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082

第82章 心系病证 (16)

第五章 心系病证 (16)

改用汤剂,重在补虚化浊、通窍醒脑。方为自创方“三黑荣脑汤”化裁。方用黑大豆、黑芝麻(二药重用)、熟地、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等益肾健脑、填精补髓;黄芪等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柴胡、苍耳子升阳贯脑,使清阳得升,以壮髓海;青陈皮、谷麦芽可健脾理气,顾护胃气,促使药食运化,补中兼疏而勿使壅塞;全蝎、地龙、水蛭、地鳖虫(名为“四虫饮”)有化瘀浊、散结聚、通窍隧、畅络脉以修复病变脑组织、开窍醒脑的作用,为“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实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所在;菖蒲化痰开窍,配苏合香末芳香开窍、提神醒脑;因痰瘀浊邪动风,故参以天麻养液、平肝熄风潜阳;怀牛膝补肝肾、壮筋骨、活血化瘀,诸药合用,以奏全功。

案2辨证为精髓亏虚,痰瘀交阻,清窍受蒙,故治以益精填髓、补脾升清、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为法,方宗“三黑荣脑汤”合五子衍宗丸化裁。方中重用“三黑”(黑大豆30克、黑芝麻30克、黑桑椹30克),合五子衍宗丸(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以增强补肾健脑、益精填髓之力;鸡血藤与茺蔚子相伍,配合“四虫饮”,以增强祛瘀生新之功;上方去黄芪,以党参配莲子心,功在补肾健脾、清心安神;菖蒲配远志以化痰开窍、安神益智;羌活与苍耳子配伍,升阳达巅,使清阳之气贯注于脑,以壮脑髓。

脑主元神,为“精明之府”、“髓之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精神意识的主宰。《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言阴精与阳气的转化输注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精气旺则脑纯灵,精气衰则脑杂钝。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余在临证时特别注意扶助脾肾两脏以充实精气。补肾习用经验方三黑饮(黑大豆、黑芝麻、黑桑椹各30克)合五子衍宗丸或右归丸或左归丸以平衡阴阳、益精填髓、健肾荣脑;而扶脾则强调益气升阳之法,即以甘温之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升阳,配以辛香气雄、味薄升散之羌活、柴胡、苍耳子等一二味以助气升阳,共奏健运脾肾之功,以升发清阳之气,从而使脑得到充分荣养和修复。

总之,补虚与泻实并举,疏利三焦气机,补肾健脾,升阳益气,益精荣脑,除痰化瘀,解毒散结,使脑气充盛而络脉畅达,这是我治疗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等慢性脑病的大法,也是我创“三黑荣脑汤”的基本思路。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谢海洲医案》

十、百合病

医案一

患者田某某,男,40岁,小学教师,住山东省威武县城西小田庄,初诊:1946年夏(主诉)神志异常半年多(其子代诉)。(病史)患者教书多年,由于文化水平低,白天在校教书,晚上在家求教于兄长,现学现教。近三年来学生求知心切、老师的文化水平赶不上学生的需要,思想负担加重,又要竭力学习,渐至精神异常,有时说话很自然,有时语言迟钝。饮食时多,时少,时不用,时能自食,时不能食。生活有时能自理,有时不会自己起床,不会穿衣。半年来,经医不少,服药很多,从未见效。(治疗经过)所用处方很多,一一阅过,不外乎资寿解语汤、香砂六君子汤、孔圣枕中丹、健忘散之类。(现在症状及治疗)无人时患者能自己行动,有人时则不能。

饭送到跟前,既不说话,也不吃饭,送饭人退后,自能饮食。面无表情,也不应答,犹如痴呆状。坐待半时许,自言其口干苦,家属捧茶放在桌上,患者不会自饮。此即“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诸药不能治,身形如和”,舌质绛苔薄白无津,脉微细而数。小便黄赤,断定是百合病无疑,给以百合地黄汤配以小柴胡汤治之。处方:百合30克,生地15克,柴胡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半夏l0克,寸冬12克,甘草6克,知母12克。水煎二次服,先服三剂。复诊时能以摇头或点头作表示,能自诉其口干苦大减,脉数稍减,遂去小柴胡诸品,守方继服三剂;三诊时,能自诉其病情和原因,遂改用天王补心丹常服,以理善后。

(按)百合病比较少见,症状不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癔病”,即“歇斯底里”。可因大病差后,余热未尽而消耗阴液所形成,也可由于七情六欲所伤,津液亏损所导致。此因劳心过度,消耗阴液,得病半年,久治不愈,阴液亦耗,阴虚生内热,故口渴干苦,尿赤,脉微数。“见于阴者,以阳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救之”,故用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又加生地黄益心阴,清血热,借寸冬滋阴养液,生津止渴,并能通行十二经脉以润五脏,还配以养阴清热、除烦止渴的知母,兼利小便。小柴胡汤治头眩、口苦咽干,退少火之热,并通调津液。

口苦是胆汁乘少火之势上升于口,半夏有降逆下气之功,此证用之,仿麦门冬汤方意。在大剂量清润药物中,则不嫌其燥,反能促使养阴清润之药尽快发挥其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的作用。其方主药在百合,除润肺清心外,还能引阳人阴,使人安寐。百合花昼开夜合,乃草木中有情之物,性能清热消郁,解脑髓之痹,补元气之虚,故用以为百合病之主药。脑髓痹,则不能支配百节,故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等。百合消除脑髓之痹,使百脉通,恢复了神明之府的正常功能活动,元神则能自主,正如《内经》所云:“主明则下安”。最后用天王补心丹以理善后。此病愈后,重返教学工作,追访多年无复发。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二

徐某,女,30岁,工人,初诊:1982年10月24日。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顺,郁闷已久。近月复受外感,身热头痛。愈后不久,始则烦躁易怒,精神不宁,继则沉默少言,不能睡眠,行动懒乏,似寒无寒,似热无热,衣衫不整,夜不合目,小便黄赤,口苦苔腻,脉微数。诊为百合病(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滋阴、清热、安神、清心。处方:百合15克,生地黄18克,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红枣20克,淡豆豉9克.焦山栀9克。5剂。二诊:上方服5剂后,烦躁减轻,夜寐渐安。又续服5剂,诸症再见减轻,情绪趋于宁静。处方基本按初诊处方,又续服20余剂,诸症减而稳定巩固。已能自行整理衣着,每夜睡眠亦可六七小时。

(按)本例精神分裂症相当于中医百合病、脏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所指的百合病,为七情郁结,或热病之后心肺阴虚而生内热所致。往往见于热病余邪未清。此其一。再是常见阴不足,阳有余者,则神情不宁,沉默少言,不行不寐,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者。似热无热,似寒无寒。均为恍惚来去不可为凭之象。而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其可据之证象。此为热病以后,心肺阴伤。亦可因于情志所伤,液耗而热。此仲景指出百合病之症状有“如有神灵者”。

再是仲景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有“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此与上节百合病者,均有如神灵”的描述。实则百合病与脏躁都有神志不宁、神魂不定的症状表现。可见“如神灵者”,是心不能主神明。为一种神志疾病,或失志,或癫狂,成为精神失常一类疾病。

百合病是神形俱病。神志郁结,久而化火,内灼阴液,阴液有损不能濡养脏腑,神无所归,乃出现神志不宁,语言不准,行动感觉异常等失调现象。如幻想、幻觉、思维障碍等。间或有出现兴奋、躁动,喜、怒、悲、伤无常,此类脏躁是也。何老常见两者往往同时兼而有之,故以百合地黄汤与甘麦大枣汤合用以治多种神志病,都有明显之效用。

视证情,常亦在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两方之外,更合栀子豉汤者。栀子豉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原治“下利后,更烦”。这种烦是“按之心下濡,为虚烦”。仲景于《伤寒论》76、77、78、81条9以及221、228、375等条,也用栀子豉汤,其见证中有:“虚烦”,“下之,而烦热”,“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愦愦”,“烦躁不得眠”,“心中懊憹”等的记载。可见以栀子苦寒泻火、清热除烦,豆豉轻散透热,二药为伍,即达清热除烦之功效。三方合用,对百合病之阴伤有热者,实为有效之剂。且无任何副作用,何老临诊试验甚多病例,恒喜用之。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何任医案》

医案三

王某,女,18岁,学生。初诊:1988年6月6日。患者2年前因准备高考,过度用脑致精神恍惚,焦虑失眠,无故哭泣,烦闷,情绪低落,不能看书,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过用心力,心阴损伤,神失其养。治以养心安神、解郁除烦,兼以清热醒脑法。处方:百合12克,生地15克,知母15克,炒枣仁15克,郁金12克,菖蒲9克,浮小麦30克,甘草9克。水煎服,14剂。二诊:1988年6月21日。药后显效,宗上方加减,继服。处方:百合12克,生地15克,知母15克,炒枣仁15克,郁金12克,菖蒲9克,浮小麦30克,合欢皮15克,甘草9克。水煎服,14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患者连服30剂,病愈。

(按)神志病的范围很广,如癫狂、痫证、郁证、脏躁、不寐等多种疾患,病名虽异,但有其总的特点,如病证缠绵,兼证繁杂,变化多端,故治疗神志病需辨证之本,明治神调脏之别,用以变应变之法施治。

医案系过用心力,心阴损伤,心神失养,治以养心安神、解郁除烦为主,兼以清热醒脑之法。养心安神即循仲景益阴安神之义,方以百合、生地、知母三味组药为主;以酸枣仁、浮小麦相使相助,养心安神;郁金、菖蒲相须为用,清心解郁、开窍醒神之力倍增。或加合欢皮以增强解郁安神之功,甘草清热和中,调和药性,则药效显著,故服30剂而病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谢海洲医案》

医案四

唐某(病历002600号)女,56岁,居新店市百忍街。初诊:1981年5月1日。顽固性失眠,头晕,心神恍惚,言语颠倒重复,询问她住址,她亦忘记,半天道不明白;咽干,小便多,大便干结,血压偏低;舌红无苔,脉象虚数。师辨证为百合之病,即现代医学神经衰弱之失眠也。立育阴养津,宁心安神之法,以沙参麦冬饮合百合知母汤加减治之。处方:北沙参10克,麦门冬15克,炒枣仁15克,石斛10克,枸杞10克,百合15克,生地10克,知母6.5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丹参13克,甘草3克。5付水煎服。5月5日复诊:次日上午,患者来电,服药后睡眠很安,怀疑方药是否犹如西药之镇静剂。尽服汤剂6帖,是日复诊云,很久未能如现在能得酣睡。惟言语重复依然,舌质仍红。师取法景岳新方二阴煎之意,原方增益黄连、竹叶予之。6月25日复诊:患者缘于出国旅行,请配药携带身边,以防再患失眠。师遂以第一次处方改提炼中药予之。

(按)此案老师凭喉干、舌红、脉虚数之症,断为阴虚之象;据心神恍惚,语无伦次之症,辨作百合之病;并沟通中西,谓之相同于现代医学神经衰弱之失眠证也。故治疗选方沙参麦冬饮合百合知母汤加减治之。方中命沙参、生地、石斛、麦冬、枸杞育阴养津;遣百合、知母、龙骨、牡蛎、枣仁、丹参宁神养心;复诊增黄连、竹叶安神而除心经之热。法因证立,药随法设,故尔顽疾迅速蠲除。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马光亚医案》

医案五

刘某某女,12岁。初诊:1974年10月3日主诉:高热之后,日晡低热,延来半年有余。诊查:口苦溺赤,情绪时静时躁,神志恍惚,意欲食而不能食,寤而不寐,脉象微数,口干舌燥。辨证治法:此百合病也。拟百合地黄汤加味。处方:百合15克,淮小麦15克,制玉竹12克,蒿梗10克,炙草10克,炙白薇10克,炒知母10克,地骨皮10克,红枣15克,炒谷芽12克,生地12克。二诊:进前方药五剂后,低热已除,烦躁较宁,寤寐略安,胃纳渐振。拟原方药再进四剂。三诊:寤寐已安,纳谷亦香,口苦口干已愈,精神日趋正常。拟前法加减。处方:制玉竹12克,炙白薇10克,淮小麦30克,炙草6克,地骨皮10克,生白芍10克,蔓荆子10克,茺蔚子10克,炒天虫10克,白蒺藜10克,白芷4.5克。五剂。

(按):本证为大热伤津,心肺阴虚,心阴不足则神不明,出现精神恍惚;肺阴内损、百脉受累。《金匮》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由于阴虚日久,必生内热:故有口苦、溺赤、脉象微数等热象。百合地黄汤加玉竹、知母,增强生津之力:地骨皮、青蒿、白薇以除虚热,红枣、小麦养心神,炙草、谷芽和胃以生津,故连服九剂,病情基本好:十四剂则津复热除,精神复平。

引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盛循卿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