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07

第7章 内科病证(7)

第2章 内科病证(2) (4)

(方解) 方中鲜小蓟草凉血止血;白及为收敛性止血要药;参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并兼有活血行瘀的功能,适用于各种出血;阿胶专长补血,善于止血,又能滋阴润肺,所以出血能止,血虚能补,肺燥能润,确为一味多向性调节的药物。小蓟汤的效能是虚者能补,实者能泻,出血能止,热者能清,诸药协同,相得益彰。本方可按白及90g,生蒲黄60g,参三七60g,蛤蚧60g,阿胶120g,鲜小蓟草90g(取汁拌入)比例,取所需的药量,共研细末,加上适量的赋形剂,制成药片。每片0.3g重,每日3次,每次口服5片。

(方源) 《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肺系感染——和解清化汤(黄吉赓方)

(组成) 柴胡30克,黄芩30克,沥半夏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9克,紫菀9克,冬瓜子15克,枳壳9克,生甘草9克。

(功效主治) 和解枢机,清化痰热,宣肃肺气,应用于肺系疾病的病毒或细菌感染,上感高热、温病等。

(方解) 《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明痰饮属性为寒。但先生说,在就诊患者中单纯寒证已不多见,往往感受风寒之邪久恋不去,风寒化热;或寒饮者复感风热等可出现“风热”“痰热”“寒热夹杂”等症状,甚则出现痰热壅肺,其表现为咳吐黏液浊痰或黄痰或脓痰为主,伴胸闷、胸痛,或伴发热、恶寒,口干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数或滑数。其病机为风热袭肺,痰热壅阻,枢机不利。先生云“病痰热者,当以凉药清之,和解清化为治”。此方乃由小柴胡汤合银翘散加减而成。方中取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因痰热较甚,邪实为主,故去孩儿参、姜、枣,合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桔梗、甘草、冬瓜子清肺祛痰排脓;枳壳理气宽胸;紫菀化痰止咳。

(加减) 先生根据症状轻重,而调节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半夏的剂量。①若见体温38℃,或脉搏100/min,或白细胞10×109/L,中性白细胞<80%,柴胡用量一般为15~30g,黄芩为15~30g,金银花为15g,连翘为15g。②若体温>38℃,或脉搏>100/min,或白细胞>10×109/L,中性白细胞>85%,柴胡量可达30~90g,黄芩为30~45g,金银花30g,连翘30g,半夏为20~30g,也可在本方中再加银黄片4片,每日3次,穿心莲内酯片4片,每日3次。先生认为,对一般清热化痰或抗生素治疗后效不显者,选用重剂柴胡、黄芩、连翘,量在15~30g,甚者柴胡量可达每日120g,常可获效。在使用时配以半夏,既可化痰,又可监制其过凉之弊,此乃寒温并用之和法也。③对年龄大、体质差、精神差、脉率>120/min、气急明显者,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救治,应用有效抗生素。④胸闷胸痛明显,加杏仁、桃仁、郁金、生薏苡仁、鲜芦根活血消痈排脓。⑤大便干结不畅,改枳实,加生大黄、厚朴以通腑清热。

(验案) 水某,男,45岁。反复咳痰史30余年,咯血史20年,近2个月来咳吐黄痰,伴腥臭味,曾在某院服中药治疗,效不显,近2周中用青霉素及林可霉素肌注后,黄痰稍减。刻诊:咳嗽,痰量每日50~100ml,色黄,黏稠不畅,气喘,胸闷较甚,纳欠佳,口干饮不多,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滑(96/min),曾作检查示“支气管扩张”。中医诊断:肺痈(痰热壅肺),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辨证属痰热壅肺,清肃失司,治疗清化痰热,宣肃肺气。方拟和解清化汤加味。处方:柴胡30g,黄芩30g,竹沥、半夏各15g,金银花15g,连翘15g,冬瓜子15g,紫菀15g,枳壳9g,桔梗9g,生甘草9g,射干15g,炙麻黄3g,郁金10g,炙鸡内金10g,生谷芽、麦芽各15g。7剂。另:银黄片4片,每日3次,穿心莲内酯片3片,每日3次,停用抗生素。

二诊:服药5剂,咳痰减少,胸闷显减,咳痰10余日,色白黏,欠畅,气喘稍减,纳欠佳,口不干,大便偏烂,日行1次,畏风。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84/min)。前法奏效,痰热渐化,继以清热化痰再进,因子病及母,故拟前法参入健脾化痰之品。处方:原方加孩儿参15g,白术15g,茯苓15g。7剂。中成药同上。

三诊:咳痰续减,咳痰4~5日,白黏,难咯,纳平,口微干,喜温饮,大便质烂,日一行,苔薄黄腻,质暗红,边有齿印,脉细(84/min)。脾虚之体,余邪未清。今予健脾化痰佐以清化。方拟健脾化痰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5g,云茯苓15 g,甘草9g,陈皮10g,制半夏15g,紫菀15g,柴胡15g,黄芩15g,射干15g,炙麻黄3g,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15g,炮姜炭5g,焦山楂、神曲各15g。7剂。中成药同上。

按:30年来屡用多种抗菌药物及中药治疗,其效不显,因患者咳吐黄痰带有腥味,按痰热壅肺,投入大剂量清热化痰之剂,服和解清化汤加味,5日见效,1周胸闷显减,痰热渐化,2周获临床控制,转拟健脾为主调治。

(方源) 《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肺脓肿——复方鱼桔汤(叶景华方)

(组成) 鱼腥草30g,桔梗15g,黄芩10g,黄连5g,金银花30g,甘草5g,象贝母10g,生薏苡仁30g,冬瓜子30g,桃仁10g。

(用法) 每剂煎2汁,1日2剂,分4次服,每3小时服1次。连续服至发热退,咳脓痰基本消失。X线检查肺部炎性病变大部分消散,空洞内液平消失。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服至肺部病变完全消散。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祛痰排脓。主治肺脓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而发热、咳嗽、胸痛、咳脓痰者。

(方解) 本方重用治肺痈的要药鱼腥草配以黄连、黄芩、金银花以清解蕴结于肺的热毒;重用桔梗,配以象贝母、桃仁、冬瓜子、生薏苡仁以祛痰化瘀排脓。

(加减) 高热不退者,另用黄连6g研末装胶囊,分4次吞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g,丝瓜络10g;咯血者,加侧柏叶30g,白及10g,黛蛤散30g;病程较长,年老体弱者或汗多,气短,脉细正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合欢皮30g。

(验案) 陈某,女性46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右侧胸痛半月而住院。入院前1个月起发热,近半月来发热增高,咳嗽胸痛,向左侧卧则咳痰量多,如泡沫样,咳甚则气促,汗多,纳呆,大小便尚可。曾用青霉素、磺胺及中药治疗无效。住院后体温39.2℃,右肺呼吸音减低,叩诊较浊,其他无异常。胸透右下肺有密度增深阴影。血象中白细胞10.4×109/L,中性0.96,淋巴0.04。血沉130mm/h。经用2种抗生素治疗1周,发热已渐退,但咳嗽仍甚、咳出大量脓痰。胸部X线片示右下肺脓疡,有透明区及液平,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乃改用复方鱼桔汤治疗。发热1个月余,咳嗽,右侧胸痛,咳痰如脓样,有时带血少许,咳甚则汗出。纳可,大小便无特殊,口不干。舌苔薄腻边尖红,脉数。按肺痈治疗,以清热解毒,祛痰排脓。

用鱼腥草30g,桔梗15g,生薏苡仁30g,冬瓜子30g,黄连3g,黄芩10g,金银花30g,甘草5g,象贝母10g,北沙参10g,鲜芦根30g。连续服药10剂热退,咳嗽明显减少,脓痰消失。但咽燥口干,鼻衄,舌边尖光红,苔薄,脉细数。胸部透视右肺炎症较前吸收,透明区尚存在,有少量液平。血象中白细胞减至2.4×109/L,中性0.57,淋巴0.45,血沉31mm/h。以前方出入,用北沙参12g,地骨皮15g,合欢皮30g,鱼腥草30g,金银花30g,甘草5g,冬瓜子15g,生薏苡仁15g,知母10g,白及10g,桔梗9g,黄芩9g。又服药11天,咳嗽已基本消失,胸痛除,口干亦减,舌苔薄尖较红,脉缓和较细。胸部X线复查,肺部炎症进一步吸收,透明区尚在。血象中白细胞4.0×109/L,中性0.62,淋巴0.35。原方带回7剂,出院后10天来复查,胸部X线检查肺部病灶已消失。

(方源) 《叶景华医技精选》

肺痨——保肺散(李聪甫方)

(组成) 北沙参12g,云茯苓9g,百合9g,肥玉竹9g,黑芝麻9g,炙紫菀9g,蒸百部9g,苦桔梗6g,广陈皮5g,粉甘草3g,薄荷叶2g。1剂量。

(用法) 将黑芝麻淘净炒香,其他药味烤燥,共研细末。每次服6g,每日服3次,米汁或白糖开水冲服。

(功效主治) 主治虚劳(肺结核)病,咳嗽吐血,或痰带血丝,头昏身倦,胸痛背胀,潮热自汗,喉燥咽干等症。

(方解) 本方的制定,是在“损其肺者益其气”和“劳者温之”的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剂。方中沙参、玉竹、百合、胡麻、甘草、茯苓以甘平益脾滋肺为主;辅以紫菀、百部、橘皮、桔梗等苦辛微温,温养肺气,助肺化痰;用少量薄荷辛凉以清咽喉,相辅相成,有“补土生金”的作用。据临证观察,肺痨病多属阴虚,方中虽具滋阴润肺之品,对于阴虚患者,加入怀山药、麦冬、天冬,疗效尤著。

(方源) 《李聪甫医论》

肺结核——治痨方(章叔赓方)

(组成) 桂枝30~60g,牡蛎30~60g,三棱、莪术各15~18g,桃仁、杏仁各12g,红花15g,红藤30~60g。

(功效主治) 通调营卫,流畅气血,软坚散结,祛瘀生新。主治肺结核病。

(方解) “痨瘵”的治法,《医学正传》指出:“一则杀虫以绝其本,一则补虚以复其元。”故采用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自拟“治痨方”以活血通络,化瘀软坚为主,再辨证加味,同时配用抗结核的西药,以达到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目的。方中桂枝、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调气活血;牡蛎、夏枯草既能平肝滋阴,使桂枝不致温散太过,又能软坚散结,与上药共治肺结核病灶的气血凝滞;杏仁利气化痰,红藤清热解毒消肿,以治肺结核慢性炎症,协助诸药共同消散结核病灶。再加上调整机体脏腑阴阳的五味配伍药以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力,达到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目的,使全身和局部凝滞的气血运行通畅,并利吸收杀菌的抗痨药物,促进病灶的吸收和空洞的愈合。本方的剂量较大,但安全无毒性,未见到不良的反应。

(加减) 肺气虚选黄芪、党参(或太子参、移山参)、山药、甘草、茯苓;肺阴虚选沙参、麦冬(或天冬)、玉竹、生地黄、阿胶;肺气阴虚选党参、五味子、麦冬、玉竹、甘草;肺脾两虚选党参、白术、山药、甘草、茯苓;肺虚肝旺选石决明、鳖甲、生地黄、白芍、山栀子;肺心两虚选龟甲、生地黄、酸枣仁(或远志)、麦冬、甘草;肺肾两虚选龟甲、熟地黄、何首乌、川续断、冬虫夏草;阴虚发热选银柴胡、白薇、地骨皮;吐血选茜草根、藕节、十灰丸;咳嗽重选川贝母、紫菀、款冬花;夹湿重者选二陈汤或平胃散等。

(验案) 某男,38岁。有慢性肺结核史6年,经过长期抗结核药物治疗疗效不显。经过8个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后,病灶吸收2/3以上,肺活量比治疗前增大,表明肺功能有一定的改善。

(按语) 每一处方中,除了主方中9味药不变之外,随症选药都不超过5味,全方用药保持14味以内。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