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疑难病选方用药技巧
1258400000045

第45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2)

第13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2)

【服用方法】煎药时加入生姜18g,乌梅2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健脾和胃;若肾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以温补阳气;若脘腹胀闷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除胀;若耳鸣者,加鹿茸、巴戟天,以益肾聪耳等。

【药物功效】方中桂枝、干姜,温暖脾肾,化生阳气。人参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茯苓健脾益气渗湿。海马、蛤蚧,温补心肾,摄纳宗气。生姜、半夏,醒脾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乌梅兼防化痰药伤阴。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七)心肺气虚,瘀血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呼吸困难。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动则气喘,或皮肤肿胀,或头痛,或皮肤弹性下降,或胸闷,或嗜卧,或烦躁,或咳嗽,或咳痰不利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心肺,活血化瘀;可选用四君子汤、海蛤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9g茯苓9g炙甘草9g白术9g海马10g蛤蚧1对水蛭6g虻虫3g当归15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呼吸困难者,加麻黄、杏仁,以宣降肺气;若动则气喘者,加大人参用量,再用黄芪,以补益中气;若烦躁者,加远志、石菖蒲,以开窍安神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化生气血。茯苓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海马、蛤蚧,温补心肾,摄纳宗气。水蛭、虻虫,破血逐瘀。当归益血,兼防破瘀药伤阴。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八)痰热扰心,肝郁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神恍惚,抽搐。

2.辨证要点口苦口腻,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烦躁不安,或惊厥,或心胸烦热,或牙关紧,或四肢肌肉抽搐,或焦虑,或失眠多梦等。

【治则与选方】清热化痰,疏肝解郁,息风止痉;可选用小陷胸汤、四逆散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黄连3g半夏12g全瓜蒌30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炙甘草12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2~4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心神恍惚者,加冰片、远志、石菖蒲,以开窍安神;若抽搐者,加蜈蚣、胆南星,以息风化痰止痉;若口苦者,加大黄连用量,再用黄芩,以清热燥湿化痰;若烦躁不安者,加琥珀、磁石,以重镇安神等。

【药物功效】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化痰。柴胡疏肝解郁,枳实降泄浊气。白芍柔肝缓急。全蝎、白附子、白僵蚕,息风止痉。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九)心脾阳虚,水气浸淫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嗜睡,不思饮食,肌肉肿胀。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活动加重,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表情淡漠,或恶心,或头痛,或神志错乱,或谵语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心,温补阳气,利水消肿;可选用桂枝人参汤、真武汤与安神定志丸合方。

【处方用药】桂枝12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12g生姜9g附子5g人参15g茯苓15g茯神15g远志15g石菖蒲8g龙齿8g。

【服用方法】朱砂1g研末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嗜睡者,加黄芪、山药,以益气健脾;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若肌肉肿胀者,加泽泻、瞿麦,以利水消肿;若苔厚腻者,加苍术、厚朴,以芳香醒脾燥湿;若恶心者,加大生姜用量,再用陈皮,以降逆和胃等。

【配伍技巧】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养心安神。附子温壮阳气。桂枝温通阳气。白术健脾制水。茯苓健脾利水。生姜发散水气。白芍益血,兼防利水药伤阴。龙齿重镇安神。茯神宁心安神。远志、石菖蒲,化痰开窍安神。朱砂助龙齿重镇安神。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医案助读

孙某,女,49岁,郑州人。主诉在1年前出现倦怠乏力,表情淡漠,恶心,不思饮食,皮下组织肿胀,头痛,嗜睡等,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有的疑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的疑为内分泌失调,有的疑为抑郁症等,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检查尿钠24mmol/L,诊断为慢性水过多和水中毒。刻诊:嗜睡,恶心,不思饮食,因活动加重肌肉肿胀,倦怠乏力,表情淡漠,头痛,口淡不渴,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心脾阳虚,水气浸淫证,治当健脾益心,温补阳气,利水消肿;给予桂枝人参汤、真武汤与安神定志丸合方:桂枝12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12g,生姜10g,附子5g,红参15g,茯苓15g,山楂24g,远志15g,石菖蒲8g,龙骨8g,朱砂(研末冲服)1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肌肉肿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恶心止,以前方6剂。五诊:头痛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悉除,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治疗,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嗜睡、表情淡漠辨为心气虚,再根据不思饮食、恶心辨为脾胃气虚,因口淡不渴、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又因肌肉肿胀辨为水气浸淫,以此辨为心脾阳虚,水气浸淫证。方以桂枝人参汤健脾益气,温补阳气,以真武汤温阳利水消肿,以安神定志丸养心安神定志,加山楂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第二节 钾代谢失常

钾代谢失常必然引起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与酸碱平衡、细胞膜的应激性和心肌功能紊乱。钾代谢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钾缺乏和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一)钾缺乏和低钾血症

【病因病理】

1.病因

(1)缺钾性低钾血症:摄入钾不足,排出钾过多。

(2)转移性低钾血症:因细胞外钾转移至细胞内引起。

(3)稀释性低钾血症:水过多和水中毒。

2.病理

(1)缺钾性低钾血症:体内总钾量、细胞内钾和血清钾浓度降低。

(2)转移性低钾血症:体内总钾量正常,细胞内钾增多,血清钾浓度降低。

(3)稀释性低钾血症:血钾浓度相对降低,机体总钾量和细胞内钾正常。

【临床表现】

1.缺钾性低血钾

(1)骨骼肌症状:以疲乏,软弱,全身性肌无力,肢体瘫痪,或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麻木,疼痛,肌纤维溶解、坏死、萎缩和神经退变等为主要表现。

(2)消化系统症状:以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胀,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嗜睡,昏迷等为主要表现。

(4)其他症状:以心悸,胸闷,口渴,多饮,夜尿多等为主要表现。

2.转移性低血钾血症以发作性软瘫,肢体软弱,以下肢为主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清钾<3.5mmol/L,表示钾丢失达总量的10%以上。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钾缺乏和低钾血症。

【治疗方法】

1.食物补钾可选用肉、青菜、水果、豆类等。

2.药物补钾可选用氯化钾,或选用枸橼酸钾,或选用醋酸钾,或选用谷氨酸钾等。

3.注意事项补钾要适量,切不可盲目补钾。

(二)高钾血症

【病因病理】

1.病因

(1)钾过多性高钾血症:摄入钾过多,肾排钾减少。

(2)转移性高钾血症:因细胞内钾释放或转移至细胞外引起。

(3)浓缩性高钾血症:失血,失水,休克等。

2.病理

(1)钾过多性高钾血症:机体钾总量增多致血清钾过高。

(2)转移性高钾血症:组织破坏,细胞膜转移功能障碍。

(3)稀释性低钾血症:血液浓缩而钾浓度相对升高。

【病证表现】以心悸,或心痛,胸闷,皮肤苍白,湿冷,麻木,酸痛,疲乏,四肢松软性瘫痪,动作迟钝,嗜睡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清钾浓度>5.5mmol/L。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高钾血症。

【治疗方法】

1.对抗钾的心脏抑制作用

(1)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可选用11.2%乳酸钠液60~100ml(或4%~5%碳酸氢钠100~200ml)静脉滴注。

(2)钙剂:可选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等量25%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注射。

(3)或选用高渗盐水,或选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选用β受体激动药等。

2.促进排钾

(1)经肾排钾:可选用呋塞米,或选用依他尼酸等。

(2)经肠排钾:可选用口服聚磺苯乙烯10~20g,每日分2~3次服;或选用口服25%山梨醇,每次20ml,每日分2~3次服。

(3) 透析疗法。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肺肾气微,血虚寒凝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全身性肌无力,肢体瘫痪,呼吸困难。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面色不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动则气喘,或腰酸腿软,或耳鸣,或肢体麻木,或肢体骨节疼痛,或头晕目眩,或畏寒怕冷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肺肾,温阳散寒;可选用海蛤汤与当归四逆汤合方。

【处方用药】海马10g蛤蚧1对当归9g桂枝9g白芍9g细辛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2~3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加阿胶、熟地黄,以滋补阴血;若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腰酸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强健筋骨;若肢体疼痛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方中海马、蛤蚧,补益肺肾,摄纳宗气。当归补血活血,通利经脉。桂枝温阳通经,散寒止痛。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助当归补血养血。细辛温通经脉,助桂枝散寒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兼制桂枝、细辛辛燥伤阴。大枣、炙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生化气血,并调和药性。

(二)心脾气虚,瘀血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全身性肌无力,肌肉萎缩,肢体疼痛,吞咽困难。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痛如针刺,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晦暗,或肢体麻木,或动则气喘,或骨节疼痛,或头晕目眩,或肌肉坏死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心脾,活血化瘀;可选用四君子汤与温经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9g茯苓9g炙甘草9g白术9g吴茱萸9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桂枝6g阿胶6g生姜6g牡丹皮6g半夏12g麦冬24g。

【服用方法】阿胶烊化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2~3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心悸者,加酸枣仁、黄芪,以益气安神;若肌肉萎缩者,加大人参、当归用量,再用黄芪,以益气补血;若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若肢体疼痛者,加桂枝、黄芪、乳香、没药,以益气通阳,活血止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