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脾胃病症 (18)
杨某某女,14岁。患者于唐山地震时腹部受伤,腹痛腹胀。高热呕吐。三天后,由南京医疗队在河北省玉田县诊断为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手术肠切除。术中证实回肠末端穿孔,并发现腹腔有大量大便。术后交替用过氯霉素、庆大霉素等,切口愈合良好,但高热始终不退,腹腔残留脓肿,由唐山转至南京治疗。入院后先后使用青链霉素、氨卞青霉素及黄连素、肠杆霉素等3~5天以上无效,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左下腹可触及包块。入院第四天,穿刺脓培养:产碱杆菌。极敏:链、新、庆大霉素;中敏:氯、合霉素;轻敏:卡那、红霉素、四环素;不敏:青霉素。第七天超声波检查:左下腹见有包块进出波,面积3×4厘米,深度离皮下1~3厘米,增益开大,内有1厘米的液平反射。第八天血查白血球总数126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14%,酸性2%。乃邀本院中医外科会诊。
初诊会诊:病史温习如上。目前患儿左下腹部有一肿块,大如掌心,质地较硬,压痛明显,而无波动。并伴高热不退,朝轻暮重(体温38.5~39.5℃),两便通畅,形体较瘦,精神食欲较差。脉滑数,舌偏红苔少。谅由热毒内蕴,气血凝滞所致。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冀其高热渐退,才有吸收希望。(1)金黄膏敷左下腹包块处,一日换一次。(2)败酱草15克紫地丁30克半边莲15克桃仁10克丹皮l0克连翘10克银花15克赤芍l0克红藤30克冬瓜子15克黄芩6克川楝子l0克延胡索l0克3帖。二诊会诊:左下腹包块虽未缩小,而疼痛压痛已减,高热亦渐下降(体温38℃以下),精神、食欲皆有好转。惟脉数不静,舌质偏红。还系余毒未净,气血瘀滞之局。仍以原法踵进。(l)外用药同上。(2)内服药原方去银花、川楝子,加当归10克,生苡仁15克。3帖。据某某医院病程日志载:第二次会诊后第四天,体温即恢复正常,左下腹包块开始缩小,压痛明显减轻,精神大有好转。共服中药21帖,左下腹包块及疼痛压痛完全消失,白血球总数及分类正常。以后停服中药,以西药调理,痊愈出院,返回唐山。
引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医案五
陈某,女,21岁。患者3年前曾患急性阑尾炎,因畏惧手术,经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缓解,以后曾有2次复发,均用抗生素控制,此次复发已3天,左下腹疼痛,体温正常,舌苔淡黄,舌暗红,脉弦细。查右下腹有压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中医辨证:热毒不尽,瘀结阑门。治法:解毒消痈,活血化瘀。处方:枳壳6克,青皮10克,黄芩l0克,连翘l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0克,赤芍l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制穿山甲6克,大黄炭6克。l0剂。效果:10剂后症状消失,继服7剂以资巩固。
(按)此例患者病程日久已成迁延。此次发病,下腹疼痛,体温正常,参以舌脉,当知病主在血在瘀,而非以“脓”为要。故方中枳壳与青皮以舒肝理气止痛,黄芩、连翘清热,蒲公英解毒,紫花地丁、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穿山甲重在理血祛瘀排脓毒,稍加大黄炭通腑泄热兼以理血,故辨证清晰,急缓明辨,因病程已久故药服10余剂以固疗效。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六
南濠徐氏女,经停数月,寒热减食,肌肉消烁,小腹之右下达环跳隐痛微肿。医者或作怯弱,或作血痹,俱云不治。余诊其脉,洪数而滑,寒热无次。谓其父日:此瘀血为痈,已成脓矣。必自破,破后必有变证,宜急治。与以外科托毒方,并丸散,即返山中。越二日,天未明,叩门甚急,启视,则徐之戚也。云脓已大溃,而人将脱矣。即登其舟往视,脓出升余,脉微肤冷,阳随阴脱。余不及处方,急以参、附二味,煎汤灌之。气渐续而身渐温,然后以补血养气之品,兼托脓长肉之药,内外兼治,两月而漏口方满,精神渐复,月事以时。大凡瘀血久留,必致成痈,产后留瘀及室女停经,外证极多,而医者俱不能知,至脓成之后,方觅外科施治。
引自《洄溪医案》
医案七
潘某某,女,25岁,干部。(病历截取)患者郁闷,痛经。初诊:1963年9月3日
主诉:慢性阑尾炎1个月,现小腹右侧经常隐痛,喜热按,食少大便干燥。查体:苔薄白,脉紧数。检查:少腹凉,马氏点有压痛和反跳痛。
辨证:久郁化热,湿热下注以致肠痈。立法:和荣消痈。处方: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银花三钱,杭芍三钱,云苓二钱,薏米三钱,败酱草二钱,甘草一钱,大黄一钱,丹皮二钱,连翘二钱。1剂。二诊:1963年9月4日。主诉:痛轻,腹胀.大便不畅。查体:苔中心黄,脉滑数。处方:桃仁三钱,瓜瓣四钱,银花三钱,木香一钱,杭芍三钱,云苓二钱,薏米三钱,败酱草四钱,槟榔三钱,甘草一钱,大黄二钱,丹皮二钱,连翘二钱,厚朴二钱,枳壳一钱。1剂。三诊:1963年9月5日。主诉:痛止胀轻。治法:再进前法。处方:桃仁三钱,瓜瓣四钱,杭芍三钱,甘草一钱,云苓二钱,薏米三钱,木香一钱,槟榔三钱,枳壳一钱,丹皮二钱。2剂。四诊:1963年9月l0日。主诉:痛又轻,大便欠畅。查体:苔薄黄。化验:白细胞已下降至5000。
(按)患者平素不够开朗,以致营卫气机阻塞聚于肠间,郁久化热而成慢性肠痈,经5次门诊已痊愈,唯大便不畅,土方加用栝蒌1两以收全功。本病例给我们几点启发:一是情绪不佳,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下注会形肠痈,可见健康的情绪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重要基础;二是病是干变万化的,拘泥于一方一法难以奏效,大黄牡丹皮汤作为治疗肠痈的基本方法是重要前提,更要依据每个病人出现的不同病状加以变化配方用药;三是本方对瓜瓣的应用可谓至重,瓜瓣就是冬瓜子,性味甘寒,功效清热利湿,滑疾通肠,消肿排脓,用于带下白浊、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治疗湿热下注、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萆薜、苍术、土茯苓、车前子等同用;治疗肺热咳嗽,多与瓜蒌、黄芩、贝母等清肺化痰药配伍;治疗肺痈常与芦根、桃仁、苡仁等配伍,如苇茎汤;治疗肠痈常与大黄、牡丹皮等同用,如本病方中即是。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八
刘某某,女,16岁,学生。(病历截取)患者平素少腹血瘀痛经。初诊:1963年l0月28日。主诉:少腹右侧隐痛,经校医检查诊为急性阑尾炎。查体:麦氏点有压痛和反跳痛,白细胞12200/mm3,苔薄舌淡红,脉滑数。医嘱:卧床素食,以防突变。处方:大黄一钱,当归二钱,冬瓜仁四钱,杭芍三钱,丹皮二钱,桃仁四钱,广木香二钱,枳壳二钱,银花四钱,连翘彡钱,生薏米三钱,元胡二钱。l剂。证明:休息3天。二诊:1963年l0月29日。主诉:未痛,检查右下腹压痛消失,白细胞7900/mm3,脉滑数。处方:上方减量,去元胡加通草二钱,1剂。
(按)患者病情依校医建议,应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因其母素近中医,主张先服中药,而来我部进行治疗。经服药两剂症状消失,白细胞下降至正常,病情已转轻。此亦符合多、快、好、省原则,实为有利患者之一例也。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或急走奔忙、寒温失调所引发。本例患者有少腹血瘀痛经史,更支持寒温失调的致病因素。这些病因均能导致肠络受损,致使气机痞塞,传导失职,糟粕积滞,引起阑尾腔内的致病菌郁积于内,蕴积成毒,热结不散,脉络瘀结,血腐肉败,化而成脓,积肠道而发为痈。经查体患者有压痛,化验可见白细胞高;无恶寒发生,脉滑数,属于肠痈的瘀滞期,向蕴热期发展。拟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休息治疗。用药次日疼痛即消失,白细胞总数下降,遂去元胡加通草以清热利小便,排散余毒。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九
高某,男,35岁,复员军人,住靴子高铺胡同。初诊日期1952年8月15日:腹痛、高烧2天,在同仁医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嘱其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因战伤多次手术治疗,甚感手术苦痛,拒绝人院手术,致卧床不起,腹痛呻吟,而多次找中医诊治,来者皆不开方而归。患者亲友在同仁医院的滕医师请胡老会诊。胡老诊其病人:腹痛甚,呻吟叫喊不休,高烧体温40℃,身烫皮肤灼手而无汗,少腹剧痛,腹拒按,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胡老当即认定,此是瘀血挟脓呈三阳合病,为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方证: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三钱,生姜四钱,枳实四钱,大枣四枚,大黄二钱,牡丹皮四钱,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芒硝四钱。结果:上药服一剂后,热退腹痛减,自己乘车到胡老诊所复诊,原方继服六剂痊愈。
(按)该患者病急、病重,危在旦夕,如治疗不当,命若复卵。因此一般医者俱于责任谢绝出方。然若能看准其症结,认准其方证,就把握了疾病的转机,也就有鹰鹫之眼,猛虎之胆。胡老投一剂能转危为安,说明认证准确无误,用方药恰到好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胡老合用大柴胡汤,前面已提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单用大黄牡丹皮汤即可,为何还合用大柴胡汤呢?这是因为该患者有三阳合病之证,用大柴胡汤恰能方药对证,才能更好解热、祛瘀排脓,因而收效快捷。这是胡老的临床经验、用方药特点,但也是遵守了六经辨证规律。对于有高烧者合用大柴胡汤,而无高烧者也可合用。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胡希恕》
十二、狐惑病
医案一
陈某,女,59岁。初诊:2002年4月25日。患者自2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口腔及外阴溃疡,溃疡周围红肿,疼痛剧烈,l0天左右可自愈,以后反复发作,每月1次或数次,同时伴有全身恶寒,遇风起红色皮疹,皮疹下有绪节,变硬疼痛,颜色由红变紫暗,可逐渐消失,以后复起。关节游走性疼痛。于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白塞病”,予以强的松每日20m克治疗,病情控制,以后激素撤减困难,病情时有复发。近日病情加重,现服强的松每日5m克,既往年轻时做人工流产4次,长时间出血不止。现多处口腔、外阴溃疡,左腋下、左腹外侧及双下肢多处结节红斑,红肿热痛,恶风寒,暴露的皮肤关节疼痛,不能进食刺激性食物,纳食减少,腹胀,乏力,耳鸣,多汗,大便不爽,长期服润肠药,小便少,烦躁易怒。舌质暗,脉沉细。西医诊断为“白塞病”。
中医诊断为“狐惑病”,证属湿毒内侵,气阴两伤。治以滋阴清热,温通经络,解毒消斑。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合乌贝散加减。处方:当归12克,赤小豆15克,升麻5克,败酱草15克,忍冬藤15克,连翘l2克,茯苓l5克,地丁l5克,蒲公英15克,生薏苡仁3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桑叶l5克,仙鹤草30克,浮小麦30克,乌贼骨15克,浙贝母10克。14剂,水煎服。二诊:药后口腔溃疡仅剩1处,约绿豆大小,外阴溃疡愈,腹胀呃逆已消。强的松已减至每日2.5rn克,关节肿胀已消,仍有疼痛,结节红斑仅剩左下肢存在,颜色变浅,仍疼痛,恶风寒,加衣不解,乏力,耳鸣,纳食增加,失眠。舌淡红胖大稍暗,脉沉细。证属外寒内热,气阴两虚。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散结收疡。升麻鳖甲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