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38

第38章 心肌炎康Ⅱ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及恢复期。 (1)

(2)心肌炎康Ⅱ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及恢复期。 (1)

方药组成:西洋参10g,黄芪2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20g,当归15g,炒枣仁20g,淫羊藿15g,黄芩12g,连翘15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安神,佐以活血清热。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及恢复期。疾病后期所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自汗盗汗,舌红苔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方解:此期邪气始退,正气已伤,故病理基础为心脏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肺主气而朝百脉,与心脉相通,肺气可辅心脏以使百脉之气血宣畅流行,《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风热邪毒侵袭肺卫可致肺气耗伤,朝百脉功能受损,心之气阴耗伤,气虚运血无力则血脉瘀阻;心阴被耗,心血乏源,一则虚热内生,二则无血充盈,血流缓慢而易聚集为瘀,瘀滞久则化热。故此期治疗,益气养阴为大法,但切不可纯补、呆补。方中以黄芪、西洋参补气,当归、丹参养血活血,黄芩、连翘清内热,静中有动,既补气又理气,既养血又活血,兼清内热。

(3)心肌炎康Ⅲ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及恢复期,以防复发。

方药组成:黄芪30g,白术15g,云苓15g,五味子5g,淫羊藿15g,补骨脂20g,防风10g,桂枝10g,甘草5g。

功效:扶正固卫。

主治: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复发。

方解: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前曾因禀赋不足,卫气虚弱,护外不固,易致外邪侵袭。既病以后,再耗气伤津,虽经药物调治症状可消失,但卫外之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每当气候突变,起居不慎或生活失调时易致外邪侵袭症状复发或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知治未乱”。故待病毒性心肌炎症状消失后,长期间断冲服本方,气阴阳共补,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3.沈道修复方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肌炎。

方药组成:党参12g,麦冬9g,五味子6g,丹参15g,青龙齿(或白龙齿,先煎)15g,琥珀粉(冲服)1.5g,黄芪9g,白术9g,淮山药12g,炒薏苡仁30g,枳壳9g,陈皮9g,木香9g。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而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自汗盗汗,舌红苔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方解: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益气,麦冬、五味子、淮山药养阴,枳壳、陈皮、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4.任建华愈心汤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正虚邪毒型。

方药组成:黄芪15g,太子参12g,麦冬14g,五味子6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佛手12g,丹参15g,葛根15g。

功效:益气养阴解毒。

主治:气阴两虚,毒邪内蕴所致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自汗盗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痛,咽痛咳嗽,口干苦,小便黄赤,脉虚数。

方解:本方治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者。方中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墨旱莲共奏益气养阴之效,佛手、丹参行气活血,补消共施。

5.赵锡武自拟方治疗心肾阴虚型心肌炎。

方药组成:生地黄、麦冬各18g,沙参、金银花、蒲公英、白茅根各30g,牡丹皮、五味子、连翘、玄参各12g。

功效:解毒,凉血,养阴护心。

主治:心肾阴虚,温邪留毒未净者。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蒲公英、牡丹皮、连翘、玄参凉血解毒,以生地黄、麦冬、沙参、五味子养阴护心。

6.高濯风养心汤治疗心肌炎恢复期、迁延期。

方药组成: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5g,黄芪15g,当归12g,龙眼肉10g,甘松10g,炙甘草10g。

功效:益气养血复脉。

主治:心肌炎的恢复期,迁延期。症见心悸气短,胸闷或痹痛,自汗盗汗,不寐,闻声易惊,神疲乏力,面色白,脉虚数或沉细而结、代、舌淡胖或舌光少津。

方解: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生脉散的组合,有益气养阴,救心复脉的作用;黄芪、当归组成补血汤,有益气补血之功效;龙眼肉益气安神、补益心脾;甘松行气解郁;炙甘草益心复脉。诸药合用,补益气血,益心复脉。

7.陆芷青清心生脉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型。

方药组成:川黄连3g,潞党参15~30g,麦冬12~15g,丹参30g,北沙参15~30g,玄参9~12g,五味子3~5g,郁金12g,降香5~9g,瓜蒌皮9g,薤白5~9g,苦参10g。

功效:益气养阴,豁痰化瘀,清心定悸。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胸痹之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者。症见胸闷心悸心烦,舌尖红、舌下瘀紫、苔黄,脉细数。

方解:本方取川黄连、苦参苦寒泻心火、清热毒而定悸;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北沙参、玄参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与生脉饮同用,养阴之力增强,又制黄连之燥;丹参与降香、郁金同用,行气活血散瘀,又清心经血分之热;瓜蒌皮、薤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全方合用有益气养阴、清心定悸、通阳豁痰、化瘀行滞之功效。本方滋而不腻,寒而不峻,清热不伤阳,益阴不恋邪,通心阳振心气而无刚燥之弊,且化瘀不伤血,涤痰不损阴,融益气养阴、清心解毒、化瘀涤痰为一炉。

(临床精选)

1.自拟舒心汤加减党参、黄芪、丹参、酸枣仁、茯神、远志各15g,玄参、当归各12g,川芎、炙甘草各6g。主治: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型心肌炎。加减:肝郁不舒型合逍遥散;气阴两虚型合生脉散;心脾两虚者合归脾汤;痰浊阻滞者合枳实导滞汤。[马成富吉林中医药,2004,24(10):15]

2.黄芪人参汤黄芪30g,西洋参20g,当归15g,远志12g,炙甘草8g,川芎12g,白芍10g,桂枝10g,白术12g。主治:心肌炎属于气阴两虚型。加减:邪毒浸心型,加板蓝根20g,佩兰12g,白花蛇舌草20g;气阴两虚型,加麦冬12g,枸杞子15g,泽泻10g;邪伤气阴型,加板蓝根15g,佩兰10g;阴阳两虚型,加麦冬15g,枸杞子15g,肉桂12g。[鲜玉军,等中医研究,2005,18(2):32]

3.自拟方清心活命饮加减生地黄30~60g,赤芍15g,白芍15g,牡丹皮15g,生黄芪30~60g,水牛角15g,玄参12g,苦参18g,炙甘草10g,连翘15g,金银花30g,天冬10g,麦冬10g,丹参30g,生龙齿30g,珍珠母30g,黄连15g,琥珀粉(吞服)2g。主治:心肌炎属于热入血分证型。加减:无明显肠胃副作用者,生地黄可用大剂量,可超过60g;脉率不快者,可减少丹参剂量;热象已退者,可依次逐步减去水牛角、连翘、金银花、玄参、苦参;胸闷明显者,减去白芍;短气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15~30g,西洋参15g。[周玉文,等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84]

4.清心汤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芩12g,黄芪40g,太子参30g,麦冬12g,丹参20g,川芎20g,芦根30g,大黄9g,生甘草9g。主治: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伤,热毒与气血相搏者。加减:热毒炽盛者加板蓝根、玄参、金银花;气滞血瘀者加牡丹皮、桃仁、水蛭。[王昃睿,等光明中医,2007,2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