疹发病原因复杂,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故往往反复发作。

1.症状

(1)急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暴露部位及阴囊、女阴、肛门等处,严重者泛发全身。皮损呈多形性,开始为弥漫性潮红,以后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丘疹、血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皮疹顶端搔破后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浆液不断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常有散丘疹、血疱疹,故边界不清。当合并感染时,则炎症更加明显,并形成脓疱,脓液渗出或结黄绿色或污褐色痂,或合并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炎等。自觉灼热,瘙痒剧烈,搔抓、肥皂洗、饮酒、热水烫均可使皮损加重,痒感加剧,重者影响睡眠。

(2)亚急性湿疹:常由于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皮损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也可有轻度浸润,自觉仍有剧烈瘙痒。亚急性湿疹是一种过渡形式,可不必加以区分。

(3)慢性湿疹:常由于急性或亚急性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也有少数起病即为慢性者。表现为患部皮肤肥厚粗糙,上覆少许糠秕样鳞屑,皮色棕红或带灰色,色素沉着或因抓破而结痂,少数伴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具有局限性,边界也较清楚,外围亦可有散在的丘疹、丘疱疹,当有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的渗出,自觉瘙痒,常呈阵发性,伴有皲裂。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小腿、肘窝、膝窝、手、足、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于复发,经久不愈。

2.诊断要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一般湿疹形态为多形性、弥漫性、对称性,急性者有渗出,慢性者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常有明显接触史,皮疹多单一形态,常局限于接触部位,易起水疱,边界清楚,病程短,去除病因后,多易治愈。

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由扁平多角丘疹融合成的典型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无渗出表现,多见于颈、肘、尾骶骨。

二、治疗

由于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各具特点,故宜采取对症治疗。

1.一般防治

(1)尽量查找病因,了解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对全身情况进行检查,明确有无慢性病灶及系统疾病,发现可能的致病因素。

(2)避免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避免摄入易致敏的食物。

(3)指导患者合理防护,正确用药,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2.局部治疗

(1)皮损为轻度红斑、丘疹、小水疱时,给予炉甘石外搽;急性期红肿、伴大量浆液和脓液渗出、结痂、糜烂,宜采用湿敷。

(2)糖皮质激素:小范围皮损可首选,婴幼儿和面部皮损应选用1%氢化可的松霜和0.1%氢化可的松丁酸酯霜;其余部位可选用0.1%曲安奈德霜,0.05%倍他米松霜等。

(3)抗感染制剂:由于细菌和真菌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病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联合应用抗感染制剂,如2%莫匹罗星软膏,1%益康唑,2%米康唑等。

(4)维A酸类:对苔藓化皮损可选用0.05%~0.1%维A酸软膏外搽。

(5)止痒剂:可用5%多塞平霜外搽,每日2次,能起到明显止痒作用,但注意因其有刺激性,不能用于渗出性皮损。

(6)润肤剂:5%~10%尿素软膏,平日可经常使用,每日可多次用药。

(7)肝素类:如皮损有皲裂,可选用肝素软膏如多磺酸基黏多糖(商品名为喜疗妥),疗效明显。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物:种类繁多,在治疗过程中选择1~2种患者适用的药物,单独、联合或交替使用,可选择氯苯那敏、羟嗪、赛庚啶、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期皮损较为广泛者给予泼尼松15~20mg,早晨顿服;或倍他米松1ml深部肌内注射,病情控制后可改为口服制剂。应注意激素应用时间不宜过长,适时逐渐减量至停药。

(3)抗生素:湿疹合并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4)镇静药:严重影响睡眠者可考虑给予小剂量镇静药,于晚饭后或睡眠前口服,可联合抗组胺药物同服。

(5)非特异性脱敏疗法:维生素C1g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500mg口服,每日3次;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缓慢注射,每日1次。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中医对本病的命名因部位、皮疹形态等不同而以不同形态命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其后,《圣济总录·浸淫疮》云:“其状初甚微,痒痛汁出,渐以固体,若水之浸渍,淫泆不止,故曰浸淫。”《疡医大全·李东垣》说:“浸淫疮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汗出,状如疥癣者是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升麻消毒饮、消风散、青蛤散。”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为湿热内蕴,复受风湿热邪侵袭,内外邪气相搏,发于肌肤所致。

1.湿热俱盛由于素体血热,外感风湿之邪,湿热俱盛,搏结肌肤而成。

2.脾虚湿盛多因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外泛肌肤所致。

3.血虚风燥由于邪深病久,湿郁化火,耗伤津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

二、辨证论治

1.湿热俱盛型

主证:皮损见红斑、丘疹、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烂、结痂,瘙痒难忍,皮疹泛发四肢及躯干,以屈侧为主,伴口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相当于急性湿疹及婴儿湿疹发作期。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黄芩、黄柏、泽泻、茯苓、车前子(包)、木通、六一散(包)。口苦而腻加龙胆草、栀子;瘙痒剧烈加白鲜皮、苦参;如起脓疱,有感染之象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脾虚湿盛型

主证:病程较长,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患儿体质差,消瘦、胸闷纳少、大便溏稀或夜间哭闹不安、腹泻、吐乳等,苔白腻,脉濡缓。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及婴儿湿疹。

治则: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猪苓、苍术、厚朴、薏苡仁、陈皮、泽泻、白鲜皮、六一散(包)。消化不良加服保和丸;夜间哭闹不安加珍珠母、磁石。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血虚风燥型

主证:皮损反复发作,皮肤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分布局限或以四肢弯曲部位为主,瘙痒剧烈,抓破少量渗水,伴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或有哮喘、鼻炎等病史,舌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相当于慢性湿疹及异位性湿疹反复发作者。

治则:养血滋阴,祛风润燥。

方药:养血定风汤加减。当归、地黄、川芎、赤芍、牡丹皮、天冬、蒺藜、僵蚕、甘草。瘙痒剧加蜈蚣、乌梢蛇;口渴咽干加玄参、麦冬;夜寐不安加首乌藤、酸枣仁;大便干结加制大黄、天花粉。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配合外治则:①用10%黄柏水或苦参、黄芩、黄柏各10~15g或马齿苋30g煎水,湿敷或擦洗,用3%硼酸溶液湿敷,用于急性湿疹,红肿渗液明显。②青黛散,麻油调敷,用于亚急性湿疹,少量糜烂渗出者。③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用于亚急性湿疹无渗液时。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取穴:患处局部。

治法:采用梅花针叩刺皮疹部位,湿疹局部,以微渗血为度,然后以叩刺局部行走罐疗法。隔天1次,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湿疹。

方2

取穴:局限性皮损周围。

治法:采用梅花针叩刺皮疹局部。梅花针严格消毒,叩刺部位用碘酊和乙醇棉球消毒。右手握针柄后部,右手示指伸直,压在针柄上,四指握住针柄,针柄尾部置于腕横纹上,针头垂直对准叩击部位,运用弹力均匀地叩刺,湿疹局部以微渗血为度。然后在叩刺局部行走罐疗法。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方3

取穴:阴陵泉、委中、曲池。每次操作选三对合穴中的一侧腧穴,两侧交替刺血。热象重者加刺大椎,糜烂渗出明显者加刺三阴交。

治法:用75%乙醇或者碘伏液严格消毒,医师左手在腧穴附近按压,右手夹持三棱针迅速刺入,以血随针出为最佳刺法,过深则形成内部血肿,过浅则血液不出或血量太少。疾病状态下,流出的血的颜色一般为暗红色或者深暗色,初始流量大,有的呈喷射状流出,一般15min后流势渐缓或血液停止外流,这时可在刺血点处拔一火罐,促进毒血的外流。待血液停止外出以后取罐,刺血处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乙醇或碘伏液再次消毒。急性期每周2次,慢性期每周1次,临床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治疗期间宜情绪平稳,清淡饮食,避免接触生水,保证充足睡眠。

方4

取穴:局限性皮损周围。

治法:首先在局限性皮损周围用碘伏消毒,用0.5cm粗的盘龙火针在乙醇灯上烧至通红或发白,迅速刺入皮损,深度以不超过皮损基底,间隔1cm左右进行围刺。针完再次消毒,24h禁沾水。然后取背部腧穴双侧肺俞、脾俞速刺1次,深度不超过1cm,隔2d治疗1次,治疗3周。

适应证:慢性湿疹。

方5

配方:苦参、蛇床子各30g,蛇蜕6g,木鳖子4个,花椒、五倍子各10g,黄柏、苍术、生百部各15g,鬼针草20g。

用法:上药煎汤,先熏后洗20min,坐浴。连用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阴囊湿疹。

方6

配方:黄柏、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白鲜皮、连翘、青黛各30g,滑石60g,苦参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