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用大黄
1258100000032

第32章 大黄药对配伍经验 (12)

第4章 大黄药对配伍经验 (12)

张锡纯创制秘红丹,旨在降胃平肝,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之吐衄,而余则用以清泻火热,温阳祛寒,治寒热夹杂之血证,多用于半百以上之老人。盖人过半百后,阴阳俱衰,急需燮理,水火两亏,有待调节,此时此刻,用秘红丹似更合适。秘红丹的适应证,其病因不分内外,但病机有两方面:一为上热下寒;二为上热而下阴虚,肾火上炎。病位以肺、肾为主,病变后涉及面较广,有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以及内伤、外感方面的风温、脾肾泄泻等病种,使用秘红丹主要应掌握病机,然后根据各病种的寒热偏颇,确定大黄、肉桂二者之用量,并伍用其他相应药物。又,此二药均具峻烈之性,不宜长期使用,获效后即撤去为是。秘红丹除用治咯血外,尚可用于吐血、衄血等血证。(《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血证专辑》)

秦玉森等经验

秘红丹一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制。该方由大黄一钱、肉桂一钱、生赭石六钱组成。药仅三味,短小精悍,配伍严谨,且简便易行,价廉效著。张氏以之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并谓“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观其用法,更是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上三味,将大黄、肉桂研末和匀。用赭石末煎汤进下。后注明身体壮实而暴得吐血者,又变通其方为大黄、肉桂细末各用钱半,将生楮石细末六钱与之和匀,分3次服,白开水进下,约1个半小时服1次。我们在临证应用过程中,凡遇吐衄血者,无论缓急,均遵张氏用法,放胆投之,多获良效。

该方对上部出血,如吐血、鼻衄、齿衄等证,均有良好疗效。至于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病证,用之同样有效。本方用后一般于12~24小时即出现明显止血效果。服药间隔时间应根据病情缓急而定。一般4~6小时1次即可。至于赭石的用法。我们更多是将赭石末与大黄、肉桂末和匀直接用开水冲服法。这样不仅疗效可靠,而且服用方便,急症尤宜。

王某,男,30岁。工人,患支气管扩张症3年,于1994年12月6日因咯血频繁发作3天而就诊。患者于3天前因精神受刺激而致旧病复发,咳嗽阵作,咳吐脓痰,痰中带血,甚则纯血咳出,色鲜红。每日咯血量200~250ml,伴胸闷胁胀,心烦口苦,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肝火上逆,肺络受损所致。随用秘红丹原方与服,每隔6小时服1次。同时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至翌日服药2剂尽,咯血量明显减少,其他诸症亦好转。守方服药3剂后,咯血消失,他症亦除。

郑某,女,16岁,学生,因鼻出血10余天未止,于1995年5月18日就诊。患者数年来经常鼻出血,至春夏之交发作尤频,短则持续10余天,长则月余。此次出血后采用多法治疗收效甚微。就诊时见左鼻孔寒有棉球,血从口中外溢。病人叙述头晕心慌,气短乏力。每日出血4~5次,有时夜间醒来可见血渍遗枕。诊见舌染难辨,脉象弦细。仍用秘红丹原方与服,每隔4小时1次,服尽2剂后出血顿止。为巩固疗效,嘱续服10剂,追访半年未见复发。[秦玉森,冯玉华.秘红丹治疗血证临床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3):24]

大黄—知母、黄柏

王少华经验

大黄合知柏制尿血

临床用大黄之意图,在于驱邪下走。若欲其出自后阴则宜生用;设或使邪出前阴,则又当制用。诚如《本草用法研究·大黄》条云:“制炒偏通于小便,分消善导乎州都”。制大黄除清泻下焦湿热外,仍然保持其化瘀治血的功能,并可使瘀随溺出,用于尿血、血淋等病,屡有建树。

钟某,男,39岁。梦遗22载,近3年来月必遗泄7~8次,且头晕,掌心灼热,腰酸膝软,一派肾阴亏耗,龙雷之火扰动精室之象。两载前先是溲血如絮,进而血块塞于尿口,必以手拉扯而絮块始出。脉象细数,舌正红,少苔。下焦火热之邪灼伤阴络,“阴络伤则血内溢”法当滋阴降火,凉营行瘀,方用生地大黄方合知柏地黄加味。处方:生地黄18g,制大黄、肥知母、炒黄柏、山茱萸、牡丹皮、建泽泻各9g,怀山药15g,赤茯苓、川萆薢各12g,小蓟15g。5剂。复诊时自诉血尿絮块状物已减过半,小溲堵闭之状亦少见。又以前方去制大黄,加六一散15g(包煎)。5剂。三诊时血尿絮块又大量出现而溺难出,仍用初诊方,疗效明显。共服药45剂,小便遂若常人。以后曾数次发作,均用上方治愈。说明大黄配知柏地黄治乳糜血尿有一定的近期疗效。[王少华.血证用大黄拾零.辽宁中医杂志,1990(6):36]

大黄—水蛭、虻虫

王付经验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洁净肠腑,以治热结不通;水蛭、虻虫破血瘕,化瘀血,通血脉,利经隧,以疗月水不通。大黄与水蛭、虻虫相用,既能泻热,又能逐瘀,善于治疗瘀热相结。

药对配方:抵当汤、抵当丸、大黄虫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水蛭虻虫相用,若是治疗下焦瘀热重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20∶2,如抵当汤用大黄3两即9g,水蛭30个即60g,虻虫30个约6g,又如抵当丸用大黄3两即9g,水蛭20个约50g,虻虫20个约5g,因水蛭与虻虫作用都比较峻猛,所以在用丸剂时则可适当比汤剂用量小一些;若是治疗肝瘀血脉阻络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1∶35∶3,如大黄虫丸用大黄10分即75g,虻虫1升即24g,水蛭100枚约240g,提示临证决定药对剂量一定要因病变证机而宜。以冀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指导: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肝硬化,脾大,肝癌,胰腺癌,脑肿瘤等。[王付.仲景方大黄药对应用研究.中医药通报,2004,3(5):37]

大黄—牡蛎、昆布

邹燕勤经验

取牡蛎、昆布、大黄之软坚散结、通便作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可有效降低尿素氮、改善肾功能,防止肾小球纤维化,对于保护健存肾单位具有重要意义。[任建素,王洵.邹燕勤教授治肾病“对药”应用经验撷要.承德医学院学报,2000,17(4):141]

大黄—黄连、黄芩

郝现军等经验

黄连、黄芩、大黄称为“三黄”,张仲景《伤寒论》谓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治热痞,现多用于治疗三焦火热壅盛,可直泻三焦火毒。笔者临床发现,无论是肝阳上亢或肝胆火盛所致的高血压,用“三黄”的效果要比单纯的平肝潜阳、清泻肝胆药如石决明、龙胆草、夏枯草等来的迅速,且疗效更为持久。笔者临床常用三黄与水蛭、地龙、三七等相伍,临床广泛用于高血压病及脑梗死的治疗。[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