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疑难病选方用药技巧
1258400000039

第39章 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 (3)

第10章 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 (3)

【药物功效】方中柴胡清热疏肝理气。大黄泻热涤浊。黄芩清泻郁热。枳实行气清热,消除痞满。白芍补血缓急。生姜降逆和胃。知母清泻胃热,生津止渴。石膏清泻盛热,养阴生津。粳米补中益气,生津养胃,并制约知母、石膏性寒伤胃气。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三)瘀热阻心,脾胃积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形体消瘦,心痛,多食。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黯红瘀紫,或舌下脉络瘀滞怒张,苔薄黄,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悸,或面赤,或渴不欲多饮,或口臭,或疼痛固定,或头晕目眩,或手足麻木,或小便黄赤,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凉血,清泻积热;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桃仁9g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黄连6g黄芩6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血热者,加赤芍、牡丹皮、玄参,以凉血活血;若热甚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解郁热;若心痛者,加丹参、川芎,以活血行气止痛;若手足麻木者,加黄芪、当归、水蛭、虻虫,以益气补血,破血通经等。

【药物功效】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芒硝软坚散结消瘀。黄连、黄芩,清泻脾胃积热。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四)气阴两虚,胃火炽盛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形体肥胖,皱纹过多,多食。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苔薄黄,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嗜睡,或四肢无力,或动则气喘,或心悸,或腰酸,或耳鸣,或尿多,或水肿,或头晕目眩等。

【治则与选方】益气养阴,清泻内热;可选用四君子汤、增液汤与白虎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12g生地黄24g玄参30g麦冬24g石膏50g知母18g粳米18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皱纹过多者,加黄芪、当归、天冬,以益气补血生津;若心悸者,加龙眼肉、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腰酸者,加牛膝、续断,以强健筋骨;若水肿者,加车前子、通草,以通利小便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麦冬滋补阴津。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滋阴。知母清泻胃热,生津止渴。石膏清泻盛热,养阴生津。粳米补中益气,生津养胃,并制约知母、石膏性寒伤胃气。茯苓益气,兼防滋阴药浊腻。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五)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形体消瘦,耳鸣,肝区不适,两目干涩。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肢体烦重,舌红少苔,或苔黄腻,脉细滑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脱发,或五心烦热,或腰酸,或盗汗,或潮热,或急躁易怒,或手指麻木,或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遗精早泄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清热化痰;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黄连3g全瓜蒌30g半夏12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2~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耳鸣者,加枸杞子、龙骨、牡蛎、磁石,以益肾聪耳;若肝区不适者,加沙参、麦冬、白芍、川楝子,以滋阴柔肝疏肝;若两目干涩者,加枸杞子、菊花,以益阴滋目;若痰甚者,加胆南星、枳实,以清热理气化痰;若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牡丹皮、胡黄连,以清退虚热;若男子遗精者,加沙苑子、芡实、龙骨,以固肾止遗等。

【药物功效】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补肝,填精益髓。山药补益脾胃,生化气血,助熟地黄滋补阴血。山茱萸补养肝肾,强健筋骨,固涩精气。泽泻泻熟地黄浊腻壅滞。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气健脾益肾,又使山药固脾不恋湿。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制约山茱萸温不助热。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化痰。

(六)阴阳俱虚,水气肆虐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形体肥胖,多饮,多尿,水肿。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手足心热,或手足不温,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畏寒怕冷,或气短懒言,或面色萎黄,或面赤,或腰膝酸软,或头晕目眩,或不思饮食,或胸闷,或小便短少,或小便清长夹泡沫,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阳,渗利水气;可选用肾气丸与猪苓汤合方。

【处方用药】干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9g桂枝3g附子3g泽泻12g茯苓12g阿胶12g滑石12g猪苓12g。

【服用方法】阿胶烊化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8~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多饮者,加天花粉、天冬,以滋补阴津;若多尿者,加乌药、益智仁,以温阳缩尿;若水肿者,加车前子、大腹皮,以行气利水;若气短懒言者,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等。

【药物功效】方中重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附子温壮阳气,助阳化气。山药补脾益气。桂枝温阳通阳。山茱萸益肾固精。牡丹皮既清热养阴,又兼防温热药不伤阴。滑石、泽泻、猪苓,清热利水。茯苓益气渗利。阿胶益血化阴,兼防利水药伤阴。

(七)脾肾阳虚,痰湿蕴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形体肥胖,善饥,腰酸。

2.辨证要点手足不温,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无华,或手足麻木,或畏寒怕冷,或动则气喘,或倦怠乏力,或不思饮食,或耳鸣,或下肢水肿,或小便清长,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温暖脾肾,燥湿化痰;可选用真人养脏汤与二陈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9g当归9g白术9g肉豆蔻8g肉桂12g炙甘草12g白芍23g木香21g诃子18g罂粟壳20g陈皮15g半夏15g茯苓12g。

【服用方法】煎药时加入生姜18g,乌梅2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以温暖脾肾;若善饥者,加山药、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腰酸者,加杜仲、牛膝,以补肾壮骨;若湿甚者,加苍术、白蔻仁、砂仁,以芳香化痰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补益脾肾。罂粟壳温固脾肾。肉豆蔻温脾暖肾。诃子顾护中气。白术健脾,运化水湿,助人参补益脾肾。肉桂温暖脾肾散寒。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防止补益固涩药壅滞气机。半夏、生姜,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利痰湿。乌梅兼防化痰药伤阴。炙甘草补益正气,并调和诸药。

(八)心肾阳虚,肝气郁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形体肥胖,心痛,腰酸,肝区不适。

2.辨证要点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沉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胸闷,或心悸,或急躁易怒,或胸胁痞塞,或脱发,或记忆力下降,或手足麻木,或手足厥冷,或性功能减退,或过早出现皱纹,或多饮,或多尿,或肢体偏瘫,或水肿,或晕厥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脾肾,疏肝解郁;可选用茯苓四逆汤与柴胡疏肝散合方。

【处方用药】茯苓12g人参3g生附子5g炙甘草6g干姜5g柴胡12g陈皮12g川芎9g枳壳9g白芍9g香附9g。

【服用方法】因用生附子,应煎煮5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心痛者,加生川乌、生草乌,以温阳散寒止痛;若腰酸者,加杜仲、桑寄生,以强健筋骨;若肝区不适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理血;若胸闷者,加薤白、木香,以行气通阳;若手足麻木者,加黄芪、当归,以益气补血等。

【药物功效】方中生附子、干姜,温壮阳气。人参补益心气。茯苓益气渗利。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白芍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香附理气止痛,助柴胡行气解郁。陈皮消食导滞和胃。枳壳理气降泄浊逆。川芎活血通络止痛。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医案助读

胡某,男,63岁,郑州人。主诉有代谢综合征(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10余年,身高1.66m,体重102kg,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形体肥胖,肢体水肿,口干烦渴欲饮,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小便多且清长呈泡沫,大便不爽,舌红少苔,脉沉细弱,辨为阴阳俱虚,水气肆虐证,治当滋补阴阳,渗利水气;给予肾气丸与猪苓汤合方: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桂枝5g,附子5g,泽泻30g茯苓30g,阿胶(烊化冲服)12g,滑石30g,猪苓24g,天花粉10g,牛膝4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手足不温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烦渴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下肢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头晕目眩止,以前方6剂。六诊:腰酸减轻,以前方6剂。七诊:诸证较前均有减轻,以前方6剂。八诊:体重减为96kg。之后,以前方治疗100余剂,体重减为81kg,为了巩固治疗,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断断续续服用1年,体重保持在75kg左右。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辨为阳虚,再根据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辨为气虚,又因肢体水肿辨为水气肆虐,以此辨为阴阳俱虚,水气肆虐证。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猪苓汤利水育阴,加天花粉养阴生津,牛膝益肾利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