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用大黄
1258100000007

第7章 大黄的化学成分 (2)

第2章 大黄的化学成分 (2)

大黄生药、大黄酸、大黄素均有利尿作用,尿中Na+、K+明显增加,尿pH逐渐上升。大黄有效成分对Na+-K+-ATP酶不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还是一种调节剂,使Na+的重吸收减少,尿中Na+增多而达到其利尿作用。大黄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对氮质血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大黄能抑制病变大鼠肾脏的炎症。大黄煎服后能明显降低血中非蛋白氮,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这一作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予证实。用腺嘌呤饲喂大鼠导致血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增加,给大黄后可使其明显降低,尿中排出量显著增多。其有效成分可能为大黄鞣质。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泻下作用可减少肠道对氨基氮的吸收;血中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增多,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另外,大黄还抑制体蛋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并促进尿素和肌酐的排泄。

(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大黄煎剂大鼠口服后,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等普遍变小、减轻,表现为免疫功能减退。大黄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有抑制或阻断作用,但似乎并不影响抗体的形成。大黄的不同炮制品对免疫系统抑制作用不同,去鞣质的大黄对人血清抗原抗体反应有一定程度的阻断作用,对IgA、IgC、IgG特异抗原抗体血凝反应都有阻断作用,以酒炖大黄最强,其次为生大黄、醋炒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生大黄、醋炒大黄、酒炒大黄、酒炖大黄、大黄碳的醚提取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腹腔注射,对小鼠免疫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促进作用

大黄波叶多糖能明显增加小鼠脾脏和胸腺重量,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吞噬功能,能促进溶血素生成,还能促进受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的合成,对ConA活化的淋巴细胞蛋白质合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IL-2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3.对机体损害的保护作用

大黄波叶多糖对放射线损害有保护作用,对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下降有对抗作用。

(六)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性激素样作用

大黄可使去势雌大鼠迅速恢复性周期。大黄给雄性大鼠灌胃,睾丸重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大黄灌胃给药,雌性鼠性成熟明显延缓,子宫、卵巢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小鼠及金黄地鼠的曲精细管内精子发生层有断落、不整现象,金黄地鼠及大鼠性器官皆有萎缩,处女大鼠卵巢萎缩,阴道口延期甚至长期不能洞开。

2.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糖尿病模型动物应用大黄治疗后,可解除胰岛素抵抗性,使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力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TC、TG、VLDL、载脂蛋白及肝脏LPO等水平显著降低,并使HDL-C/TC比值升高,肝脏SOD活性增加。对糖尿病肾病动物,大黄能明显改善肾功能,抑制肾脏肥大,减少尿蛋白,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大黄有影响尿酸形成的作用

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的形成,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大黄有祛痰作用。大黄总蒽醌苷元对小鼠有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M-胆碱受体被激动后促进了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引起。大黄总蒽醌苷元可使小鼠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剪断颈两侧迷走神经后,大黄虽仍能增加酚红排泌量,但较完整动物明显减少,提示大黄还能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从而促进气管、支气管腺体的分泌。

(八)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

大黄浸液、大黄提取液大鼠口服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大黄提取液有镇痛作用。大黄不能使正常体温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降低,但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内的cAMP水平,使感染动物发热体温减低。大黄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环磷酸鸟苷(cGMP)亦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大黄煎剂对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均表现有抗炎作用。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口服能明显抑制小鼠耳部炎性水肿、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足肿胀、小鼠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对小鼠实验性腹膜炎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去肾上腺小鼠及大鼠抗炎作用也较明显,其抗炎作用先于泻下作用,不依赖完整肾上腺,抗炎的同时不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VitC)的含量,故大黄抗炎作用主要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

(九)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其生长繁殖和杀灭作用,尤以葡萄球菌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制是通过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以及生物氧化酶系而影响糖代谢,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肠道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黄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如许兰黄癣菌、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大小孢子癣菌、星形奴卡菌、足部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此外,大黄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人毛滴虫、阴道滴虫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十)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几种成分中大黄素作用最强,在同一时间内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大黄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对肺癌A549细胞的分裂、DNA的生物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素的抗肿瘤作用亦与抑制细胞DNA合成有关;大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大黄的粗提取物口服、大黄酸皮下注射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皆有抑制作用。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的生长。抗肿瘤机制是对癌细胞的代谢的多个环节有影响,既能抑制癌细胞的呼吸及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能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对宿主正常组织无明显影响。

(十一)抗衰老作用

大黄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O2、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延缓衰老功能的药理学基础。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都可通过抑制O2-而起到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大黄对小鼠肝过氧化脂质(LPO)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心肌组织中脂褐质含量,抑制脑中单胺氧化酶B(MAO-B)活力。

(十二)毒性及不良反应

生大黄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15.3g/kg;皮下注射的LD50为405~750mg/kg。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小鼠灌胃的LD50分别为0.56g/kg、1.15g/kg、10g/kg。大黄毒性较低,但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李果等的研究综述了大黄的不良反应,现简述如下:中医认为性味苦寒药,久用易伤元气、耗津损液、损伤脾胃,因此使用过量的大黄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虚弱多病、胃寒血虚、妊娠产后、久病年高之人均应慎用或禁用大黄。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天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天。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出现一系列胃肠反应,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由于严重腹泻、恶心、呕吐不得不卧床休息。临床应用与理论均证明苦寒中药的确具有损伤脾胃、损耗元气的作用。

大黄中小剂量有利胆退黄泻下的作用,但疗程过长、剂量过大则可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反而加重黄疸。现代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蒽醌类有刺激性泻下作用,其所含鞣酸及其他成分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如果久服大黄可致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形成不服大黄就不能排便的所谓泻剂依赖性便秘。《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鞣质,小剂量不但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其作用靶器官可能在结肠,影响结肠神经细胞,导致结肠黑变病,使癌变的概率大大增加。

蒽醌类泻药包括大黄等长期服用,患者可能出现结肠黑变病或称结肠假黑皮病。回顾性分析31例结肠黑变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多数患者有便秘史以及大量服用大黄苏打片、番泻叶等泻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