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64

第64章 皮肤科病证 (1)

第20章 皮肤科病证 (1)

黄褐斑——凉血祛斑汤(杨鉴冰方)

(组成) 生地黄12g,赤白芍各15g,白芷10g,防风10g,紫草10g,桃仁15g,黄精10g,红花20g,柴胡9g,香附10g,丹参15g,木蝴蝶9g,白鲜皮15g,当归15g。

(功效主治) 养血疏肝,凉血化瘀,活血消斑。用于黄褐斑。

(方解) 方中重用红花、桃仁、丹参、赤芍,使“瘀血去新血生”,兼以调经畅气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可增强SOD活性,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促进细胞解聚,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状况,调节内分泌,增加面部营养,以祛除黄褐斑。紫草、生地黄、白芍、当归既散肝之郁热又补肝之阴血,达到治本之目的;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佐以柴胡、香附调畅气机;黄精补脾益气,与柴胡相配,并举拖上,推陈致新,益气行血布津,同时可防风热之邪乘虚而入;再配以白芷、木蝴蝶、防风、白鲜皮祛风散结以消斑。《日华子本草》对白芷有论述:“止痛,生肌,去面肤疵癍”。有资料报道白芷、白鲜皮、柴胡、当归均可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色素生成,白芷和当归对该酶的抑制率分别可达35.14%及30.63%。其次,这些药又具有引经作用,载诸药上行于颜面,直达病所。

(验案) 斐某,女,38岁,自诉近1年来,面部出现黄褐斑,颜色逐渐加深,遍及额、颊、鼻、口周等,呈点片状,对称性发生,无鳞屑,无痒感,且每次月经前2天出现小腹疼痛,经后消失,月经量逐渐减少夹有血块。婚后生有一子,已带节育环11年。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诊断:面部黄褐斑,证属肝郁血滞、血瘀夹热。治疗以凉血疏肝,活血化瘀消斑。用凉血祛斑汤加减:红花20g,桃仁15g,丹参15g,赤白芍各15g,紫草10g,生地黄12g,当归15g,柴胡9g,香附10g,黄精10g,白芷10g,木蝴蝶9g,防风10g,白鲜皮15g。1日1剂,水煎服。服上药5剂,月经来潮,经量增多,腹痛不明显,面部黑斑已部分减退。守方续用10剂,半月后改为丸剂,3月后面部黑斑基本消散,后随访半年,诸症悉除。

(方源) 吕丽华,徐翠,李娜.杨鉴冰教授治疗女性面部黄褐斑的用药经验.现代中医药,2006,26(2):3

黄褐斑——化斑汤(陈伯咸方)

(组成) 醋柴胡10g,川芎10g,全当归10g,桃仁泥10g,南红花10g,京赤芍10g,泽兰叶10g,醋香附10g,血丹参15g,生姜3片,葱白10cm,大枣3枚。

(功效主治) 养血疏肝,化瘀祛斑。主治心肝血虚,气郁血瘀孙络而致的色素沉着于颧颊鼻梁形成的黄褐斑。

(方解) 《素问·六节脏象大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主血脉,血脉充盈旺盛,心脏之色征于外则面色润泽,血脉亏虚则面无华。肝藏血主疏泄,气郁则血瘀而颜面瘀斑生焉。此病属心肝两经,并与妇女月经胎产关系密切。化斑汤适用于非妊娠期及产后的患者。胎前瘀斑系胎浊上攻留滞而致,常产后自愈。如不愈者,可服药治疗。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桃红四物汤养血润面,化瘀消斑;丹参、泽兰调经活血;香附行血中之气;配以姜枣调合营卫,大枣并能入脾悦颜色,更加葱白以通阳气,合而用之,具有舒养心肝、通阳活血、养血化瘀、调和营卫之效,气血协调,营卫得和则瘀祛斑消。

(加减) 肾虚腰酸者加菟丝子、女贞子;不寐者加炒酸枣仁。

(验案) 刘某,女,36岁。1991年5月17日初诊。10年前妊娠分娩后,两面颊部逐渐出现黄褐色斑块,每逢经期则色深加重,并伴有情绪改变,且经量少,色黑,有块。未予系统治疗。症状逐渐加重,纳食一般。舌苔薄黄舌质红,边有瘀斑。脉细弦。辨证立法:肝藏血,主情志,肝郁气滞则经水来而不畅。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滞易血瘀,日久则血脉亏虚,虚瘀兼杂表现于面,则瘀斑外露。拟养血舒肝、祛瘀化斑治之。化斑汤:醋柴胡10g,川芎10g,泽兰叶10g,当归尾10g,血丹参15g,桃仁泥10g,京赤芍10g,醋香附10g,南红花10g,生姜3片,葱白10cm,大枣3枚。二诊:1991年5月22日。服药10剂,颜面褐斑无明显变化,但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面色红润。经年疾病,短期难以奏效,继服上方。三诊。1991年6月9日。服药15剂,正值月经来潮,量色均正,情绪稳定,面部斑块颜色明显变浅。药已见效,效不更方。四诊:1991年7月11日。患者又服药30余剂,面部光泽,斑块基本消失,月经按期来潮。

按:颜面黄褐斑系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大部在妊娠后发生,并伴有月经不调及情绪障碍,证属心肝二经。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气血郁滞,不能上荣于面,则颜面瘀斑生焉。此方以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化瘀;柴胡条达肝郁;丹参、泽兰调经活血;香附行血中之气;姜枣调和荣卫;大枣又入脾悦颜色;葱白通阳运阳,阳运则斑块自消。

(按语) 此方系陈师多年临床自拟的经验方,经数十例验证,皆有显效。通过临床实践用化斑汤治疗颜色瘀斑,疗效显著。如不加葱、姜、大枣者,见效缓慢。如加生地黄、熟地黄,效果便不理想,因生地黄凉血,熟地黄腻滞,均不符合以上治疗原则。如无月经胎产等因由,而单纯颜色瘀斑者,亦属气滞血瘀,多与情志抑郁有关,用此方亦效。临床可随兼证之不同,适当增损药物,但不能违背以上治疗法则。

(方源) 《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黄水疮——黄水疮经验方(施文德方)

(组成) 雄黄、硫黄、铜绿、松香、枯矾、东丹各3g。

(用法) 共研细末。用菜油调敷;如局部发热者,可用马兰头连根打烂,绞汁调敷。

(功效主治) 燥湿止痒,化毒蠲腐。主治黄水疮。本病常发于头颈部,起疱,流出脂水毒液,污染衣领,且局部发痒,患者颇以为苦。用此药调敷数次,即能收干止痒,结痂脱落而愈。

(按语) 本方来自民间,由施氏之父用仁公采集而来,传今已四世。临床用之,屡试屡验。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荨麻疹——荨麻疹汤(孙一民方)

(组成) 生地黄15g,牡丹皮9g,白茅根30g,赤芍9g,金银花、连翅各15g,当归尾3g,山栀子、苍耳子各9g,薏苡仁、谷芽、麦芽各15g,白鲜皮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凉血,清热,活血,祛风。用于荨麻疹属血燥感风者。疹块突发,疹红,热痒。

(方解) 方中用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赤芍凉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尾活血止痒,苍耳子祛风止痒,白鲜皮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谷芽、麦芽助消化,山栀子、薏苡仁引热下行。上药配合,可收到凉血、清热、活血、祛风之功效。

(按语) 荨麻疹一般内在因素为血燥,外在因素为感风,表现症状是痞块,瘙痒难忍。有时可影响工作、学习与睡眠,十分痛苦,故不可轻视之。临床治疗,应以凉血清热为主。如血不燥热,疹块即可能不发生。处方宜用少量活血药,既可去瘀,又能止痒。祛风药大都辛燥,过用则伤阴,能加重血燥,故不宜多用,不宜久服,宜在开始治疗时服之。消化不良往往是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方中应当适加些和胃消食药。祛邪必须给邪找出路,用引热下行之药,就是使热从小便而解。逐邪务必干净彻底,这样能提高疗效,病情不易反复。

荨麻疹用药规律:①丘疹突出皮肤表面: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赤芍、小蓟清热凉血。②瘙痒难忍:防风、荆芥穗、蝉蜕、桑叶、苍耳子祛风止痒,桃仁、红花、当归尾活血止痒。③伴有消化不良:山楂、建曲、谷芽、麦芽、鸡内金和胃消食。④大便干结:瓜蒌、玄明粉、大黄、泻叶清泻通便。⑤小便短赤:山栀子、竹叶、白茅根清热利尿。⑥虫积腹宿:槟榔、榧子驱虫。⑦气虚血虚易过敏(过敏体质):黄芪、白术、当归身、白芍、何首乌补气养血,增强体力,以抗过敏。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荨麻疹——祛风凉血汤(陈树森方)

(组成) 蝉蜕10g,防风9g,僵蚕10g,炒黄芩1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

(用法) 每天1剂,煎2遍和匀,每日2~3次分服。

(功效主治) 急性瘾疹,皮疹色红而痒,躁热时起,发无定处,口干、便秘、风热炽盛者。

(方解) 蝉蜕、防风、僵蚕祛风止痒,黄芩清肺热;丹参、生地黄凉血。

(加减)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5~9g。

(验案) 方某,女,25岁,干部。就诊日期:1987年7月15日。皮疹时起时没,已经2周。疹起时高出皮肤,大小不一,色红而痒,时感躁热,口渴便结。舌红苔薄黄、脉数。予本方治疗,3剂后疹减大半,大便亦畅,5剂后皮疹及躁热均解。

(按语) 忌辛辣刺激及海味动风之食物,禁烟酒。

(方源) 《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

荨麻疹——黄芪桂枝汤(陈树森方)

(组成) 生黄芪30g,桂枝10g,蝉蜕15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个(擘去核)。

(用法) 每天1剂,煎2遍和匀,每日3次分服。

(功效主治) 慢性瘾疹经年不愈,时起时没,疹色淡红或苍白,大小不一,畏寒怕风,受凉或泛冷水时加重,得暖则轻,舌苔薄白,脉浮缓,属卫阳不固,风寒外袭者。

(方解) 生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解肌散寒;蝉蜕祛风止痒;白芍敛阴和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协和诸药;风寒解,营卫和,肌表固,如是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瘾疹发作自当减少矣。

(加减) 夜间瘙痒影响睡眠者加酸枣仁、石菖蒲各15g,宁心安神。

(验案) 赵某,男,35岁,干部。就诊日期:1980年1月25日。患者瘾疹3年,时起时没,寒冷时为甚,疹色淡红或苍白,大小不一,瘙痒无时,舌苔薄白,脉缓。屡用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治疗,疗效不好。予本方治疗,服1周后发作减少,连服2周停止发作。

(按语) 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方源) 《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

银屑病——四物汤加减(卢传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