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29

第29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

第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

10.五灵脂(醋制)10g,生姜3g。共捣碎,每次3g,冲服,每日1~2次。适用于胸痹瘀血阻滞者。

11.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适用于阳气虚者。

12.虻虫6~10g,陈皮12g,气虚加党参15g,阴虚加玉竹12g。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13.丁桂香散。丁香1.5g,肉桂1g,檀香0.5g。为末,为每日量,分2次服。适用胸痹心痛。

(中成药治疗)

1.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10粒,5分钟后无效可重复。若重复2次不能缓解心绞痛,可改用硝酸甘油。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每次10~15粒。功能: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适用于心血瘀阻者。

3.血塞通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4.三七通舒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

5.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6.通心络每次2粒,每日3次。

7.田七末每次1.5~3g,每日3次。

8.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9.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10.心宝每次2粒,每日3次。

11.固心胶囊(内含人参、麦冬、三七等)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心绞痛的治疗。

12.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蟾酥、人参等组成。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13.苏冰滴丸由苏合香、冰片等组成。每次1~4丸。

14.冠心苏合香丸适用于寒凝心脉心痛。每次1~2丸,每日3次。

(针刺治疗)

1.针刺疗法针刺膻中、内关,留针20~30分钟,捻转3~5次。

2.体针疗法取穴:内关、心俞、巨阙、膻中;随证配穴。患者取卧位,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

3.耳针疗法取穴:双侧“心脏点”,针刺,并加以微弱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病人感到微痛为度,可在2~5分钟内疼痛缓解。

(穴位敷贴治疗)

1.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加入载体药物,每次2帖,敷贴心前区,24小时更换1次。

2.麝香心绞痛膏外敷心前区痛处与心俞穴。

3.补气活血软膏由黄芪、丹参、川芎、红花、冰片等加入1%促渗剂氮酮制成。将软膏敷贴于胸骨的左缘及左第2肋间以下6cm×6cm的范围,每次5g,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

4.通心膏徐长卿、当归、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葛根、延胡索、红花、川芎、桃红、姜黄、郁金、参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酸镁、透骨草制成。取心俞、厥阴俞或膻中,贴敷,24小时更换1次。

5.流浸膏丹参10g,红花10g。将以上药物制成流浸膏,涂于心前区即可。

(推拿)

1.心痛发作时按摩腹部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可缓解疼痛。

2.按压至阳穴可以缓解心痛。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由肩胛骨下角下缘划一垂直于脊柱的直线,直线交于脊背正中线处即为至阳穴,将五分硬币边缘横放于穴位上,适当用力按压3~5分钟。亦可按摩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等。适用于各种类型心痛。

(饮食疗法)

1.猪心1个,朱砂、高丽参、川贝母各3g。猪心剖开一半,再用朱砂研细,高丽参切片,入猪心内用线密缝,蒸熟去线,一并食用。隔日照前法食1次,吃5个后病况好转,再每隔2日吃1个,吃5个后渐觉好转,又隔3~4天吃1个,至痊愈为止。主治心痛彻背。

2.田螺壳(溪间者亦可)、松柴片、乌沉汤、宽中散各适量。前味以松柴片层层叠上,烧过火,吹去灰,取壳研末。以乌沉汤、宽中散之类调服6g。

3.每天服蜂蜜2~3次,每次2~3匙。

4.山楂10~15g,水煎服。

5.党参20g,丹参20g,瘦肉适量,隔水炖汤,食肉饮汤。

(名医临证经验)

1.陈镜合开心片治气滞血瘀胸痹心痛。

方药组成:香附5g,川芎10g,栀子10g,神曲10g,丹参20g,檀香5g,红花5g,西洋参15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胸痛,痞闷不适,胸胁胀满,或胸痛彻背,背痛彻肩之证。

方解:方中香附行气开郁、疏肝理气,“能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善主心腹疼痛,积聚郁结”;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之气药也”;香附配川芎,气血同治,活血行气之功益胜;栀子泄火郁;神曲消食郁;由于心血瘀阻贯穿本病始终,故加川红花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西洋参气阴双补而不滋腻恋邪,既可补虚固本,又可防辛香走窜之品耗伤正气。诸药合用,理气开郁为主,活血化痰,益气养阴为辅,标本并治,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2.邓铁涛邓老冠心方治疗痰瘀互结之胸痹心痛。

方药组成:橘红6g,法半夏10g,云苓12g,甘草5g,枳壳6g,竹茹10g,党参15g,丹参12g,豨莶草10g。

功效:健脾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胸痹心痛之气虚血瘀证。症见胸闷气短,胸痛,动则加重,或形体肥胖,纳呆,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该方用党参一般不超过15~18g,多用反致补滞,不利于豁痰通瘀。补气喜选用黄芪、五爪龙,甚者加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g另炖服;活血通瘀喜用失笑散,痛甚加田七末,或云南白药之保险子;兼阴虚可合生脉散,另以西洋参10~18g炖服;兼高血压加珍珠母、草决明等;兼脾虚合四君子汤;兼高脂血症加山楂、何首乌、麦芽;兼肾阳虚加淫羊藿;兼血虚者加黄精、桑寄生、鸡血藤。

3.朱良春擅用虫药通络法治疗血瘀证之胸痹心痛。

方药组成:太子参15g,紫丹参15g,制黄精15g,水蛭(研粉,分2次吞)1g,全瓜蒌12g,薤白12g,广郁金9g,檀香4.5g,川芎4.5g,生山楂30g,炙甘草4.5g。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心区窒闷不畅,甚则刺痛,出汗,稍有活动则心悸气短,舌苔微腻,边有瘀斑,唇黯,脉细,间见结代。

方解:太子参、黄精益气健脾;全瓜蒌、薤白温阳通脉;丹参、郁金、檀香、川芎理气止痛;水蛭散瘀血,通络止痛;生山楂养阴敛阴。病情稳定,舌唇之瘀黯渐消后,改予下列丸剂巩固:太子参、丹参、制黄精、制何首乌、生山楂、广郁金、泽泻各90g,檀香30g,延胡索60g。共研细末,水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4.5g。

4.王国三补心合剂治胸痹。

方药组成:太子参18g,当归10g,白芍10g,龙眼肉10g,枣仁30g,柏子仁10g,远志10g,丹参18g,川楝子15g,延胡索10g,郁金10g,枳壳6g,鸡内金10g,三仙(各)9g,生龙、牡各30g,紫贝齿40g。

功效:益气养心,宁神镇静,活血调气。

主治:心前区憋闷疼痛,向左肩放射,每日发作数次,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纳可,二便调,舌质暗淡,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太子参、当归、白芍、龙眼肉、枣仁益气养心;柏子仁、远志、生龙牡安神定悸;丹参、川楝子、延胡索、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活血;鸡内金、三仙健脾消食,培养后天之本。素体虚弱,脾气不足,于上方中加砂仁、陈皮各3g;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舌边尖红,为肝郁化热,加赤芍、栀子以清肝热;舌面有裂纹,质偏红,为肝郁化热伤阴,加白芍、生地黄滋阴养肝;气结于上伴有胃气上逆,嗳气不除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气镇肝;咽喉滞气不除,郁而不畅者,加桔梗、枳壳解郁调肝;肝气结于胃脘者,加大腹皮、枳壳宽胸理气;两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橘叶平肝理气止痛;大腹胀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破气;大腹滞气,局部鼓胀肠鸣气难除者,加木香以顺气;下腹沉胀者,加沉香以降气。

5.陈可冀愈梗通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

方药组成:生晒参、佩兰各10~15g,生黄芪、紫丹参各15g,全当归、川芎、延胡索、陈皮、半夏各10g,广藿香12~18g,生大黄6~8g。

功效:大补元气,活血散结,理气通腑。

主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

方解:生晒参、生黄芪培补元气,扶正祛邪;丹参、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理气止痛;陈皮、半夏、广藿香健脾祛湿,芳香理气;生大黄通腑泄热。老年人心肾气虚或阳虚,不能温煦心阳者,体乏无力,胸闷畏冷,气短自汗,予保元汤(人参、肉桂、甘草、生姜、黄芪)。

6.董建华调气化瘀方治气滞血瘀型胸痹。

方药组成:黄芪10g,丹参10g,甘草5g,旋覆花10g,广郁金10g,丹参10g,三七粉3g。

功效:疏调气机,化瘀止痛。

主治:心痛频发,胸痛彻背,憋闷,动则气急,倦怠无力,胃脘作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本方以黄芪、党参补气,旋覆花、广郁金配伍苦降调气,党参、三七祛瘀活血,甘草调和阴阳。

7.程万里理冠通痹汤治阳虚气滞型胸痹。

方药组成:桂枝6g,党参12g,当归12g,制首乌12g,丹参12g,红花9g,川芎6g,瓜蒌18g,薤白12g,郁金9g。

功效:温通心阳,祛瘀生新。

主治:冠心病,临床主要症见阵发心胸疼痛。

方解:本方以桂枝强心阳,党参益心气,当归、制首乌养心血;瓜蒌、薤白豁痰理气,丹参、红花、川芎、郁金活血祛瘀。综观全方具温通灵动之性,去瘀生新之功,养正之中寓行瘀之用,散结之内无伤正之偏,为治疗冠心病之主方。

8.高辉远养心定志汤治疗冠心病。

方药组成:太子参15g,茯神10g,石菖蒲10g,远志10g,丹参10g,桂枝8g,炙甘草5g,麦冬10g,川芎10g。

功效: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主治:冠心病胸痹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