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12

第112章 气血津液病证 (15)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15)

李某,男,54岁。初诊:1984年8月7日。主诉:一个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服复方新诺明后,发现面色咣白,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身倦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便溏。诊查:贫血貌,言语低微,舌淡红苔少,脉沉细两尺无力。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2.9×109/L;血小板150×109/L。骨髓穿刺检查,增生减低,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增生均低下,淋巴细胞占59%,未见巨核细胞,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辨证:邪毒内侵,累伤肾脏,肾阳衰微,精亏髓枯。治法:填精补髓。

处方:熟地黄30g,当归10g,紫河车30g,黄芪60g,太子参30g,巴戟天l5g,阿胶l0g,红花10g,淫羊藿30g,生地黄l5g,山药30g,白术l5g,茯苓10g,远志l0g,木香5g。二诊:8月21日。上方服两周,症状明显减轻,血红蛋白升至75g/L;白细胞3.5×109/L;血小板为280×109/L。又加鹿茸粉1.5~3g,枸杞子l0g。三诊:1985年3月初。经用上方调治半年,全身情况良好,已恢复正常工作。血红蛋白升至105g/L;白细胞4×109/L;血小板500×109/L又继续治疗两个月,血红蛋白升至100g/L;白细胞4.3×109/L;血小板850×109/L。

(按)本案为柴彭年治疗虚劳验案之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虚劳”、“血虚”或“血证”范畴。本案患者面色晄白,言语低微,心悸气短,身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主要为脾气虚兼以心血虚所致,但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脉沉细两尺无力则为肾精亏虚之明证。《张氏医通》指出:“人之虚,非气即血……血之源头在乎肾。”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生血,但精血同源。精藏于肾,肾精也踅血液生化的重要基础。故治疗血虚并非治脾胃单途。根据“肾主骨髓,藏精”,“血为精所化”的理论,本案采用补肾为主,补脾为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选药除用熟地黄、生地黄、巴戟天、淫羊藿、当归、枸杞子等补肾外,更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阿胶、鹿茸粉之属,以填精补髓,改善造血环境,益于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并能调节免疫功能,从而促进骨髓造血以奏生血之功。这是本案治疗的特色之所在。方中用黄芪、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补益脾气,取气能生血之理,方中再用木香、红花,调理气血。因血藏神,血虚则神乱,故用远志宁神定志。本案辨证准确,治疗用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故能取得良好效果。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四

田某某,男,34岁,干部。初诊:主诉:体倦乏力心悸失眠10年,已经多处治疗,今工作能力减退,以至治疗信心十分不是,现平素易出虚汗,下午精神萎靡,面色灰黑,指甲干枯凹陷,眼球有黑色粒子影群,同仁诊为眼底静脉炎,并患牛皮癣⒛年,自述已不抱任何治愈幻想,其癣遍布全身,色紫红,湿痒,头皮搔痒脱屑难忍,饮食二便尚可。查体: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久劳伤损,气血不足,精气不能口濡头目,外润肌肤爪甲。立法:补中益气养精益髓。

处方:内服升麻五分至七分,知母二钱至三钱,炙玉竹四钱至三两半,柴胡一钱至五钱,生黄芪二钱至三钱,炒枣仁四钱,桔梗一钱至五钱,砂仁壳二钱,酌加盐知柏二钱至五钱。水煎服,2剂。另服参鹿补片上下午各3~4片。整个治疗过程计门诊34次,历时4个月。其中治癣用:苍术一两,分5次水泡代茶1次;艾卷七个灸患癣处,每日4次;艾叶三钱,桑叶三钱,布包水煎洗头每日1次;皂角二两,去子弦,用猪油炸透去渣,敷油每日1次;二诊:主诉:服药至今,精神振作体重增加8斤,体力亦觉增加,周身舒适,劳倦若失,爪甲红活滋润平滑,眼球黑粒消失,癣亦痊愈,脉缓苔薄,已一如常人。除对药物治疗深感满意外,并对国家的中医政策及主管医师“视病人如亲人,视人病如己病”,真正全面关怀病人的医疗作风盛赞不已。

(按)患者为革命积劳成悴,气血虚损,已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故转来我部门诊。

使用玉竹汤治疗劳损,经多次实用颇获佳效,此即一例。玉竹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味甘,性平,归肺、胃经,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竹具有较好的强心作用。每日以玉竹20克,水煎服,对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和伴有心肺功能衰弱的气血虚损,都有一定疗效。《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门冬汤”,处方为:玉竹15克,沙参、麦门冬、花粉、桑叶、白扁豆、生甘草各10克,水煎,日服1剂。此方是常用的甘寒清涧滋补剂,适用于肺胃阴伤,津液不足,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者。另有一经验方:玉竹、沙参、麦冬各15克,五味子、川贝母各1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肺燥、久咳痰少、咽干口渴、气短乏力者,颇有效验。以上两方对于气血虚损有较明显阴虚证状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依据本患者气血不足、多发虚热的病况,法当甘温补气,养阴安神,填精髓,壮筋骨,以升柴桔新清气于至阴之下,以柴胡知母酌加盐知柏,退虚热,消虚火,并制玉竹之热,枣仁养神助∷眠,使人安卧得血,砂仁壳顾及胃纳,甚切实用。其余加减,随症用之。如此经济有效,用药平稳,而易得之方剂,当予珍视推广。我喜欢苍术代茶的办法用于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临床上治湿盛困脾的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等效果都不错。对于本例患者积劳成疾,气血虚损,经过多个医疗单位治疗仍未痊愈的慢性病,医生和患者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仅靠一两剂药和短期的门诊就大功告成,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坚持历时数月的治疗,使医患之间搭建了相互信任的桥梁,坚持不懈地系统治疗,使患者得以康复。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五

王某,女,16岁。上蔡县黄埠乡人。1980年7月12日诊。半年前始发胃痛食衰,倦怠无力,月经过多,每月两次,继而头晕心慌,面色由萎黄而转苍白,经某院骨髓穿刺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复用中西药治疗3个月,效果甚微。3月前又增双腿疼痛,也是屡治乏效。予诊之,察其面色苍白无华,脉细弱不耐按,舌淡无荣,动即欲喘,头晕欲仆。因论日:先由饮冷伤及脾阳,而胃痛纳减;继而气虚不能摄血,而经水过多;气血两亏,脾损及肾,故头晕欲仆,动即欲喘。治当健脾益气,以资生血之源;缓急止痛,以除标急之厄。

处方:太子参20g,潞党参20g,山药30g,白术20g,芡实30g,延胡索12g,鸡内金12g,厚朴花15g,木瓜9g,白芍9g,炙甘草9g。水煎服,3剂。7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胃痛、腿疼均不作,饮食稍增,精神较好。改以温脾肾,补精髓,益阳填精之法,以固其本。方用:生羊骨带髓10公斤,先煮去油脂,得净汤3公斤,再熬取1000毫升,各用。山茱萸90g,山药1809,熟地1809,当归1209,川芎60g,白芍60g,茯苓90g,丹皮30g,泽泻30g,鸡内金30g,山枪30g,陈皮30g,共研细末,加入丰骨髓汤中,另取两只公鸡血亦加人其中,共和为丸,每服9g,每日2次。9月19日三诊,丸药即将服完,面色转红,饮食大增,月经恢复正常。继用上药1料,痊愈。1年后,血象完全恢复正常q已能继续上学。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西医病名,其发病机制乃骨髓造血机能发生障碍或衰竭。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其证治属于虚劳、血证范畴。张老治疗该病,善以培补脾肾为大法。他认为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生血、统血功能;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肾亏虚,则骨髓不足,使造血障碍而发病。因此,他以苹骨髓汤为基本方,用羊骨髓来促进红细胞生成,补肾益气,填充骨髓,使精血亏损、虚劳羸弱等症得到改善。同时,他还根据不同病情,选加不同治方用药。如本案是由脾胃气虚导致的血失统摄,故治疗首重健脾益气,调胃助运;由于抓住疾病本质,掌握辨证要领,做到了标本兼顾,缓急适用,故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引自《张鹤一医案医话集》

医案六

患者,女,37岁。2000年3月12日初诊。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当地医院使用免疫抑制药后,出现周围血象白细胞下降。就诊时已查血常规二次,白细胞总数平均值为2.3×109/L,粒细胞1.7×109/L,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易感冒,纳差,自汗,舌淡,脉细。中西结合辨证属气血两虚证的白细胞减少症。治从益气养血。生晒吉林人参5g(煎水代茶),生黄芪30g,枸杞20g,制首乌20g,鸡血藤20g,云苓⒛g,炒白术10g,陈皮5g,生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空腹时分2次服。二诊:服药一周后上述诸症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示血白细胞升至3.4×109/L。宗前法,续服14剂。三诊:服药后。血白细胞升至4.2×109/L,诸症消失,无任何不适症状。在当地按上方取药,继续服用两周,血白细胞升至6.3×109/L,粒细月包3.8×109/L。

(按)本病人因使用免疫抑制药,损害人体正气,致使气血亏损,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易感冒,纳差,自汗,舌淡,脉细。方中以生晒吉林人参、生黄芪、枸杞子为主要药物。人参味甘苦,性平,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等作用,主要含人参皂甙、人参多糖等,对骨髓造血功能具有保护和刺激作用,促使白细胞数增加,并能调节免痰功能、抗肿瘤、增强记忆力等作用。黄芪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退肿等,含多糖、皂甙成分,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并有调节免疫、抗炎、解毒等作用。枸杞子性平味甘,能滋阴补血、养肝补肾,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类、甜菜碱、维生素等,具有免疫增强、护肝、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配以制首乌、鸡血藤以养血;佐云苓、炒白术、陈皮以健脾益气。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诸药合用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减轻免疫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引自《臧堃堂医案医论》

医案七

龚某某,男,48岁,工程师。初诊,1983年12月26日。病史及辨证:患者因渐进性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胸部胀痛1年余,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偏低,常在(2~3)×109/L,血小板(60~80)×109/L,血红蛋白低于100g/L。患者曾有砷剂、汞剂接触史。经外院骨髓穿刺未发现异常。在本单位职工医院住院治疗2个余月,药用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及申药(药不详)治疗,疗效不显著,乃于1983年12月26日住人某院。人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4×109/L、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28、嗜伊红细胞0.05、血小板102×109/L。其他检查未发现异常。治则与方药:予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归脾汤治疗。复诊,经用归脾汤加减治疗2个月,白细胞逐步减少至2.7×109/L、血小板减至2.7×109/L右,伴神疲乏力、头昏、胸胀痛,舌质淡齿印,苔薄白,脉细。至3月中旬,中药改用圣愈汤加味。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0g白芍12g生地15g川芎5g黄精20g淮山药15g枸杞12g陈皮6g。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西药:鲨肝醇2片,每日3次;维生素B410mg,每日3次,口服;肌内注射复方甘油磷酸钠1支,每日1次。1983年3月26日:以上中西药治疗10日,化验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109/L。症状稍好转,但仍乏力,头昏,胸部胀痛、舌边齿印、舌苔薄,质淡红,脉细。化验及自觉症状均有好转,原方加桂、附续进。处方:当归10g,白芍12g,生地15g,党参20g,黄精20g,川芎4g,淮山药15g,枸杞12g,黄芪20g,附片8g,桂枝7g。每日1剂水煎服。1983年4月11日:上药服14剂,除胸部仍有些胀痛外,其他症状均消失,精神好转,食欲曾加。血常规化验:白细胞4.4×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8、血小板96×109/L。因单位工作任务忙,故于11月13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