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00

第100章 气血津液病证 (3)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3)

方某,男,成年。初诊:1975年11月28日。今年国庆节起,胸膺满闷,呼吸困难,曾先后3次突然昏厥,发时伴有四肢抽搐、紫绀等而去急诊,某医院诊断为:阿一斯综合征。目前头晕,胸闷,夜寐不安,行动漂浮。既往有高血压史,总胆固醇7.8mmol/L。脉细,苔薄。治拟益气养血,活血强心。党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香附三钱,苏罗子三钱,赤芍三钱,景天三七一两,延胡索二钱,红枣七枚,茶树根一两。复诊:12月5日。服药7剂,昏厥未发,头晕显著好转,睡眠亦佳,白天胸闷基本消失。脉沉缓,苔薄。治拟温阳益气,养血活血强心。党参三钱,黄芪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炙甘草二钱,玉竹四钱,香附三钱,苏罗子三钱,茶树根一两。经过连续1个多月的治疗,服用温阳益气,养血活血强心之品30余剂,昏厥未发,胸闷、头晕消失,精神得振,一般情况良好。停药观察,迄今未发。

(按)本案为朱锡祺治疗厥证验案之一。朱锡祺,1917年生,字左人,上海市川沙县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国医专科学校,1956年调人上海中医学院岳阳医院工作,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胸科医院中医科顾问。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顾问,上海心病防治组顾问等职。临床擅长治疗心脏病、哮喘等内科杂病。本案厥证,属现代医学之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病变致心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患者曾多次昏厥,四肢抽搐,紫绀,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夜寐不安,行动漂浮,脉细,苔薄,证属气血亏虚、心血瘀阻。法当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病以虚证为主,王道无近功,守方稍事加减,而得痊愈。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四

张某某,男,娅岁。山东省成武县人,1988年7月1日初诊6主述:眩晕,头痛,昏仆反复发作一月余。病史:患者素体较健,1988年2月中旬,在厕所晕倒一次,昏不知人,被他人发现后扶起,即苏醒如常人。当时并未在意,至6月初突然头痛剧烈,继则眩晕,两腿行动不利,小便失禁,接着昏仆在地,不省人事,颜面发黄,几分钟后苏醒,亦如iE常人。以后不断发作,三天之内竟连发4次。治疗经过:曾赴当地县院就诊,诊断不清。又赴菏泽医院求治,诊为脑震荡,病人不相信,接着又赴济宁医院,因怀疑脑病做CT检查,脑CT扫描示:“右侧额颞部慢性硬膜外血肿”。

拟开颅术取出瘀血,未取得患者同意。经友人介绍,求余诊治。现在症状及治疗:面色黧黑,精神尚好,自述眩晕、头痛、昏仆反复发作,而发无定时。诊其脉沉而涩,望其舌苔薄白而质有瘀斑,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遂断定为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拟用蒲豆饮合并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蒲黄12克,黑豆10克,当归15克,川芎lO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红花10克,桃仁l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牛膝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二次服,三剂平平,六剂后眩晕、头痛、昏仆次数显著减少,连服三个月大有起色,约八十剂后停药,以后从未复发,恢复正常工作。

(按)厥者,血、气上逆所致也。此病发病突然,是由于血随气逆,气之与血高并于上,上壅于脑,阻塞清窍,故尔昏仆无知。外伤后形成有形病理产物留而不去,故反复发作。《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经脑CT扫描证实,故采用活血化瘀的蒲黄轻清上浮,生则不破瘀,并能止血,破中有止。肾通于脑,脑为髓海,《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懈怠安卧”,配合黑豆人肾,补肾益精生髓。同时采用血府逐瘀汤专治脑部气血瘀滞。其中桃红四物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桔梗为诸药之舟楫,载药上浮;待瘀化后,又有牛膝破而导血下行,以畅通全身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故得痊愈。随访两年多无复发。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五

赵某某,男,47岁,部队干部。1978年8月10日初诊:自述高血压六年,血压高达170/125毫米汞柱,现在血压高低不稳定,经常突然昏倒,并且常感觉心慌、心悸,胸部满闷,气短,疲乏无力,嗜睡,视力减退,记忆力明显下降,有时口苦。诊脉极虚,舌体窄小。西医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此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上奉以营养头目所致。治宜益气升血。拟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0.6克,柴胡1.2克,甘草3克,当归9克,党参9克,菟丝子6克,枸杞子6克,女贞子6克,桔梗4.5克,枳壳4.5克。三付,隔日一付。1978年8月16日二诊:服药后头昏稍减,仍口苦,脉沉伏,舌边光,舌面糜烂。8月10日处方加白薇3克,菊花15克。三付,隔日一付。1978年8月22日三诊:头目较前清晰,自感腹胀,脉沉伏。8月10日处方加白薇9克,菊花15克,蔻仁3克,木香1.5克。三付,隔日一付。1978年8月28日四诊:继服8月22日处方。三付,隔日一付。1978年9月5日五诊:患者自行服药六付,头脑清醒基本如常,疲乏也明显改善,大便增多,脉沉伏。继服8月22日处方。五付,隔日一付。

(按)患者下焦和上焦出现互不衔接的状态,故病情比较严重。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必须上下贯通,保持升降出入的正常活动,才能维持身体健康。《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患者的血压不稳定,经常突然昏倒,以及胸部满闷、气短、嗜睡等症状的出现,正是升降出入能力极度衰退的表现。在治疗上须从中焦入手,进行协调。因为中焦上连心肺头脑,下连肝肾足膝,尤其水谷的敷布,血液的化生,都在中焦。中焦畅达则上下二焦亦可随之而畅达,故刘老选用了补中益气汤,用以补助和通利中焦。至于加味药中,桔梗、枳壳是为了通畅上焦;而加菟丝子、枸杞子是为了通畅下焦。所以二诊时头昏稍减,三诊时头目较前清晰。四诊继续服药,五诊时在患者自行服药六付后,头脑清醒,病情基本痊愈。

引自《刘星元医案医论》

医案六

患者某,女,38岁,住湖北省枣阳市农村,农民。1950年10月某日就诊。发病10余日。开始恶寒发热,旋即恶寒已而发热3天,则转为手足厥冷3天,今又转为发热已4天,心中烦闷不舒,舌苔白,脉数。乃病入厥阴,厥热胜复,治宜寒热互投,拟乌梅丸方,改丸为汤服:乌梅12克,黄连10克,制附片8克,黄柏10克,干姜8克,桂枝8克,细辛6克,党参10克,蜀椒8克,当归10克。上10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

(按)病人厥阴,则随其厥阴之化,《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帝日: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厥阴为阴气将尽,阳气初生。然阴气将尽而未尽,阳气初生而未壮,居于阴阳进退之界,进则阳胜,退则阴胜。故厥阴为病,进则阳胜而发热,退则阴胜而手足厥冷,阴阳进退,则证见厥热胜复。《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本风而标阴,中见少阳相火,今厥阴风火循手厥阴心包络经脉上扰心神,故心中烦闷不舒。寒热错杂,故舌苔白而脉数。乌梅丸方,寒热互投,以治其阴阳错杂。《灵枢·经脉》说:“酸生肝。”故用乌梅之酸以补肝体为君;当归养血以和肝;《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党参、甘草之甘以缓肝经之急迫;黄连、黄柏以泄阳热之邪;桂枝、蜀椒、干姜、附片、细辛以祛阴寒之邪。寒以泄热,温以祛寒,各自为功,两不相妨。改丸为汤者,丸缓而汤速也。药服1剂而病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

医案七

刘某,女,某中医先生之夫人,年40岁。因其爱子跌人河中溺死,擗踊大哭,痛不欲生,在殡殓之际,号恸昏厥,卒仆不省人事,经推揉呼喊多方急救,不能回苏,如是者一日,第二天清早急促予往诊。至其家,见病人挺卧床上,四肢厥冷,颜面潮红,眼睑未合,含泪汪汪,眼球及瞳孔反应存在,气息若有若无,心脏仅微搏动,两手脉象极微细而模糊,四肢关节屈伸被动活动尚正常,牙关虽不紧闭,但视其吞咽困难,稍稍灌以汤水,良久不会咽下,仍从口角流出。《内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乃气厥尸厥之类,因思汤药既不能进,只能用刺激开窍疗法,可是“掐人中”及开关散吹鼻等均已洒用无效,乃考虑到“上病下取”之法,因嘱用艾柱直接灸足底涌泉穴,按男左女右顺序先灸右足,灸至第三柱时,患者似已感到痛,有挣扎缩动样,因令两人把持其足,强行灸灼,不多时,患者胸间颤动,抽噎而哭出声时,乃为之处方用四七汤加味调理而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

医案八

吴右,18岁。痰厥证,头痛肢逆,呕吐痰涎,舌喑不能言,身不热,六脉沉滑。拟白通加二陈治之。熟附片1钱5分,法半夏2钱,川干姜1钱,云南星I钱5分,菖蒲1钱,广陈皮1钱5分,云苓辰砂拌3钱,川芎1钱5分,甘草2钱,葱白7根,童便1杯(冲)。

二诊:服上方3剂而安。近又发作,不似前次严重,只觉胸膈满闷,气促不舒。兹拟肾气汤加味作丸,以收纳肾气。熟地1两5钱,云苓1两,泽泻8钱,陈皮1两,萸肉1两,附片7钱,丹皮6钱,淮山药1两,醋赭石1两,肉桂7钱,法半夏l两。蜜泛为丸,早晚空心服2钱,开水送下。

(按)本案痰厥证,故用二陈合南星、菖蒲化痰开窍;用白通以散阴寒,通阳救逆,反佐以童便滋阴以和阳,防阴随阳脱。《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后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所重在人尿。本案无猪胆汁,唯加童便,只在防护而已,须细心领悟,不可执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恕甫》

医案九

于某,女,34岁。2002年7月23日。病史:家长代诉:患者原有脑瘫病史,近3~4日大便不行,小腹硬胀,小便不利,突然昏厥,就诊时全身瘫软,小腹拒按,舌红苔黄,舌下静脉曲张,脉弦小滑。辨证:腑实痰瘀阻滞,浊气上逆为厥。治法:通腑降逆,兼消腹胀、化痰瘀、利小便。处方:大腹皮10g,焦摈榔10g,生枳实10g,台乌药15g,炙厚朴10g,车前子10g(包),赤、白芍各15g,白茅根15g,广地龙l0g,益母草15g,炙百合l5g,生大黄3g(后下),玄明粉6g(分冲)。水煎服,3剂。

另服:首乌益智片2瓶,每次6粒,每日2次。二诊:2002年7月30日。家长来诉:上方1剂后,大便每日2~3次,3剂后,每日泻4~5次,大便硬结、腹胀痛消失,精神恢复正常,以后大便每日1次,能食,睡可,唯腿软无力。舌暗红,脉沉细。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健步增力。处方:(1)党参12g,当归12g,白术12g,桑寄生15g,熟地18g,茯苓10g,白芍18g,破故纸15g,炙草10g,川芎10g,天麻6g,菟丝子18g,钩藤15g,杜仲12g,制首乌18g。水煎服,7剂。(2)八珍益母丸(晚服),补中益气丸(早服),首乌延寿丸(各用)。

(按)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本例患者原有脑瘫病史,因大便多日不行,燥屎内结于下,浊气冲逆于上,乃致昏厥窍闭,故称之为“浊厥”。如《景岳全书·厥逆》说:“厥逆之证……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此例系腑实痰瘀阻滞,浊气上逆为厥,故急投通腑降逆之剂为主,兼以消腹胀、化痰瘀、利小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