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108

第108章 骨质疏松症 (2)

第四章 骨质疏松症 (2)

6.水蛭、全蝎、土鳖虫、炮穿山甲、乌梢蛇各80g,蜈蚣40条,上药共研末,每服4g,每日服2次,温黄酒送服。

7.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杜仲10g。适用于骨质疏松属肝肾不足者。

8.骨碎补15g,当归10g,红花3g。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疼痛者。

(中成药治疗)

1.龙牡壮骨冲剂用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每次6g,每日3次。

2.活性钙(牡蛎)用于各种骨质疏松症。每次5~10g,每日3次。

3.六味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每次9g,每日2次。

4.归肾丸用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每次9g,每日3次。

5.苁蓉健肾丸用于肾阳虚衰型骨质疏松症。每次3~9g,每日2次。

6.附桂八味丸用于肾阳不足型骨质疏松症。每次9g,每日2次。

7.归脾丸用于气血亏虚型骨质疏松症。每次6~9g,每日2次。

8.逍遥丸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症肝郁者。每次8g,每日2次。

9.独活寄生丸用于骨质疏松症寒湿痹阻型骨质疏松症。每次9g,每日2次。

(外用药治疗)

1.腰痛热敷灵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川断、狗脊各100g,红花、川椒各60g。上药粉碎成细粉,每次取50~100g,用食醋调成稀糊放入纱布袋中,将布袋置于患处皮肤上,再将热水袋放在药袋上热敷半小时,每日1~2次。适用于肾虚、寒湿重者。

2.热敷散刘寄奴25g,独活、秦艽各12g,川乌、草乌各8g,白矾50g,白附子、黄丹、花椒、干姜、红花各9g,艾叶20g,伸筋草30g,将药物用纱布包裹,用葱白数段、醋半斤拌匀,上锅蒸30分钟后外敷患处,30分钟/次,3次/天。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3.通络贴由羌活、独活、透骨草、红花、白芥子、川乌、草乌、骨碎补、蛇床子、猪牙皂、川芎研粉组成,取上药20g,用温水调成糊状,倒在备好的棉布上,敷于疼痛处,每次敷20~40分钟取下,可连续使用1~3个部位,每2日1次。

4.熏洗方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当归、自然铜(先煎)、千年健各30g,木瓜、白芍、续断、狗脊、甘草各50g,川芎、乳香、没药各20g。煎煮1小时, 取汁约500 ml熏洗痛处,可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

(1)肾阴不足加太溪、照海、足三里、三阴交。针以均匀地反复捻转补法为主。

(2)肾阳不足加腰阳关、神阙、脾俞、膏肓俞。针以均匀地反复捻转补法为主。

(3)气血两虚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针以均匀地反复捻转补法为主。

(4)风邪偏盛加风池、大杼、大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以均匀地反复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或强刺激泻法。

(5)瘀血阻络加血海、膈俞、三阴交。针以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为主。

2.温和灸和隔药饼灸

(1)取大杼、大椎、命门、悬钟、膈俞、足三里穴,以补肾药条(陈艾绒、淫羊藿、补骨脂、刺五加、黄芪、当归尾、杜仲、桂枝、怀牛膝等)距皮肤1cm处温和灸20分钟。治疗骨质疏松症。

(2)取肾俞、脾俞、命门、关元、神阙、足三里、中脘、大椎、大杼等穴,并用当归、熟地黄、蛇床子等中药制成药饼置穴位上,隔药饼灸,每穴10壮。

3.耳针取穴:肝、肾、肺、内分泌、甲状腺。0.5~1寸毫针针刺,深度以穿刺耳郭软骨而不刺穿对侧皮肤为度,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

4.穴位贴敷用淫羊藿、刺五加、丹参、蛇床子、辣椒等适量制成中药膜,外敷于肾俞穴,每次外敷0.5g药膜,2~3小时后自然干落,穴区多呈潮红,或起小疱。每周2次,连敷6个月。

5.穴位注射取黄芪注射液4ml,注入双侧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位,每穴1ml,每次选2个穴位。

(饮食疗法)

1.川芎猪蹄汤川芎10g,花椒、八角、丁香适量,猪蹄4只,花生100g,胡萝卜150g,葱、姜、蒜、酒、酱油、糖适量。猪蹄切开,加水煮沸后倒掉沸水,换开水,加花生、川芎、花椒、八角、丁香、葱、姜、蒜、酒、酱油、糖武火煮开后,再用文火慢慢地炖,当猪蹄煮软可插进筷子时,加胡萝卜,至水分收干时起锅食用。具有强筋壮骨、恢复体力之功。

2.杜仲腰花片杜仲50g,猪腰3个切花,花椒、酒适量,腰花浇上酒后,与杜仲同蒸,武火蒸熟后,加盐、味精等调味料,即可食用。有补肾壮骨之效。

3.参茸炖鸡人参10g,鹿茸5g,鸡一只。装入沙锅同炖,2~3小时后连汤顿服,每周2次。

4.鹿茸胎盘散鹿茸50g,胎盘500g,将胎盘洗净与鹿茸焙干研细末,每日早晨各服3g,温开水送服。

5.猪骨豆汤猪骨2份,黄豆、豇豆各1份。水煮开后,文火炖烂,每周2次。

6.桑椹汁新鲜黑桑椹适量,洗净沥干,用洁净纱布包好,压榨取汁,每次口服10~20ml,每日3次,可常服。

7.芝麻核桃仁粉黑芝麻 250g,核桃仁 250g,白砂糖 50g。将黑芝麻晒干、炒熟,与核桃仁同研为细末,加入白糖,拌匀后装瓶备用。每日1次,每次25g,温开水调服。

(名医临证经验)

1.张文泰骨痿灵治肾虚兼气血虚。

方药组成:鹿茸、龟甲、狗脊、人参、补骨脂、菟丝子、茯苓、三七、当归、水蛭、砂仁、鸡血藤。

功效:补肾益精,充髓壮骨,益气养血。

主治:中老年人和妇女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伴有腰背酸痛,全身骨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

方解:方中鹿茸、龟甲共为君药。鹿茸补肝肾,益精血,强督脉,壮筋骨;龟甲滋补肾中之阴而健骨,壮任脉,二药配伍,乃取龟鹿二仙之方义,二者均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补阴阳以生气血精髓。狗脊、人参、补骨脂、菟丝子共为臣药,狗脊温肾壮骨,祛风除湿,强腰膝,有以脏补脏、以骨补骨之意,可直达病所;人参补后天脾胃之中气,化生气血之源;补骨脂温肾助阳而强腰;菟丝子既可滋肾阴,又可壮肾阳;茯苓、三七、当归、水蛭共为佐药;茯苓淡渗健脾补中;三七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水蛭破血逐瘀、通络和营力峻;砂仁、鸡血藤为使药,砂仁醒脾健胃、行气温中,斡旋中州升降之气机,防止补药味重,难于运化之弊;鸡血藤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可携群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扶正而不敛邪。补泻兼顾,共奏补肝肾、充髓壮骨、健脾胃、生气血之功。

2.张钟爱自拟方治肾虚血瘀。

方药组成:骨碎补、仙桃草、海螵蛸、菟丝子、制首乌、落得打等为主要中药的处方,研制成胶囊。

功效:补肾活血。

主治: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全身疼痛,以腰背疼痛为多见,躯体变矮变形,轻微外伤或跌倒即可骨折。

方解:方中骨碎补、仙桃草为君药,骨碎补益肾活血续伤,有强筋续骨之功效;仙桃草活血散瘀止痛,临床用治跌打损伤;菟丝子补肝肾益枯髓;制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落得打活血散瘀止痛;海螵蛸涩精固髓健骨。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壮骨、化瘀止痛之功效。

3.张前德右归丸为基本方治肾阳不足。

方药组成:熟地黄、龟甲、枸杞子、山茱萸、杜仲、狗脊、续断、当归、鸡血藤、露蜂房、景天三七、党参、白术。

功效:温肾补阳。

主治: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腰膝酸软而痛,尤以下肢为甚,肢冷,伴见精神委靡,发落齿摇,阳痿遗精,尿频清长。

方解:其中熟地黄、当归、枸杞子补益肝肾,养血滋阴;龟甲、山茱萸、杜仲、续断、狗脊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景天三七、露蜂房活血通络;党参、白术健脾和胃。脾气亏虚者,常加党参、白术、山药、陈皮等;脾阴不足者,酌情选用山药、太子参、石斛、麦芽等;脾阳虚者,常合以附子理中丸加减;绝经后骨质疏松,肝血亏虚,肾精衰少,冲任不足常配以枸杞子、熟地黄、女贞子、何首乌、当归、白芍等;脾肾亏虚者,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配伍使用。

4.彭太平骨密葆汤治肾阳不足。

方药组成:川杜仲15g,淫羊藿10g,补骨脂10g,丹参15g,山茱萸10g,黄芪15g,核桃肉10g。

功效:补肾壮阳。

主治: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腰膝酸软而痛,骨骼变形,步履蹒跚,行走不便,面色白,畏寒肢冷,尿频清长等。

方解:本方由古方青娥丸加减化裁而来,重在补肾壮阳。方中杜仲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为君药;淫羊藿兼祛风除湿,补骨脂兼温经止泻,固精缩泉,两药合用助君药补肾壮阳为臣药;核桃肉、山茱萸合用补肝肾、强腰膝、润关窍、益精髓为佐药;丹参功能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养血安神,黄芪甘、微温,入肺、脾经,两药合用补气养血、行气化瘀为使药。肾阳虚者,加巴戟天、当归尾、熟地黄、川芎等;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麦冬、赤芍等;肾虚湿困型,治以补肾除湿、通络止痛,加萆薢、茯苓、羌活等;脾肾阳虚型,以脾肾双补为法,加制附片、淮山药、党参等药;肾虚血亏型则补肾养血,加熟地黄、当归等。

5.黎成科健骨方治肝肾亏损,气血虚弱。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独活各15g,熟地黄、白芍、淫羊藿、威灵仙、杜仲、牛膝各20g,当归、川芎各10g,狗脊30g。

功效:补气血,辅以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肝肾亏损、气血虚弱型骨质疏松症。骨痛,尤以腰部及下肢为甚,伴见头晕眼花,耳鸣等。

方解:本方以八珍汤(去甘草)补气血为主药,气血足则经脉充盈,筋骨得以温煦濡养,则腰背腿膝酸软疼痛、畏寒可望缓解;辅以杜仲、牛膝、狗脊、淫羊藿,补肝肾增活力壮筋骨;肝肾亏、气血虚经脉必凝涩痹阻,故用独活、威灵仙活络蠲痹止痛为佐使。

6.刘庆思复方骨康治脾肾虚弱,瘀血内阻。

方药组成:补骨脂、淫羊藿、熟地黄、白芍、黄芪、丹参、当归。

功效: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脾肾虚弱,瘀血内阻证者。全身骨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昼轻夜重面色萎黄或黧黑,肌肤甲错,纳呆头晕,大便不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