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039

第39章 脾胃病症 (12)

第三章 脾胃病症 (12)

(按)胃主受纳,其气下行为顺,噎食不能纳谷与胃失和降有关,胃为阳府,其气下降,体阳而用阴,肝气乘之,其气必逆,积热久结,可发噎塞。该例噎食(西医诊断食道痉挛即属此类),法取降逆舒郁,选用二陈汤加味,配枳朴开畅上焦之气,黄连、香附清热舒郁,合栀子、焦楂炭清降胃气,药后症减。二诊去甘草是嫌其缓,加旋覆花下气和肝而噎塞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微者逆之,逆者正治”,缓肝之侮,益肺之降,顺其阳明燥金之性,理法明确,方药精纯,伏其所主,兼症自除。既未用重镇之品,也未用下泻之剂,稳中取效。

王允升等整理.吴少怀医案.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7-138

医案七

周某,女,51岁,1972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发病已数月,主要是饭后呕吐,胸膈痞滞,咽喉下面如有物阻塞,强行吞咽时,膈间有微痛。中医按梅核气治疗未效。西医初诊为食道炎,经治亦无效。作X线钡餐透视检查,见食道腔呈不规则狭窄,左侧有憩室一个。又就中医治疗,经检查:形体瘦弱,面容苍白,精神不振,唇红口干,漱水不欲咽,尿少,大便艰,呕出物多杂痰涎,脉象滑数而大,舌尖红,中有白腻苔、上罩淡黄色,如指大一片。证系寒热交织,胃失和降,血菀于中,胶痰粘膈。以泻心、散结、祛痰、化瘀、温中降逆为法。

方用半夏泻心合丹参饮加味:吉林参6克(另煎兑)法半夏9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干姜3克,炙草4.5克,茯苓9克,橘红6克,瓜蒌仁9克,当归尾6克,桃仁6克,枳实3克汉三七(研冲)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两次混合,1日分3次服,缓缓咽下。6月28日二诊:上方服3剂,饭后呕吐已止,守方服l0剂后,吞咽已感舒畅,惟胸膈痞闷如旧。若遇食物稍硬时,仍有隐痛感。改用新订人参海水散。红参60克,海藻60克,水蛭90克,共为末,分作70包,每口服2次,每次l包,开水冲服。7月15日三诊:上药服完后,胸膈宽畅,诸证消除,再作钡餐检查,憩室已消失,食道狭窄亦有所改善,惟胃纳尚差,体力尚弱,再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月余而愈。

(按)本例脉象数而大,舌苔黄兼自,兼见唇红口干,是寒热并见,热多寒少的综合证候;嗽水不欲咽,兼见膈间隐痛,均系瘀血证。根据上述各点,诊断为痰结血瘀,寒热交织,阻塞食道,胃失和降。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用治心下痞的主要方剂,因病异证同,我们加以化裁,用来治噎膈,也有卓越效果。方中芩连泻热,干姜散寒,半夏与干姜配合又具降逆止呕之功,人参、甘草、大枣补脾和中,合二陈汤、小半夏汤以祛痰止呕,含陷胸汤以宽胸涤垢,加桃仁、三七以活血化瘀。二诊时,呕吐不作,吞咽已畅,上药已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病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食道腔在瘀血凝结,胶痰粘滞、胃失和降的情况下,又要受到日常吞咽食物的压力,使病变部位出现代偿性的膨隆而形成憩室。今瘀阻既去,并不等于憩室的消除,尚须以软坚、散结之剂徐图康复。人参海水散中,海藻软坚散结,免顽痰之胶粘;水蛭活血化瘀,消瘀血之粘附;人参补元气安五脏,为散久服,攻补兼施,可获良效。后以加味六君子汤补气和中,健胃益脾,以竟全功。

甘肃人民出版社编,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第1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384-387

医案八

(胡安邦)祝某,男,50岁。1958年l0月22日门诊。因患食道癌,曾在镇江某医院行剖胸术,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未能切除。证见食入则梗塞不能下,泛出稠痰少许则宽。脉细,苔薄腻。辨证为顽痰凝塞。处方:海蛤壳30克,瓦楞子30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刺猬皮9克,炙内金9克,陈皮6克。7剂。另全蝎、蜂房、蛇蜕各等份,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吞9克。二诊:药后每餐已能进粥2碗。摄片复查食道中段边缘较前片(10月22日)光滑。上方共服47剂。嘱回乡长期吞服丸剂。

(按)《临证指南医案》载徐灵胎评云:“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本例亦然。笔者认为瘀血在络者,宜用虫类药攻逐搜络。故方取全蝎搜剔、蜂房削坚、蛇蜕辟恶解毒为主。顽痰凝结者。宜用咸味药,故取海藻、昆布、海蛤壳、瓦楞子之辈以化痰消积为辅。其逆气阻隔者,则以刺猖皮降胃中浊气,鸡内金消胃中滞气,陈皮和胃气。

李振华等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第1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5:84~85

医案九

何某,女,51岁。初诊:1970年2月20日。主诉:进行性吞咽困难八月余。现病史:从去年7月份起,不能食干饭,只能吃稀饭,逐渐加剧,继之吃饭也感吞咽困难。于1969年11月中旬在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做食道钡餐透视拍片等检查,诊断为早期食道中下段癌,建议手术。患者因不愿动手术,访得治陈某的原方与单方,服药20余剂,病情有所好转。由于有头热、嗌干、大便结、吞咽不利、形渐瘦削,特来就诊。检查:精神衰惫,形体消瘦,脉弦数寸芤,舌红苔少。1969年11月13日在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食道钡透拍片,报告:“食道中下段后壁不光滑,但饮钡通过顺利,扩张尚可,以上改变,早期癌肿不能排除。”此为肺胃伏热化燥,火灼阴伤,津液被劫而现上症。中医诊断:噎膈。治则:拟于滋阴增液方中加软坚、散结、败毒、消癌之品。

方药:1.汤方:南沙参、生地、明玉竹、杭寸冬、海藻、玄参各15克,怀山药笏克,蒲公英、地丁各30克,旋覆花(布包)10克,白茅根60克,白花蛇舌草120克。以水7磅,熬至1.5磅,去渣,再加蜂蜜120克熬和,分两日6次服完。30剂。2.单方:白鹅血(用法、服法及禁忌,见陈某病例)。二诊:1970年5月3日。昨日再次经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钡透拍片复查对》照,意见:“食道中下段后壁压迹边缘光滑,钡剂通过顺畅,扩张良好,上述改变,考虑为降主动脉压迹所致。”现在症状,仍有烦热咽干,口味作苦,喜饮凉食冷,窃按口苦为胆热之征,乃木火内燔所致,原方改旋覆花为15克,加黄芩10克,10剂,服法同前。附记:何某治愈后3年间,常有从何某家乡来的其他病人说,见何某的哽噎病治好了,特来就诊。因此可询知何的身体已经康复。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梦侬》

医案十

郭某,男,50岁。初诊:1928年4月12日。主诉:吞咽困难渐重3个月。现病史:今年元月发生咽喉不利,吞咽困难,胸中隐痛,时吐白沫。渐至食人即吐,每日只能以米汤或藕粉慢慢吞咽,否则哽噎不下。大便数日一次,粪如羊矢。检查:形体干瘦,舌苔白滑质红,后半无苔,诊脉微细短涩。分析:此为中阳不运,痰饮中阻,津液衰竭。中医诊断:噎膈。治法:健中阳,涤痰饮,补正气,增津液,降逆气。方药:1.汤方:炙党参、北条参、杭寸冬、白茯苓、焦白术、半夏、陈皮、炙甘草各15克,西砂仁、木香各6克。加水浓煎,分3次温服。5剂。2.单方:干柿饼,每次1枚在饭锅上蒸透,同干饭细嚼,慢慢吞咽,不可饮水。每日3次,如每次能多食2~3枚柿饼则更好。二诊:1928年4月15日。服药及单方后,只吐两次,大便每日能通,食欲增强,不再频吐白沫,俱属佳象。

宜宗原方,继续多服,外加单方一味,每日一次。单方:燕菜(俗名燕窝)每次10克,凉水浸透,拣去细毛,加冰糖与水,炖食。三诊:1928年5月16日。月来连续服药与两种单方,已经纳食不吐,大便正常,皮肤润泽,精神舒畅,不显重病容。将原方减去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各3克,加南沙参、怀山药各15克。两日服1剂,柿饼继续照服。本病经两个月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初诊臆断本病为中阳不足,运化失常,致痰饮滞阻,津液不充,故用温中扶阳、和胃健脾、化痰行气之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方中重用性味甘苦微寒、滋阴生津之麦冬;加甘平和甘淡微寒、补中益气、养胃生津之党参、北条参;以木香、砂仁、橘皮、半夏之辛燥,温中行气、化痰燥湿;更加用专治“反胃病”经验方一味“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方取得临时疗效。患者活至1937年,病又发作,再经治疗无效而亡。

(按)噎膈,由食道狭窄和干涩造成吞咽梗阻,甚则食不能下咽,食人即吐。张老认为:此病多由五志过激,化火生燥,或过食肥甘、辛辣等物,酿湿成痰,生火化燥,损伤脾胃津血阳气,使气血痰食燥结成块,阻塞食道而成。脾胃阳气津液受损,受纳运化润养失职,导致气机郁阻,痰食水饮不化,故食不下、吞咽梗阻、食入即吐、呕吐痰涎白沫;气血痰食燥结成块,阻塞食道,更加重吞咽梗阻、食物不能下咽人胃、食人即吐等症。治之之法,当以生津润燥、滋阴益胃,佐以软坚散结化痰、清热败毒消肿之品。其方药多用沙参、麦冬、玉竹、山药生津润燥、滋阴益胃;用旋覆花、昆布、海藻、半夏软坚散结化痰;用蒲公英、地丁、生地、玄参、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热消瘀、败毒消肿。若兼中阳大伤,寒饮内停,则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为剂,但仍须重用养胃阴、增津液之品。治本病用的单方白鹅血、白鹅毛味甘性平微毒,均有治噎膈反胃、解毒之功。鹅肉甘平无毒,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暖胃生津之用。鸭与鹅同类,功用相同,故可代用之。用干柿饼同干饭食之治反胃,《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燕窝甘平无毒,亦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治噎膈反胃的功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梦侬》

八、泄泻

医案一

陈某某,男,52岁,工人。初诊(1982年4月10日)四年前始患糖尿病,去年明确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每天24~36单位胰岛素。近半年来反复腹泻,每日大便3~4次。于4月2日住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顺便治腹泻。用药一周后腹泻仍无缓解,请中医会诊服中药。查体:患者面色黧黑,自述神疲乏力,腰腿酸软,阳痿。食欲好,但进食后胃脘部胀满,腹部不适,即想大便,呈稀糊状,无黏液,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舌质淡,苔白腻而润,两脉沉细而弱。辨治:依据上述症状,结合所辨当属脾肾阳虚,查前在院外所用处方,多为治糖尿病中药。

如重用石膏、知母清胃热;重用石斛、天冬、玉竹以滋养脾阴;或加黄芩、山栀、夏枯草以清肝,久服苦寒,甘寒,脾胃气虚,虽用沙参、太子参等益气但终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久病,穷必及肾,故脾肾阳虚,法当健脾益肾、涩中以固精微。宗六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l5克,焦白术12克,茯苓12克,补骨脂15克,吴茱萸4克,肉豆蔻l2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淮山药15克,芡实12克,莲米l2克,乌梅10克,大枣l2克,炮姜6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82年4月16日)前方连进5剂,腹部舒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天1~2次,晨起大便亦不急迫,查舌腻有减,脉沉。效不更方,原方再加生谷芽12克以生发胃气。三诊(1982年4月22日)前方又进5剂,述大便仅每日一次,胃口亦好,力量见增,患者于次日出院,遂给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汤方,嘱隔日一剂,服二周。半年后得见病人,诉疗效巩固。

(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益气养阴或滋肾泻火为常法,亦有取得较好效果者,但久服阴药则寒凉败脾,脾为后天,肾为先天。久病“穷必及肾”,肾阳亦常不足。治消渴,滋阴泻火之药久服,将致患者脾、肾阳虚,纳谷不化而成溏泄。六君子汤健脾益胃,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主治脾肾虚寒,黎明泄泻,具有温肾暖脾、调肝止泻之用,辨证确,投药即效。不能简单地以中药去治西医的病,而不辨证论治。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二

翁某,女,40岁。初诊:2003年7月22日。反复腹泻2年余,加重6月。患者于2年前因受凉出现腹泻,迁延不愈,曾多方寻求名医治疗未果,并于2002年6月到协和医院住院2月,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每遇受凉则复发。今年1月又发作尤甚,至今未愈。刻下症:患者消瘦,面色无华,半年来体重减轻十余斤,水样便日十余次,经常眼冒金花,伴怕冷,纳差,胃痛,心慌,手抖,夜尿频,睡眠差。舌暗淡,脉虚弦。中医诊断:“腹泻”。证属脾肾阳虚,湿困中焦。治以益气温中止泻。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白果10克,玄参15克,白芍20克,马齿苋15克,芡实10克,赤芍15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陈皮10克,车前草15克,女贞子15克,元胡l0克,桔梗12克,灶心黄土50克(先煎去滓,取水煎药)。7剂,水煎服。二诊:200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