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热、泻下药 (7)
陈某,女,38岁。于2003年2月16日初诊。腰酸痛4个月而就诊。4个月前,“重感冒”后出现腰酸痛,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诊见:劳累后腰酸痛,下肢酸软无力,口中黏腻,晨起恶心,咽红,舌红,苔白腻,脉沉缓无力。查尿常规:BLD(++ ),PRO(+),肾功及肾脏B超正常。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急性肾风。辨证为湿浊化热,治宜渗湿化浊,清热解毒,佐以益肾。药用土茯苓100g,爵床20g,姜竹茹、白豆蔻各15g,生茅根60g,血草、绵黄芪各20g,杜仲炭15g,枸杞子15g,山茱萸20g,桔梗10g,马勃15g。4剂。1个月后尿蛋白消失,随症加减,4个月后无尿潜血,诸症消失而获愈。[宫晓燕,任喜洁,刘艳华. 任继学教授治肾风用药经验撷菁.中医药学刊,2003,21(12):1989]
张喜奎经验 大剂量土茯苓治疗心悸,系王程九主任医师之经验。该品有较强的宁心定悸、安神通络之作用,对心悸实邪如痰浊湿郁者,可利湿化痰;热毒蕴结者,可解毒利湿;气滞血瘀者,可通利经脉;对因虚而致者,可健脾益气。笔者自1986年受此经验以来,每每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者,尤其对心动过速患者,疗效确切,一般用量30~90g,临证可据不同证型,灵活配伍,如心脾两虚者合归脾汤,心阳不足者合桂枝甘草汤,肝气郁结者合逍遥散,阴虚火旺者合黄连阿胶汤等等,每有良效,经长期临床观察,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如2000年3月30日,曾治黄某,男,42岁。阵发性心悸2月余。患者于元旦后因饮酒过量而昏睡1天,醒后心悸不安,曾在某院就诊,经输液后缓解。自此,每天心悸发作1次,历时3~4分钟,过后行动如常。先至某医院就诊,诊为“阵发性心动过速”,给服药物不详,服药2周乏效。
继而转投中医,再服药近60剂,症状未见缓解。刻诊:心悸于每晨起发作,发作时心悸难耐,不能站立,须卧床方止,伴汗出,历时约5分钟缓解,近1周来,每晨均发作2次,痛苦异常。伴眠差,头昏,梦多,饮食及二便如常,舌质淡苔中心厚腻,脉缓。处方:土茯苓60g,当归12g,白芍15g,柴胡9g,白术10g,薄荷6g,香附10g,紫苏梗10g,炒酸枣仁12g,柏子仁15g,牡蛎20g,炙远志9g,甘草5g,黄连3g,4剂,水煎服。5月28日复诊:患者自诉服上药4剂后心悸停止,睡眠改善,遂自动停药。1周前又因饮酒过量加之通霄不眠,上症又作而来复诊,适逢笔者外出停诊,即转他医,服药6剂无效。检视前医处方,基本方未作大改,惟土茯苓易为茯神15g,去黄连,加连翘20g。因症状基本同前,遂仍以3月30日初诊之方再进3剂。6月1日三诊:服上方后心悸未作,嘱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余,云自服上药后心悸一直未作,嘱其戒酒,以防复发。
对房颤患者,亦有较好疗效。如曾治黄某,男,56岁。2000年4月18日初诊。痛风20余年,心悸1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患痛风20余年,久医乏效,10余年前又出现心悸,气短,曾服中西药乏效。半年前心悸加剧,先在台湾治疗无效,于3个月前转来福州某医院住院治疗,被诊为:①痛风;②房颤;③肾功能不全。迭进中西药物,疗效不显。刻诊:心悸憋闷,气短乏力,稍动则气不接续,入夜时常憋醒,大汗淋漓,醒后难以入睡,周身多处关节红肿热痛,有结节,活动受限,稍有恶心,二便尚可,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有紫斑,苔薄,后根腻,脉结代。
处方:土茯苓60g,人参15g,麦冬12g,五味子9g,丹参18g,葛根30g,山楂30g,泽泻12g,紫苏梗12g,香附15g,炒酸枣仁20g,牡蛎20g,川牛膝15g,甘草5g,苦参12g,7剂,水煎服。4月25日复诊:服上方后心悸气短减轻,入夜可安睡5小时左右,肢体关节疼痛略减,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继进20剂。5月6日诊:服上药后心悸、气短、入夜憋闷消失,肢体关节红肿疼痛缓解,脉已转平,80余次/分,偶有1次间歇,嘱其每月服5剂,以巩固疗效。患者9月12日来电话称,服上药后心悸、肢体关节红肿未作。[张喜奎,王旭丽.大剂量土茯苓为主治疗心律失常,2001,42(12):712]
时慧君经验 笔者根据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规律,临证施以大剂量土茯苓(30~60g)为主药治疗,一般3~5剂即可控制关节红、肿、热、痛。急性期以土茯苓50~60g配伍蚕沙、忍冬藤、红花、川牛膝、萆薢、泽兰、赤芍、牡丹皮、延胡索、地龙;慢性期则以土茯苓30g配伍生黄芪、白术、桑寄生、独活、忍冬藤、防己、薏苡仁、萆薢、川牛膝等。例如蒋某,男,45岁。因突发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2天,于1999年8月11日就诊。既往无慢性关节痛病史,血尿酸608m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投以急性期方1剂后症状减轻,2剂后痛大减,5剂后右跖趾关节红肿消退,改服慢性期方10剂后复查血尿酸已降至342.6mmol/L。
中医认为,痛风系平素过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兼因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畅而成。临床所见,痛风发作与饮食关系密切而与季节、气候变化关系不大,不同于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其主因是“内毒”——体内尿酸产生过多,而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胃、肝经,具利湿、解毒、利关节之功效,切合痛风病机,故而以土茯苓为主药组方治疗痛风症效果颇佳。[时慧君.重用土茯苓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杂志,2002(1):12]
山豆根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利咽消肿,解毒杀虫。主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结便秘,痈肿疮毒,痔疮疥癣,癌瘤,虫蛇咬伤。
王鸿烈经验 山豆根、墨旱莲稳定心律 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常见症候之一。王老在临床实践中,本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对有心律失常的心肌炎病人,常于辨证方药中加入山豆根、墨旱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日本文献报导,二药均含总生物碱,具有稳定心律的作用,用之临床,颇多效验。[潘苏艳.王鸿烈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拾遗.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1(1):24]
射 干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味苦、辛,性寒。有小毒。归肺、肝经。清肺利咽,祛痰止咳,解毒散结。主治喉痹咽痛,痰壅咳喘,瘰疬结核,痈肿疮毒。
何公旦经验 公旦(何任之父)曾用之治肝厥。盖以其泻实火,解痰结,清老血积痰;又为治喉痹、咽痛要药;消癥瘕结核、便毒、疟母;镇肝明目、利大肠、通经闭,用量在7~8分到1钱或1钱5分(约合2.4g,3g或4.5g)。(《何任医学经验集》)
蚤 休
为百合科植物华重楼、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根茎。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清热解毒,凉肝定惊。主治痈肿疔毒,咽肿喉痹,瘰疬,痄腮,乳痈乳癌,蛇虫咬伤,肝热惊搐,小儿惊风。
曾立崑经验 蚤休为百合科植物,气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清热息风,解毒化结。农村常用于淋巴结肿大、毒蛇咬伤等症。《本草纲目》曰:“蚤休,……主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治胎风手足搐。”受此启发,3年来笔者用蚤休末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痫症,效果颇佳。观察9例,除1例未复诊外,8例痊愈。如治邹某,男,8岁。1991年7月14日初诊。患儿于1990年10月20日上午忽然昏倒在地,手足抽搐,两眼上翻。急送县医院急诊,诊为小儿癫病。救醒后如常人,以后由半年发作1次,发展到每月2~3次,曾用苯妥英钠等,并服中药50多剂,病情仍渐严重。今又发作,请余急诊。诊见四肢抽搐,昏迷戴眼,发作前大叫一声,抽搐后口吐白沫,脸白唇青,脉搏难于扪及。
急针双侧合谷、间使、太冲,按人中、印堂,捏腋下痧根,抽搐即止。作热甚生风论治,拟息风清热法:钩藤、天竺黄、大青叶、石膏、连翘、白芍各10g,全蝎2g,蜈蚣1条,水煎3次分服。服药16剂,痫症仍频发,乃改养阴祛痰法:钩藤、连翘、麦冬、玄参、陈胆星、龙骨各10g,法半夏5g,天竺黄、地龙各6g。又服30剂,仍发作频繁,乃思《纲目》蚤休方,或可一试。遂拟蚤休500g,瓜蒌300g,炒黄共研为细末。每次5g,加适量白沙糖开水冲服,每天2次。并用5g粉末以白沙糖水调匀做成小饼状,敷于神阙穴上,盖以纱布,每天换药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自用上法3个月,癫停止发作,又巩固治疗2个疗程,1年后追访,小儿能上学读书,智力聪明。此方组成简单、疗效尚好,可进一步临床观察。[曾立崑.蚤休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癫痫病.浙江中医杂志,1994(11):522]
秦 皮
为木犀科植物大叶梣、尖叶梣、白蜡树和宿柱梣的树皮。味苦、涩,性寒。归肝、胆、大肠、肺经。清热燥湿,清肝明目。主治湿热泻痢,带下崩中,目赤肿痛,睛生疮翳,小儿惊痫。
王琦经验 化湿毒,益精种子 白头翁汤之用秦皮,清热解毒疗下痢,尽人皆知。然其生精种子之功,却不被今人所道。《名医别录》谓:“秦皮,主治男子少精,妇人带下。”《本草纲目》云:“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男性不育症的传统认识多责乎肾之阴阳精气不足,虽不止于肾,亦不离于肾。而王老师据多年临床实践和认识,明确提出现代男性不育症的主要病机为“肾虚挟湿热瘀毒虫”,病性属“实多虚少”。认为环境污染、生殖系统感染及饮食结构等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湿热、痰湿、瘀血的产生机会大大提高。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秦皮有抗菌、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故王老师认为,感染性、免疫性等湿热瘀毒内蕴之不育症,选用秦皮最为中的。临床常与车前子、丹参等配伍使用,疗效显著。常用量:10~15 g,虚证忌之。[廖敦,骆庆峰.王琦教授男科用药心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57]
红藤
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茎。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主治肠痈,乳痈,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关节拘挛,虫积腹痛。
臧堃堂经验 臧堃堂教授从医40余载,善于治疗内科杂病。临证常用红藤治疗多种疾病, 辨证为本,病证结合,每用辄效。
1.消痈 红藤清热解毒,历代医家均以其作为治疗肠痈腹痛之要药。临床上常扩大用于急慢性乳腺炎、肝脓肿、皮肤化脓性感染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谱较广。临证要点:肠痈腹痛拒按、发热、便秘,乳痈、皮肤痈疖红肿热痛或溃脓,舌红、苔黄腻、脉数。
2.泄湿热 红藤入肝、大肠经,味苦,苦能泄湿、燥湿,加上红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故其有较好的清泄肝胆、肠道、下焦湿热作用。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肠炎、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急慢性盆腔炎等。临证要点:发热、黄疸,或腹痛、腹泻,或尿频、尿痛,或带下臭秽、色黄、量多,舌苔黄腻、脉滑数。
3.活血 红藤入血上通下达,无所不到,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之效,临床上既用于瘀血内阻各证,如瘀血性的痛经、闭经、子宫肌瘤、跌打肿痛等;也因其能清泄湿热更常用于瘀血兼夹湿热之证,如慢性盆腔炎、慢性胆道感染、肠粘连等。临证要点:各种病证日久不愈,伴疼痛、肿块,唇舌色暗或舌有瘀点,脉弦涩。
4.和营 红藤入血分而达营卫,能祛风解肌,可用于营卫不和,肌表不固的伤风感冒,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临证要点: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为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脉缓。
5.行气 《图经本草》载红藤“行血、治气块”。因其入肝家而行血分,走而不守,故行气活血止痛效佳,尤善于治疗肝郁气滞疼痛诸证,如胃肠功能紊乱、癔病、气滞痛经、闭经、乳房囊性增生病等。临证要点:症情复杂多变,疼痛时作,肿块时起时消,随情绪增减,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