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疑难病选方用药技巧
1258400000022

第22章 肾上腺疾病 (2)

第5章 肾上腺疾病 (2)

【药物功效】方中干地黄、鸡子黄,滋补阴血,平熄内风。白芍、阿胶,补血化阴,柔筋和脉,助干地黄、鸡子黄补血滋阴柔筋。百合、麻仁、麦冬、五味子,滋养阴津,濡养筋脉,滋阴熄风。牡蛎、鳖甲、龟甲,滋阴潜阳,制阳熄风。知母清热益阴。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八)肝气郁滞,水气瘀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肌肉颤动,精神抑郁,水肿。

2.辨证要点口渴不欲多饮,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黯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头晕目眩,或头痛,或焦虑,或痤疮,或急躁易怒,或女子月经量少色红,或闭经,或男子睾丸缩小,或遗精,或大便不调等。

【治则与选方】疏肝解郁,渗利水气,活血化瘀;可选用四逆散、猪苓汤、失笑散与大黄甘遂汤合方。

【处方用药】白芍12g柴胡12g枳实12g炙甘草12g猪苓15g泽泻15g茯苓15g滑石15g阿胶16g大黄12g甘遂6g五灵脂12g蒲黄12g。

【服用方法】阿胶10g烊化冲服;食后加服散剂(即阿胶6g,大黄12g,甘遂6g,研末冲服),每次1g,每日3服;食前服用汤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2~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肌肉颤动者,加桂枝、白术,以温阳化气,健脾制水;若精神抑郁者,加木香、陈皮、砂仁,以芳香化湿,行气解郁;若闭经者,加当归、川芎,以活血化瘀;若急躁易怒者,加琥珀、远志,以重镇开窍安神;若头痛者,加川芎、葛根,以通阳行经止痛;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活血破瘀等。

【药物功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降泄浊气。白芍柔肝缓急。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渗利水湿。大黄通下积热。甘遂攻逐水气。阿胶益血,兼防逐水药伤阴血。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九)脾胃虚弱,郁瘀痰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肌肤憋胀,腰背疼痛,腹胀。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因情绪异常加重,痛如针刺,肢体困重,舌质暗红瘀紫,苔黄厚腻,脉沉弱或细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口苦,或脘腹满闷,或胁胀引背,或腰髀困痛,或头晕胀痛,或烦躁失眠,或易饥多食,或女子月经量少质黏,或闭经,或男子睾丸缩小,或遗精,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清热化痰;可选用四君子汤、四逆散、失笑散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12g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五灵脂10g蒲黄10g黄连3g全瓜蒌30g半夏12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2~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脾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若肝郁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解郁;若瘀血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痰甚者,加胆南星、贝母,以清热化痰;若热甚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透郁热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柴胡、枳实,行气降浊。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茯苓渗利痰湿。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化痰。白芍柔肝缓急,兼防化瘀药伤血。

医案助读

洪某,女,59岁,原阳人。主诉有34年皮质醇症病史,自从25岁时因剖宫产后出现向心性肥胖,当时未引起重视,曾多次服用中西药,均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肥胖不能下蹲,动则气喘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肌肉颤动,下肢水肿,精神抑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

辨为肝气郁滞,水气瘀热证,治当疏肝解郁,渗利水气,活血化瘀;给予四逆散、猪苓汤、失笑散与大黄甘遂汤合方:白芍12g,柴胡12g,枳实12g,炙甘草12g,猪苓15g,泽泻15g,茯苓15g,滑石15g,五灵脂12g,蒲黄12g,阿胶15g,大黄12g,甘遂6g。12剂,阿胶10g烊化冲服;食后服用散剂(阿胶6g,大黄12g,甘遂6g,研末冲服),每次1g,每日3服;食前服用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急躁易怒好转,大便溏泄,每日2次,以前方12剂。三诊:肌肉颤动减轻,下肢水肿有减轻,以前方12剂。四诊:抑郁好转,以前方12剂。五诊:自觉肥胖减轻,以前方12剂。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肥胖较前减轻。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2次,中午仍服用原来散剂,治疗约半年,诸证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再根据向心性肥胖、肌肉颤动、下肢水肿辨为水气浸淫,因舌质暗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又因苔黄腻辨为热,以此辨为肝气郁滞,水气瘀热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猪苓汤渗利水湿,失笑散活血化瘀。以大黄甘遂汤攻逐瘀热水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第二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病因致病原因与醛固酮瘤,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癌,迷走的分泌醛固酮组织等有关。

2.病理过量醛固酮引起潴钠、排钾、细胞外液扩张,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内及血循环钠离子浓度增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加强。

【临床表现】以高血压,肌无力,周期性瘫痪,肢端麻木,手足抽搐,口渴,多饮,尿多(夜间尿多),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检查低血钾,高血钠,尿钾高,碱血症(血pH和CO2结合力高于正常);尿pH为中性或偏碱性;尿比重较为固定而减低。

2.醛固酮测定、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测定

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可选用口服螺内酯,手术前患者每日用量100~400mg,分2~4次;不宜手术的患者则选用较小剂量维持。或选用口服氨苯蝶啶,每次50~100mg,每日3次,最多用量不宜超过每日300g,或选用阿米洛利等。又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每日0.5~1mg;或选用氢化可的松,还可选用钙拮抗药等。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肝郁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周期性瘫痪,手足麻木,抽搐。

2.辨证要点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头痛,或面色潮红,或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或口苦,或渴欲饮水,或胸胁胀闷,或皮肤麻木蚁行感,或手足痉挛等。

【治则与选方】清肝解郁,潜阳息风;可选用四逆散与天麻钩藤饮合方。

【处方用药】柴胡15g枳实15g白芍15g炙甘草15g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12g山栀子12g黄芩12g川牛膝12g杜仲12g益母草12g桑寄生12g首乌藤12g朱茯神12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手足抽搐者,加全蝎、龟甲、磁石、生牡蛎,以潜阳熄风;若肢体麻木者,加当归、川芎、牛膝、桃仁,以活血通络化瘀;若头胀痛者,加冰片、葛根、菊花、桑叶,以通窍醒利头目;若肢体软弱者,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等。

【药物功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降泄浊气。白芍柔肝缓急。天麻、钩藤,清热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助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川牛膝活血,并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泻肝热。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首乌藤、朱茯神,安神定志。炙甘草益气和中。

(二)肝肾阴虚,阳亢化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周期性瘫痪,手足麻木,抽搐。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耳鸣,或视物模糊,或腰膝酸软,或下肢软弱无力,或肌肤麻木,或筋脉拘急,或手足挛缩,或小便赤涩,或尿道涩痛,或女子月经不调,或月经量少色淡红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肝肾,平肝息风;可选用百合地黄汤与镇肝息风汤合方。

【处方用药】百合15g生地黄50g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甲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头晕目眩者,加菊花、夏枯草、葛根,以清利头目;若腰膝酸软无力者,加女贞子、桑寄生、黄芪、枸杞子,以益气补肾,强健筋骨;若心悸者,加龙骨、远志,以养心开窍安神;若手足抽搐者,加天麻、钩藤,以息风止痉等。

【药物功效】方中牛膝、百合、生地黄、天冬、玄参,滋阴制阳,补益肝肾。龟甲、龙骨、牡蛎,滋阴潜阳,使阳能入阴。白芍补血敛阴,泻肝柔筋,使血能化阴潜阳。代赭石镇肝降逆。牛膝既能补肝肾,又能活血引血下行。茵陈利湿,降泄肝气上逆。生麦芽、川楝子,清泄肝热,疏利肝气,兼防滋阴潜阳药伤胃气,并能助消化。甘草益气和中,兼防石类药、介类药妨碍胃气,并调和诸药。

(三)脾胃虚弱,肝热生风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周期性瘫痪,肌肉无力,手足麻木,抽搐。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因情绪异常加重,肢体困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四肢麻痹,或烦躁,或胸胁胀闷,或气短,或动则气喘,或感觉异常如蚁行感,或肌肉隐痛,或瘫痪,或神志障碍,或视物模糊,或筋脉拘急,或手足挛缩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清肝息风;可选用四君子汤与羚角钩藤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12g羚角片5g钩藤9g霜桑叶6g菊花9g生地黄15g生白芍9g川贝母12g竹茹15g茯神9g生甘草3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2~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心悸者,加山药、黄芪、当归,以益气补血,宁心安神;若手足抽搐者,加生龙骨、牡蛎、钩藤,以平肝熄风止痉;若烦躁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若视物模糊者,加青葙子、木贼,以清肝明目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羚羊角清热解痉。钩藤平肝熄风,助羚羊角熄风止痉。桑叶、菊花,疏散风热,使肝热从外疏散。生地黄凉血养阴,滋养筋脉。白芍养阴补血,助生地黄生津养筋舒筋。贝母、竹茹,清热化痰通经。茯苓、茯神,健脾益气安神。生甘草、炙甘草清热益气,助白芍缓急柔筋,并调和药性。

(四)心阳亏虚,肾气不固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悸,周期性瘫痪,夜间尿多,手足麻木抽搐。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胸闷,或失眠,或健忘,或头晕头痛,或腰膝酸软,或四肢软弱无力,或呼吸喘促,或小便清长,或夜间尿多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心阳,固摄肾气;可选用四逆汤与桑螵蛸散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