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1258000000022

第22章 清热泻下药 (9)

第二章 清热、泻下药 (9)

鸭蛋子味甚苦,服时若嚼破,即不能下咽。若去皮时破者,亦不宜服。恐服后若下行不速,或作恶心呕吐。故方书用此药,恒以龙眼肉包之,一颗龙眼肉包七数,以七七之数为剂。然病重身强者,犹可多服,常以八八之粒为剂。然亦不必甚拘。

鸭蛋子连皮捣细,醋调,敷疔毒甚效,立能止疼。其仁捣如泥,可以点痣。拙拟毒淋汤又尝重用之,以治花柳毒淋。其化瘀解毒之力如此,治痢所以有奇效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单苍桂经验 鸭蛋子治疗耳痔既快又好 耳痔又称耳息肉,是由耳道内长出的赘生物,有的形如核桃,有的状如菇菌,间或暴出耳道口外,色红无皮,触之出血。若见此病可用鸭蛋子治疗。方法:取鸭蛋子2~3颗,敲破去壳取仁,合上米饭2粒,共捣烂如泥搓成小丸,放在息肉上,外用干棉球塞紧。隔日必见息肉部分蚀去,并有少量黏液渗出。换药时用消毒湿棉球将患处洗涤干净,继续外敷上药,直至痔赘平复为止。但有时毒水浸润,痔周皮肤发生腐蚀现象,则应暂停上药改用冰石散撒于患处,外盖黄连膏,每天换药一次,3~5天毒水自止,腐蚀皮肤已好,再继续用鸭蛋子腐蚀,3~5次,耳痔就可平复而愈。(《单苍桂外科经验集》)

生地黄

鲜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滋阴生津。主治热病高热神昏,烦躁口渴,斑疹,咯血,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虚劳骨蒸,劳热咳嗽,消渴,热结便秘,痈肿疮疖,跌打伤痛。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主治热病烦渴,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温病发斑,血热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眩晕,心悸,经闭,萎黄。

姜春华经验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生前临证治疗痹证,注重以肾为本,善用大剂量生地黄于温散蠲痹、祛风通络药之中,以凉血清营、养血补肾、滋阴润络,尤其治疗反复发作之顽痹,每获良效。先生积几十年治疗痹证的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张扶正固本,强调以肾为本,运用补肾法为主治疗各种类型痹证,并结合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研究,将大量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功效的中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地乌蠲痹汤就是先生自拟的一个治疗风寒湿热痹的有效方。方中以大剂量生地黄为君药,生地黄具有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本草经》曰其“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的记载。先生用生地黄治疗顽痹一般用量在60~90g,最多可用至150g。其用意有三:第一,生地黄甘寒,入肝肾经,可滋养阴血,补肝益肾,得酸平之怀牛膝,辛温之五加皮协助,共同发挥补益肝肾,扶助正气的作用;第二,风寒湿三痹中寒痹和湿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温燥烈之品无不有伤阴耗血之弊。

方中的川乌、蚕沙、威灵仙、独活便是此类药物,得大剂量之生地黄,可缓和它们的燥烈之性,双向调节,取利祛弊;第三,根据《本经》记载,地黄有除痹作用,生者尤良,风寒湿三痹中行痹需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理湿,但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更须参以补血之剂,血不足者痹着不行,生地黄补血养血,补养充足,自然流通洋溢而痹行矣。药理实验证实:生地黄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是促进免疫功能的药物,且又可调节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阻抑自身抗体的形成,具有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方中,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外台秘要》曰川乌有六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止感寒腹痛六也。在这六大作用中,尤以温经散寒祛痹止痛之功为最著,所以张寿颐言其“善入经络,确是妙药”。与生地黄相配,各具其功,相得益彰,共为方中主药。威灵仙窜走十二经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以独活、乌梢蛇祛风湿止痛之力尤强;牛膝酸平;五加皮辛温,二药均有强筋骨、补虚损之效,可助生地黄补益肝肾,扶助正气之力;豨莶草强筋骨,祛风湿;蚕沙和胃化浊;秦艽祛风湿而不燥,为风药中润剂,诸药合用,既补不足之肝肾,又祛风寒湿邪之痹阻。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于临床确有良效。

杨某,男,46岁。3年多来腰痛如折,右腿冷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艰于行走,得温则减,遇寒则甚,气候交变尤易发作。化验:抗“O”750U,血沉15mm/h,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平素恶寒怯冷,口淡不渴,舌苔白而厚腻,脉象按之沉细。证属寒湿入络,凝滞经脉,闭阻营卫。治拟温经散寒,活血镇痛。药用制附子9g,桂枝9g,生地黄50g,威灵仙15g,晚蚕沙30g,秦艽9g,蕲蛇9g,当归9g,赤芍9g。7剂药后,关节疼痛、麻木、发冷好转。守上方加黄芪30g,乳香、没药各6g,再进14剂,病人下肢活动自如,后用上法调治月余而愈,随访1年未发。

按:本案为“痛痹”,系由寒湿之邪外袭,凝滞经脉,不通则痛。治以辛温镇痛为主,附子配桂枝振奋机体阳气,以祛寒邪,佐以乳香、没药、赤芍活血止痛;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秦艽、蕲蛇、蚕沙、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共奏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综观本方配伍,妙在重用生地黄一味,生地黄味甘性寒,滋阴养血而补益肝肾,临床多用于热痹之热灼营阴,或阴虚内热,耗血伤津之症。今先生通权达变,用以治疗寒湿痹证,是取其滋阴补肾,鼓舞正气之用也。

正气乃固卫御邪之动力,但必以阴精为之粮资,地黄滋补肾阴,则一身活力由之振奋,祛邪乃能得力,此其一也。且地黄能通利血脉,《名医别录》云生地黄为散血之专药。盖通脉之品大都具有破瘀攻伐之性,而生地黄散血通脉,既无燥烈伤正之害,又有滋柔润脉之用,并具通中寓补之功效,乃寓以于养血之中,尽其祛邪之能,正如《本草逢源》所曰:“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此其二也。又据现代药理研究,大剂量应用地黄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的不良反应。方中,威灵仙与当归、桂心配伍为《证治准绳》神应丸,与蕲蛇相须为用治疗风湿腰痛尤佳。[宋光飞.痹证之本在肝肾,重用生地效称奇——姜春华教授诊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之三.中医函授通讯,1995(6):2]

刘炳凡经验 重用生地黄治疗虚狂 赵某,男,40岁。临湘县人。因受刺激患精神病,虚性兴奋,语言失常,目不交睫,烦躁不眠。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病”,服氯丙嗪等药,始终不效,乃专程监护来长沙就诊。虽呆视而目光炯炯,食少便结,舌红无苔而干,脉弦细而数。属思虑过度,阴虚阳亢所致,治以滋阴潜阳。药用:制首乌24g,丹参20g,生地黄30g,白芍15g,怀山药15g,女贞子18g,墨旱莲12g,龟甲15g,龙齿15g,生牡蛎15g,甘草6g,龙眼肉15g,大枣5个,炙远志3g,石菖蒲3g。服上方7剂,夜能入睡3小时,便通思食。原方继服20剂,症状逐渐消失,能睡7小时,语言对应不误,食纳增加,握手称谢,带药回县,即原方以生地黄易熟地黄,再服10剂,已举止正常。因思眠食获安则病不反复,乃与叶氏养胃汤善后。休息1个月即已上班工作。

病人劳神焦虑已损其阴,情绪激动而亢其阳,“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急),并乃狂”,“阳盛不能入阴,阴虚故目不瞑”。证虽见于实,病本属于虚。故用甘凉滋润、镇静潜阳之剂治之。方中重用生地黄,实源于《金匮要略》“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之防己地黄汤方意,加以语言开导,不易方而收显效。其关键在于用药及时,打断了精神病的条件反射。(《刘炳凡临证秘诀》)

王子坪经验 生地黄治热痹,早在著作如《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里面明确指出,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治疗上多用生地黄、石膏、大黄之类。按《本经》记载“地黄除痹”,近代医家名人姜春华教授指出:“痹证见急性发作,见红肿热甚为热痹”“治疗用生地黄为主,每次50~150g”。几年来在治疗过程中,把生地黄大剂量运用于热痹治疗过程中,收效颇大。生地黄,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消肿作用,针对其热痹病因为湿热痹阻,经脉不通所致。加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剂,当之为正治也。我的体会是:①大量的临床实践,用生地黄配伍中药单纯治疗热痹,尤对于急性期出现红肿热痛疗效显著。②在同一时间用激素治疗相比较,效果相同,速度无异,但无激素样副作用。③对于患消化道溃疡患者患有热痹之证,用生地黄疗效可靠稳妥。④急性期(早期)用量一定要大,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王子坪,党永庆.大剂生地治热痹.陕西中医函授,1991(2):27]

李凤霞经验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现代研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甚效。名医姜春华教授用大剂量生地黄(90g以上)为主药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颇有效验。余仿其法用之。

王某,女,38岁,于2001年9月6日就诊,诉十指关节肿痛,屈伸不利3年。经化验检查,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用激素类和抗风湿药治之,收效甚微。转中医治之。遵姜春华经验,查患者遇寒加重,口中和,舌淡,脉弦细。证属气血不足。处方:生地黄90g,桂枝9g,羌活9g,川芎9g,麻黄9g,独活9g,防己9g,桑枝30g。共服药8剂,症悉除,亦无副作用。对此难治之病,治竟如此有效。随访2年无复发。

胡某,男,30岁,于2000年2月6日就诊,诉患风湿性关节炎5年,在各大医院住院治疗无效,双膝关节酸痛异常,肌麻重着,尤以气候变化明显,苔白腻,脉沉细。证属寒湿郁结。曾用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治之,均无显效,亦改用上方治疗,甚效。随访3年无复发。

阿以提汗·阿海提,女,60岁,于1998年10月就诊,患风湿性关节炎7年。2001年12月忽然两侧锁骨肿痛难忍,按常规治疗无效,就诊时察舌无异常,脉略有弦象,亦以上方加姜黄10g,当归10g,白芍10g,鸡血藤30g,连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无复发。

按:以上3例用治类风湿和风湿性关节炎之所以有效,与配伍有关,一般抗风湿药性多偏燥,用后易伤阴血,有些副作用,而生地黄独不然,反用滋腻之弊,故配伍使用,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有大量生地黄制约,不必虑麻、桂、羌活、川乌之燥烈。或问:生地黄性凉,用治寒邪引起痛痹能不加重病情?经临床试验,痛痹日久,也多伤阴,单用温燥风药也有弊端,在大量温里通阳药中,加生地黄配伍,有利无弊。[李凤霞.大剂量生地黄为主治痹证.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3):57]

郭丽丽经验 有关地黄消瘀疗伤作用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经》谓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生者尤良”。可以看出干地黄尤其是鲜地黄逐血痹、消瘀疗伤作用早在东汉及南北朝时期已为医药学家所共识。此后。甄权《药性论》也曰:“地黄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捣薄心腹,能消瘀血。”以上本草著作皆明确地记载了地黄的消瘀疗伤功效,但对其消瘀疗伤和机制没有太多解释。到了清代,诸多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对地黄消瘀疗伤作用机制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邹澍在《本经疏证》干地黄条中引卢芷园的话说:“《本经》主治首举伤中,逐血痹……夫痹者,闭而不通也,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如在目则赤,在齿则痛……血痹颇广,各当以类推推之。逐者,俾其流通也。性唯润下,功力到时,得二便通利,以为外候。《千金方》黑膏治热积所成之疳,咸以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