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028

第28章 脾胃病症 (1)

第三章 脾胃病症 (1)

一、呕吐

医案一

患者,女,21岁。1998年1月20日初诊。诉饮食稍多即呕吐,时作时止,食欲不振,胸脘痞闷,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喜暖恶寒,面白无华,形体消瘦,大便溏泄,证已数月,外院检查纤维胃镜、脑电图、头部CT等检查,诊为“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给予谷维素、维生素、胃复安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故求治于中医。刻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来细弱,证属脾胃气虚,中阳不振,不能纳谷。治拟温中健脾,和胃降逆,香砂六君丸法加减主之。生黄芪30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云苓l0克,春砂仁5克(打,后下),陈皮10克,淡干姜3克,淡吴萸3克,法半夏10克,生甘草l0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二诊:诉呕吐减少,食后泛恶,食欲差,脉来细而苔薄腻。治宗前法,上方加谷麦芽各10克,炒六神曲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三诊:药后诸症除,纳食增加,续服上方7剂后,随访呕吐愈解。

(按)本例是脾胃气虚,中阳不振,腐熟运化失司,不能纳谷,故多食即吐,以生黄芪、党参、炒白术、云苓、春砂仁、千姜温中健脾胃,以治其本;陈皮、吴萸、法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以治其标;谷麦芽、神曲健脾消食以增胃纳,诸药伍用,共凑温运降逆止呕之效。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和降,如脾的运化、升清正常,则胃的食糜得以下降,胃受纳腐熟功能才能正常;相反,胃受纳、降浊功能正常,脾的升清功能才能正常,精气才能上输。本证的治疗充分体现了臧教授紧紧抓住脾胃的纳与化、升与降的生理特性,其中党参、炒白术、谷麦芽、神曲体现了受纳与运化;黄芪、法半夏升阳与和降共存。临证时臧教授指出升阳与和降药必须配合使用,充分适应脾胃生理特点,才能使中焦枢纽升降谐调,呕吐病证才能每治获效。

引自《臧堃堂医案医论》

医案二

患者池宋氏,女,60岁,汉族,家庭主妇,住山东成武县城内大寺街,1979年7月初诊。(主诉)食人即吐,已两月多。(病史)患者素有胃痛病史,遇冷、遇怒即犯,一般服药2~3天可止。近一两个月,并非胃痛而唯感胃不能容纳食物,食后即吐,或停一、二小再吐。呕吐物无积滞之腐馊气,但有黄绿色之苦味物,且身体迅速消瘦。(治疗经过)开始即按胃病治疗,曾服用胃舒平、胃可必舒等,注射爱茂尔,阿托品等解痉剂。每天输生理盐水葡萄糖液1000毫升。动员病人剖腹探查,未取得患者同意。(现在症状及治疗)食人即吐两月多。

有时胃痛,吐后即感舒适。面憔悴,身瘦如柴,舌、苔无异常,腹如舟状,按之腹壁柔软、无压痛,小便可,大便少,脉沉细而微。综合以上脉证,断为胃失和降,虚气上逆所致,以旋覆代赭汤加味治之。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5克,党参12克,姜半夏12克,干姜6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木香3克,枳壳10克,大枣4枚(去核)。水煎,多次少量频服,每次一匙,四小时服完。连服二剂,吐即停止。患者能以口饮葡萄糖和少量盐水代输液,间饮以大米汤,后逐渐改为面汤,少量多次,胃能容纳,糜粥自养。每天一剂汤药(原方随证加减),月余而愈。

(按)导致呕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鉴别诊断,并且根据呕吐的时间及吐出的内容物气味来区别其虚实寒热。呕吐而谷不得下,与食人口即吐不同,与食已即吐亦异。食方人口,咽而即吐出者,此乃寒热相格,内外交斗,故应机病发,宜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除寒热而开格拒;谷不得下,能人咽而不能下胃,是由于停饮在中,内方盛满,纳物即溢,故可人不可下,宜小半夏汤涤饮降逆;若食已人胃,而不能留,宜大黄甘草汤通其下脘而养其胃阴。见吐而不加分析,一律用止吐药,是不行的,因为呕吐虽为病理反应,但在某种情况下有保护作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第1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就为提示后人,引起注意。

此证呕吐二月不能进食,吐出物既无积滞腐臭气,又无甘淡不化之味,唯有胆汁混杂,故呈黄绿色且具苦味,可见是幽门不通无疑了。久病不能进食,身体羸瘦之极,脉证均不见实(热)证征象,只有向虚(寒)证方面考虑,故出旋覆代赭汤加味治之。借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先安定中州。更以赭石质重味甘而沉下,使之敛浮镇逆,领人参以归气于下,旋覆花辛润,用之以开肺涤饮,佐半夏以蠲痰饮于上,承领上下,噫气消除,其虚逆之气不平而何?又加陈皮行气和胃,枳壳收缩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木香理气以促脾的运化,不再有上逆之患,故疾瘳矣。病愈后糜粥自养半年,身体渐壮,肌肉发达,精神倍增,行动如常。可见,慢性胃肠疾病的善后调养也同样至关重要。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三

患者程某某,男,25岁。初诊:1994年10月12日。主诉:阵发性呕吐20余年,头昏痛不爽半月余。现病史:据其母述,患者自幼喜食后呕吐,或呕吐胃内容物,或呕吐黏痰样物,几乎每天发生,甚则每天2~3次,均为食后,尤以午餐后为著,伴有嗳气不舒,脘腹胀满,纳食尚可,食后脘闷迟消,二便尚调,夜寐安。近半月来头昏晕不爽,两太阳穴处疼痛、发木感,颈项紧而不适,曾服中西药无显效,故请焦老诊治。查胃镜示:胃黏膜脱垂。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及肾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吸烟3~5支/日,无饮酒史。诊断:中医:呕吐、头痛。西医:胃黏膜脱垂。辨证:平素急躁易怒,肝气不舒,肝风内动,木盛乘土,胃失和降,发为呕吐、头痛等证。治法:抑木扶土,和胃降逆。处方:生芥穗10克防风10克荷叶12克羌活10克葛根l5克苏梗l2克藿香10克苍术l0克厚朴12克旋覆花10克(包)半夏l2克生姜3片陈皮10克茯苓20克夏枯草15克生赭石30克(先下)。7剂,水煎服。二诊:1994年11月2日。患者服药后,头昏、两太阳穴痛明显减轻,呕吐亦减轻,每日只发作一次,因工作繁忙,无暇就诊,故继服上方10剂,而于今日二诊。

今日复诊述,头晕昏、太阳穴处疼痛基本已愈,呕吐亦较前减轻,最近1周来,仅3天呕吐一次,而每次食后呕吐仅一两口即止,自觉嗳气减少,食后脘闷迟消亦减轻,纳食正常,二便调,寐安。症情明显减轻,故再守原法,上方加减。处方:生赭石15克旋覆花15克(包)半夏10克炒菜菔子10克苏子l0克苏藿梗各12克羌活6克广木香9克厚朴l2克葛根l2克夏枯草10克菊花10克苍术9克荷叶l0克白芷l0克生地15克。7剂,水煎服。三诊:1994年II月9日。

患者服药后,呕吐基本已止,多年沉疾,现已愈,患者及其全家深表感谢,1周来未发生呕吐,亦未发生头昏痛不爽,偶有暖气,晨起有黏痰,咽中不爽,食后因过饱而时有心悸不适,纳食佳,二便调,寐安。舌苔略白,脉略细。鉴于症情明显减轻,长年痼疾已愈,故欲巩固疗效,请焦老处方长服。处方:生赭石30克(先下)旋覆花10克(包)泽泻35克白术9克生芥穗l0克防风l2克荷叶12克羌活10克葛根15克白僵蚕16克苏藿梗各l2克半夏12克炒莱菔子10克厚朴12克珍珠母30克(先下)焦槟榔12克炒枳实10克炙甘草3克酒大黄5克。7剂,水煎服(效可继服)。嘱:(1)服上方7剂,效可继服,7剂后改为隔日1剂(每日1/2剂),连服7~l0剂,至症状仍未反复时,可停药。(2)宜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忌肥甘厚味之品。

(按)本病例系阵发性呕吐20余年。头昏痛不爽半月余就诊。焦师四诊合参,知其平素急躁易怒,肝气不舒,肝风内动。木盛乘上,胃失和降而发此疾焦师先治其新疾,于开始方中,除用荆、防、羌等散风除湿之品外,还用荷叶、葛根以升举阳明之气,故服药后,头昏痛明显减轻继则方中加用和胃降逆之品.如此服药20余利,痼疾亦除。

引自《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医案四

患者李某某,男,65岁。初诊:1994年8月18日。主诉:恶心呕吐半月余。现病史:患者于半月以前始,晨食后即恶心、呕吐,呕吐物为白黏沫样物或胃内容未消化之食物,连续吐出几口后则安。曾行上消化道造影、纤维胃镜等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并曾多次住院治疗,无显效。伴有口黏不爽,纳呆少食,大便干,需服麻仁润肠丸方可两三日一行,小便频数,手足心热,夜寐时欠。既往史:前列腺肥大病史10余年,否认肝炎、结核及高血压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烟酒嗜好。查体:右脉沉弦滑,左脉沉细弦,舌苔略白。诊断:中医:呕吐。西医: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辨证:肺胃气逆,中气不降,兼之年老肾虚,而致有升无降,发为呕逆、二便失利之证。治法:和胃降逆,佐以肃肺益肾。

处方:生赭石25克(先下)旋覆花10克(包)半夏12克全瓜蒌40克炒苏子l0克炒枳实10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l2克山萸肉l0克泽泻20克火麻仁12克肉苁蓉30克车前子12克(包)紫肉桂5克炒黄柏l0克木通6克刀豆子10克公丁香3克(后下)酒大黄5克(包)。7剂,水煎服。二诊:1994年8月25日。患者服药后,手足心热减轻,原大便干燥,服麻仁润肠丸后,两三天方排便,现于服药期间,仅服1丸后,即当日排便量多,惟仍恶心,呕吐痰黏样物,口中黏腻不适,本周内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纳食尚可,小便较前稍利,夜寐尚可。舌质淡红,细小裂纹,申白苔而腻,根著,脉沉滑。

诊治同前,守法,原方加减用之。处方:1994年8月18日方,改生赭石30克,改火麻仁15克,加姜半夏12克,加陈皮12克。7剂,水煎服。三诊:1994年9月12日。患者仍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日行两三次,时稀时成形,不欲饮,纳谷欠馨,乏力疲劳,时有气短、心烦,脉沉细略有弦意,舌苔中部白。治宜和胃降逆,理气疏肝。处方:生赭石30克(先下)旋覆花l0克〈包)半夏10克生晒参6克(另煎兑入)苏梗12克姜竹茹9克乌药l5克炒川楝子l2克炒小茴香6克广木香6克焦槟榔l0克刀豆子10克制香附l0克青陈皮各6克防风5克吴茱萸5克全瓜蒌40克郁李仁12克酒大黄3克(包)生甘草3克。7剂,水煎服。

四诊:1994年9月8日。近2天来,食人即吐较前稍减,然大便干,数日不行,纳呆少食,脉细,舌苔根部略厚白。诊治同前,守方加减。处方:1994年9月1日方,改半夏12克,改焦槟榔12克,改酒大黄5克,改瓜蒌45克,改生晒参6.5克,加生姜4片。14剂,水煎服。五诊:1994年9月22日。服药后,呕吐黏痰样物较前减少,大便排出畅,每日一行,成形便,纳食较前增加,然痰仍觉多,舌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1.7/8kPa(88/60mmH克)。症情减轻,守方进退。处方:1994年9月8日方,改生晒参8克,改吴茱萸6克,改酒大黄4克,改生甘草4克,改半夏l2克。7剂,水煎服。六诊:1994年9月29日。

服药后,呕吐次数减少,症状明显减轻,然最近2天来,复呕吐白黏样物,大便干燥,夜寐欠佳,时嗳气不舒,四末不温,纳增,小便不畅,脉沉细滑,舌中部有白苔。诊治同前,守方加减。处方:旋覆花12克(包)生赭石25克(先下)半夏l2克生晒参9克(自加)生姜3片(自加)茯苓30克桂枝6克焦白术6克酒大黄5克(包)生甘草3克刀豆子10克苏梗l2克厚朴10克炒枳实10克公丁香3克(后下)制香附10克全瓜蒌35克焦槟榔10克木通6克沉香粉2克(分冲)乌药12克。7剂,水煎服。七诊:1994年10月13日。服药期间,1周仅发生1次呕吐,而停药1周后,近3天来每天呕吐,3天内呕吐达4次,且大便4日未行,偶有左前胸部不适感,轻度闷痛。脉沉细,苔薄白。诊治同前,守方加重理气降逆之品。处方:1994年9月29日方,改生赭石30克,改酒大黄6克,改厚朴12克,改炒枳实12克,改焦槟榔l2克,改瓜蒌40克。7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