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疑难病选方用药技巧
1258400000047

第47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4)

第13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4)

3.可选用口服氯化铵,每次1~2g,每日3次,必要时静脉注射;或选用口服25%山梨醇,每次20ml,每日分2~3次服。

4.可选用盐酸精胺酸,或选用乙酰唑胺等。

(三)呼吸性酸中毒

【病因病理】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aCO2增高。

【临床表现】以胸闷,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头痛,谵妄,紫绀,昏迷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动脉血气分析pH明显下降,PaCO2增高;慢性呼吸酸中毒,pH下降不明显,PaCO2增高,血HCO-3亦有升高。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呼吸性酸中毒。

【治疗方法】针对病因治疗,纠正缺氧,控制感染。

(四)呼吸性碱中毒

【病因病理】CO2的排出速度超过生成速度,导致CO2减少,PaCO2下降。

【临床表现】以口唇、四肢发麻,刺痛,肌肉颤动,手足抽搐,以及头晕目眩,昏厥,视物模糊,胸闷,胸痛,腹胀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检查PaCO2降低,失代偿pH升高。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呼吸性碱中毒。

【治疗方法】可选用口服乙酰唑胺,每日500mg,有利于PaCO2排出。

二、 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心肺气虚,寒湿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悸,呼吸加快,头晕目眩。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不荣,或心烦,或嗜睡,或昏迷,或哮喘,或肌肉萎缩,或发育障碍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心肺,散寒化湿;可选用六君子汤与厚朴温中汤合方。

【处方用药】炙甘草9g人参9g白术9g茯苓9g木香15g砂仁5g半夏6g厚朴30g陈皮30g草豆蔻仁15g干姜2g

【服用方法】煎药时加入生姜6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2~4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气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若呼吸加快者,加海马、蛤蚧,以补益心肺,摄纳宗气;若寒甚者,加附子、桂枝,以温阳通经散寒;若湿甚者,加苍术、薏苡仁,以醒脾燥湿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茯苓渗利痰湿。半夏燥湿化痰。砂仁、木香,芳香醒脾,行气化湿。陈皮理气醒脾和胃。厚朴下气除满,化湿和胃。干姜温暖脾胃,散寒除湿。草豆蔻仁行气醒脾化湿,助干姜温中散寒。生姜降逆和胃,助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二)心肺气虚,痰热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悸,呼吸加快,头晕目眩。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厚,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不荣,或头沉,或心烦,或嗜睡,或昏迷,或哮喘,或肌肉萎缩,或发育障碍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心肺,清热化痰;可选用人参蛤蚧散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蛤蚧1对杏仁15g炙甘草15g人参6g茯苓6g贝母6g桑白皮6g知母6g黄连3g半夏12g全瓜蒌30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4~7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痰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以清热开窍化痰;若热甚者,加大黄连用量,再用栀子,以清热燥湿;若心悸者,加大人参用量,再用酸枣仁,以养心益气安神;若胸中烦热者,加黄芩、栀子、淡豆豉,以清泻郁热;若肌肉萎缩者,加当归、黄芪,以补益气血等。

【药物功效】方中蛤蚧补益心肺,摄纳宗气。贝母清热化痰降逆。人参助蛤蚧大补元气,补益心肺。桑白皮清热降肺止逆。知母清热润肺化痰。杏仁肃降肺气化痰。茯苓渗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化痰。炙甘草益气补虚,调和诸药。

(三)肺胃气虚,浊气上逆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恶心呕吐,呼吸加快,头晕目眩。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不思饮食,或心悸怔忡,或气短,或动则气喘,或嗜睡,或哮喘,或肌肉萎缩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肺胃,降泄浊逆;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与丁香柿蒂汤合方。

【处方用药】炙甘草6g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2g木香4g砂仁5g半夏6g陈皮6g丁香6g柿蒂12g生姜24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咳嗽者,加款冬花、紫菀,以宣降肺气;若气喘者,加蛤蚧、黄芪,以益气定喘;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若哮喘者,加射干、麻黄,以宣利肺气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茯苓渗利痰湿。半夏燥湿化痰。砂仁、木香,芳香醒脾,行气化湿。陈皮理气醒脾和胃。丁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柿蒂功专降逆。生姜温暖脾胃,助丁香降逆止呃。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四)肺气虚弱,肝郁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呼吸短促,手足抽搐。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沉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胸闷,或气短,或面部及四肢肌肉抽动,或口周及手足麻木,或头晕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肺气,疏肝息风;可选用四君子汤、四逆散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炙甘草12g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2~4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气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若肝郁甚者,加香附、木香,以行气解郁;若风甚者,加蜈蚣、天南星,以息风止痉;若麻木者,加黄芪、当归,以益气补血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益气渗湿。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降逆。白芍柔肝缓急。全蝎、白附子、白僵蚕,祛风止痉。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五)热扰心神,肝热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烦,谵语,手足抽搐。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失眠多梦,或面部及四肢肌肉抽动,或口周及手足麻木,或头晕,或烦躁易怒,或肢体软瘫,或昏迷等。

【治则与选方】清热安神,息风止痉;可选用朱砂安神丸与钩藤饮合方。

【处方用药】朱砂3g黄连18g炙甘草17g当归8g生地黄15g钩藤15g羚羊角3g全蝎3g人参6g天麻9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谵语者,加琥珀、磁石,以重镇安神;若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知母,以清热养心安神;若手足抽搐者,加全蝎、蜈蚣,以息风止痉;若肢体软弱者,加黄芪、人参、当归、川芎,以益气补血活血等。

【药物功效】方中朱砂清心热,凉心血,重镇安神。生地黄养阴益血清热。黄连清热除烦,助朱砂清热安神。当归补血活血,助生地黄养阴血,兼防寒药凝滞。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羚羊角清肝息风。全蝎祛风解痉。人参补益中气。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六)肝肾阴虚,肝郁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腰酸,易怒,手足抽搐。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五心烦热,或盗汗,或急躁,或精神抑郁,或焦虑,或面部及四肢肌肉抽动,或口周及手足麻木,或头晕,或肢体软瘫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肝肾,解郁息风;可选用镇肝息风汤与四逆散合方。

【处方用药】柴胡12g枳实12g炙甘草12g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甲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易怒者,加青皮、木香,以行气破气;若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以强健筋骨;若手足抽搐者,加全蝎、钩藤、龙骨,以息风潜阳止痉;若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五心烦热者,加胡黄连、秦艽,以清退虚热等。

【药物功效】方中牛膝、天冬、玄参,滋阴制阳,补益肝肾。龟甲、龙骨、牡蛎,滋阴潜阳,使阳能入阴。白芍补血敛阴,泻肝柔筋,使血能化阴潜阳。代赭石镇肝降逆。牛膝既能补肝肾,又能活血引血下行。茵陈利湿,降泄肝气上逆。枳实降泄肝气。生麦芽、川楝子、柴胡,清泄肝热,疏利肝气,兼防滋阴潜阳药伤胃。甘草益气和中,兼防石类药、介类药妨碍胃气,并调和诸药。

(七)肝阴亏虚,郁热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视物模糊,手足抽搐。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因情绪异常加重,舌红少苔,脉细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盗汗,或口唇、四肢发麻,或急躁易怒,或抑郁,或肌肉颤动,或头晕目眩,或昏厥,或胸闷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肝阴,解郁息风;可选用一贯煎、四逆散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身9g生地黄25g枸杞子15g川楝子5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12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视物模糊甚者,加枸杞子、菊花,以益肝明目;若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四肢麻木者,加黄芪、桂枝,以益气通经;若胸闷者,加薤白、厚朴,以行气宽胸等。

【药物功效】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阴。北沙参养肝阴。麦冬滋肝阴,清虚热。枸杞子滋养肾阴而涵肝木。当归身补肝血而化阴,参、麦、杞、归助生地黄以滋补肝阴。柴胡、川楝子、枳实,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兼防滋补药壅滞气机,还能清泄肝中郁热。白芍柔肝缓急。全蝎、白附子、白僵蚕,息风止痉。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八)心脾阳虚,肝郁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视物模糊,手足抽搐,腹胀,心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细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畏寒,或自汗,或口唇、四肢发麻,或急躁易怒,或抑郁,或肌肉颤动,或头晕目眩,或昏厥,或胸闷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心脾,解郁息风;可选用茯苓四逆汤、四逆散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茯苓12g人参3g生附子5g干姜5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12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

【服用方法】因用生附子,应煎煮5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若自汗者,加黄芪、牡蛎,以益气固涩止汗;若寒甚者,加吴茱萸、桂枝,以温阳散寒;若腹胀者,加木香、陈皮,以行气除胀等。

【药物功效】方中生附子、干姜,温壮阳气。人参补益心气。茯苓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柴胡、枳实,疏肝解郁,降泄浊气。白芍柔肝缓急。全蝎、白附子、白僵蚕,息风止痉。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