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01

第1章 概论 (1)

第1章 概论 (1)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与生理

皮肤被覆于机体的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具有重要的功能。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另外还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以及由表皮衍生出来的结构,如指(趾)甲、汗腺、皮脂腺、毛发和毛囊等。正常成年人皮肤表面积为1.5~2m2,表皮和真皮的重量为体重的5%~8%,若包括皮下组织可达体重的16%左右,因此,皮肤被看作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附着于深部组织,由于受纤维束排列和张力的影响而形成深浅不一的沟纹,称为皮沟;皮沟间三角形或多角形隆起称为皮嵴;皮嵴在指端屈侧最明显与皮沟共同构成特殊的纹理,称为指(趾)纹,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弓形、斗形和箕形。

全身各处皮肤的厚度并不一致,平均为0.5~4mm(不包括皮下脂肪组织),皮肤的厚度因年龄、性别、部位、职业、工种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同一肢体和躯干伸侧的皮肤较厚,掌跖、臀部、肩部、枕部和项部的皮肤最厚,耳后、眼睑和外阴部皮肤最薄。

一、皮肤的解剖层次

1.表皮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组织。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一,一般为0.07~1.2mm。各部位的悬殊较大,手掌和足跖可达0.8~1.4mm,而眼睑处表皮厚度则小于0.1mm。

表皮主要由上皮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发生和分化的最终阶段是形成含有角蛋白的角质细胞,故称为角质形成细胞;树枝状细胞来自于胚胎神经嵴,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Merkel细胞等。

2.表皮和真皮的连接表皮和真皮的交界处由表皮下的基底膜带组成,厚度为0.5~1μm。交界面由表皮的凸出部分和真皮乳头层相互嵌合,呈波浪状或镶嵌状,基膜(basement membranezone,BMZ)在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表皮和真皮之间外,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等也存在基膜。

3.真皮真皮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其上方通过基底膜带与表皮连接,下方借其延伸形成的脂肪小叶周纤维间隔与皮下组织相连,厚度为1~5mm。真皮含有纤维(如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基质和各种结缔组织细胞,细胞成分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纤维和基质均可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真皮内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结构和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结构。

4.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体表的浅筋膜,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主要成分为脂肪组织。皮下组织与真皮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结缔组织彼此相延伸并与深部筋膜、腱膜或骨膜相连续。

皮下脂肪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纤维间隔中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通过,其厚度因性别、年龄、部位、营养状态不同而有差异,并受个体内分泌的调节,其主要作用为隔热、吸收振动和贮存营养等。

5.皮肤附属器

(1)毛发:除掌跖、指(趾)侧面、足侧面、口唇、乳头、脐、龟头、阴蒂、大阴唇、小阴唇和包皮内侧面外,体表大部分都有毛发生长。

(2)毛囊:毛囊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由漏斗部和峡部组成,较稳定,不参与毛囊周期;下段由茎部和球部组成,参与毛囊周期。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与遗传、健康状况、激素水平、药物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毛囊的密度因性别、年龄、个体和部位而异,一般认为,毛囊的密度是先天性的,成年后不再增加新的毛囊数。

(3)皮脂腺:除掌跖、足背外,皮脂腺遍布于全身,面部、头皮、肩背部等处分布最多,前额、鼻部、上背部体积最大。大多数皮脂腺与毛囊相连并开口于毛囊,仅有少数区域如颊黏膜、口唇、妇女乳晕区、大阴唇、小阴唇、眼睑、包皮内侧的皮脂腺不与毛囊相连,而是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皮脂腺的生长周期与毛囊生长周期无关,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因此青春期皮脂腺明显增大。

(4)汗腺: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外泌汗腺即汗腺、顶泌汗腺(大汗腺)两种。

(5)指(趾)甲:为指(趾)末端深面的坚硬角质,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部分称为甲板,为透明的角质板,呈外凸的长方形,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指(趾)间其形状和厚度均存在差异;甲板下的皮肤称为甲床;埋在皮肤下面的甲板近侧部分称为甲根;甲根之下的甲床称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近甲根处新月形浅色区称甲半月,是甲母质生发细胞的远端标志;覆盖于甲板周围的皮肤称为甲皱襞。指甲的生长速度为约0.1mm/d,趾甲的生长速度较慢,为指甲的1/3~1/4。

(6)皮肤的其他结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1.屏障作用皮肤覆盖于机体全身,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屏障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防止外界有害物质入侵而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丢失,因此,皮肤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机械性损伤的防护;对化学性损伤的防护;对生物性损伤的防护;防止体内物质的丢失等方面。

2.吸收作用皮肤吸收外界物质的途径主要有三个: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口,其中角质层是皮肤吸收最重要的途径。角质层在皮肤表面似一个完整的半透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使水分子自由通过,并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口则仅允许少数化学物质进入皮肤,因此其吸收能力不及角质层。

经皮吸收的物质主要有水分、电解质、脂溶性物质、酚类药物、激素、重金属及其盐类、油脂、气体等。皮肤对脂溶性物质可大量吸收,能同时溶解于水和脂的大多数物质其吸收速度可与消化道的吸收相比拟;酚类物质可由皮肤透入;激素中雌激素、睾酮、孕酮、脱氧皮质固酮等可迅速被皮肤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易透过皮肤;重金属的脂溶性盐类可经皮吸收,铅、锡、铜、砷、铋、汞等有与皮肤、皮脂中脂肪酸结合成复合物的倾向,使本来非脂溶性的物质变为脂溶性,从而使皮肤易于吸收。

3.分泌和排泄作用皮肤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分泌和排泄。汗腺分为小汗腺即外泌汗腺和大汗腺即顶泌汗腺。

(1)外泌汗腺分泌大量水分与体温调节有关,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等。

(2)顶泌汗腺分泌的物质包括液体和固体两部分,前者为水分,后者有铁、脂质、荧光物质等,有些人的顶泌汗腺中还含有有色物质,使汗腺呈现不同颜色,如黄色、黄褐色、绿色、红色等,临床上称为色汗症。顶泌汗腺被细菌分解后,可以产生特殊的臭味,称为臭汗症(狐臭)。

(3)皮脂腺分布于除掌、跖以外的全身皮肤,以头面部、躯干中部、外阴部较多,体积较大,称为皮脂溢出部位,手背和足背很少。皮脂腺的排泄物为皮脂与表皮细胞和外界的水分共同形成皮脂膜,主要作用为乳化水分;促进维生素D吸收;抑制真菌和细菌生长以及润滑皮肤和毛发。

4.感觉作用正常皮肤具有感知体内外各种刺激的作用,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防止机体发生损害。皮肤的感觉作用一般有两大类:单一感觉,体内外单一性刺激兴奋神经末梢或小体感受器引起的感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痛觉、温度觉、痒觉等;复合觉,由几种不同的感受器或神经末梢共同感知并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主要有潮湿、干燥、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