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134

第134章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

第三章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但因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外观呈粉红色或血性。头颅CT可见高密度的血肿影像,周围有水肿带。如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可见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治疗原则急性期以降颅压为主,保持酸碱平衡。本病预后差,15%~40%脑出血死于中风急性期;满5年的累积生存率为50%~80%;急性期呈意识障碍的死亡率超过1/4,无肢体肌力障碍的生命预后最好。死亡原因在急性期主要为脑疝,在慢性期为心肌梗死和肺部感染。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出血中风”、“真头痛”、“薄厥”、“煎厥”等范畴。

(病因病机)出血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1.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因气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痰浊素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

2.烦劳过度,年老体衰因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阳亢盛,加以情志过极,或嗜酒劳累、气候影响等诱因作用下,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冲,发为中风。

3.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情志不畅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猝倒无知,发为本病。《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之故也。”

4.饮食不节平素嗜酒肥甘,或中气亏虚,脾虚聚湿生痰,以致痰浊或痰火蒙蔽清窍,突然昏仆,僻不遂。

总之,出血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在某些外因的影响下,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夹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或瘀血阻滞脑脉所引起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

(诊断要点)脑出血诊断的金标准是头部CT,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靠的依据来自脑脊液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一、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1.CT扫描可见颅内血肿。

2.具备以下1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小时。①意识障碍;②视力、视野障碍;③偏瘫或轻偏瘫,或两侧偏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④偏侧感觉障碍;⑤言语障碍;⑥吞咽困难;⑦运动失调;⑧突然剧烈头痛。

3.血性或黄色脑脊液。

4.脑血管造影可见不伴有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无血管性占位像。

具备第1项或完全具备第2~4项可诊断;完全具备第2项中的①~⑧项并具备第3项者高度可能。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依据

1.病史及症状常有情绪激动、过分用力等诱因,部分病人以往有头痛发作史,多在活动中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少数有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头昏、眩晕,颈、背及下肢疼痛等。

2.体检多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主要为脑膜刺激征。少数有某一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一侧动眼神经麻痹。眼检查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部分病例可见视盘水肿。偶见后组脑神经及脑干症状等。极个别重型者可迅速进入深昏迷,呈去大脑强直。脑血管畸形者,有时可在局部闻及血管杂音。

3.辅助检查①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②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脑池含血,静脉注射增强剂部分可显示出畸形血管,对有无脑内血肿、血管痉挛和阻塞性脑积水可作出评价;③脑血管造影可证实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施治)本病的发生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而发生的,其病机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因此治疗时应以扶正之法以治本,祛邪之法以治标,多采用祛风、潜阳、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

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或伴麻木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2g,黄芩10g,栀子10g,石决明15g,桑寄生12g,益母草10g,夜交藤15g,川牛膝15g,丹参20g,鸡血藤20g,红花12g,地龙12g,甘草3g。

加减:若痰热壅盛,喉间痰声如鸣者,可加鲜竹沥30g,天竺黄、川贝母各9g;夜寐难安者,加酸枣仁30g,夏枯草15g。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或不语,口眼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或黄厚燥,脉弦滑。

治法:通腑泻热,化痰理气。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胆南星10g,全瓜蒌10g,大黄(后下)6g,芒硝(冲)6g。丹参30g,牡丹皮10g,天竺黄20g。

加减:意识障碍甚者加石菖蒲10g,郁金10g;风阳扰动者可加天麻10g,钩藤15g。

3.气虚血瘀证

主症:肢体不遂,软弱无力,形体肥胖,气短声低,面色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沉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0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2g,地龙12g,红花12g,桃仁10g。

加减: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0g,鸡内金6g;心烦不眠加枣仁10g,丹参12g;肢体疼痛加白芍15g,甘草10g。

4.阴虚风动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代赭石(先煎)15g,生龙骨(先煎)20g,生牡蛎(先煎)20g,生龟甲(先煎)30g,白芍16g,玄参10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麦芽20g,茵陈20g,甘草5g。

加减:神志不清,表情淡漠者加石菖蒲、郁金、天竺黄各12g;谵语妄动者加黄连6g,竹叶、莲子心各12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玄明粉(包煎)15g;抽搐项强甚者加天麻12g,全蝎、僵蚕各8g,白附子10g,羚羊角粉(代)4g;痰多黄稠者,加胆南星12g,竹沥10ml。

5.痰热阻闭清窍证

主症:突然昏仆,口噤目张,气粗息高,或两手握固,或躁扰不宁,口眼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颜面潮红,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用羚羊角汤加减。山羊角60g,夏枯草15g,石菖蒲15g,生石膏15g,生石决明(先煎)30g,钩藤(后下)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大黄(后下)6g,天竺黄20g。

加减:神昏痰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各10g,郁金10g;肝阳过亢加夏枯草15g;大便秘结加芒硝(冲服)3g;呕吐者加生姜3片,半夏9g,旋覆花(包)15g,代赭石(先煎)30g。

6.痰湿壅闭心神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而腻,脉沉。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息风。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制南星10g,制半夏10g,炒枳实15g,茯苓20g,橘红10g,石菖蒲10g,人参10g,竹茹10g,甘草5g。

加减:痰热明显者加黄芩12g,生大黄6g,天竺黄12g;纳谷不香者加炒白术10g,鸡内金4g,炒谷、麦芽各15g;痰多清稀者加苍术、厚朴各12g;颈项强直者,加全蝎、蜈蚣各6g,石决明(先煎)30g,僵蚕8g。

7.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失禁,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10g,炮附子10g,生姜10g,甘草6g。

加减:汗出不止者,加煅龙齿、煅牡蛎各30g;喉中痰鸣者,加胆南星6g,石菖蒲10g;胡言乱语者,加藿香10g,鬼箭羽15g。

(单方验方治疗)

1.槐花6g,开水泡,饮服,每周1次。适用于脑出血的预防。

2.鲜竹沥30g,开水泡,频频饮服。适用于脑出血疾病的不语症。

3.人乳汁200ml,3年陈酱50g,和研,以生布绞汁。不拘时,少少与服。适用于出血中风的不语,舌强症状。

4.天南星末少量,以中指点末,揩齿大牙,左右二三十揩。适用于脑出血后出现的牙关紧闭患者。

5.生白矾9g,研末,姜捣汁调灌。适用于脑出血后的痰瘀闭阻型。

6.水蛭焙干为末,每次3g,每日3次口服,连用4周为1个疗程。治脑出血、脑内血肿的瘀血阻络型。

7.桃仁1700枚去双仁并皮尖,好酒一斗3升,浸经21日,日干,柞令细,作丸;每眼20丸,还将桃仁酒服。治出血中风后半身不遂,属瘀血阻络型。

8.竹沥汁20ml,生姜汁10ml,牛黄0.2g,鲜橘汁100ml,将三汁混合,调入牛黄即成。将上药汁分两次适温鼻饲,每日1剂,连用3~5剂。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兼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的痰热内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