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63

第63章 外科病证 (2)

第19章 外科病证 (2)

(按语) 徐老师认为:临床使用消痈膏,要辨证精详,严格地选择适应证,方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若在阳证疮疡之初期外敷消痈膏,借局部经络通路,发挥药物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使患部火热之毒壅聚迅速消散,气血凝滞疏通而恢复正常。在成脓期,尤其是跳痛(或持续性搏动痛阶段)敷之,可促使炎性病灶局限而痛止,脓液吸收而愈。如用于半阴半阳证疮疡往往吸收效果较差。该配方精奇,效佳功专而力宏,药源丰富,价钱低廉,制作简便。通过观察认为其消肿止痛作用较如意金黄膏(散)为佳,所以用于治疗一切阳证疮疡初期(中期亦可使用)的患者,疗效十分满意。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关于马铃薯粉的应用:通过临床观察,徐老师认为其作用机制是:马铃薯有效成分渗入组织内,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性物质吸收,使局部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加,免疫力提高。其外敷既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功,又是一种理想的新型赋形剂。它可宣导诸药直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该膏之所以有十分满意的疗效,可能马铃薯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我们以消痈膏外敷治疗痈肿初期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或肿硬热痛)90例,中期(局部肿硬,中心部已成脓)10例,其中痊愈9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

徐老师认为本膏还存在柔软度差,持续时间短、12小时左右,每天需换药2次等不足,还有待于逐步改进提高。

(方源) 白崇智.徐廷素老师运用消痈膏的经验.陕西中医,1986,7(9):399

颈椎病——颈椎病基本方(朱宗元方)

(组成) 葛根、桂枝、赤白芍、鹿角片、桃红各10g,川芎、地龙、白芷、白蒺藜各10g,细辛、通草、吴茱萸、荜茇各5g,络石藤、青风藤各15g,乳香、没药各12g,水蛭胶囊4粒,虫胶囊4粒。

(功效主治) 用于颈椎病。

(方解) 朱师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深研中药传统配伍精髓,密切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将《伤寒论》的葛根汤方中的君药葛根和桂枝作为药对配入方中治疗颈椎病。桂枝辛温祛风,又擅温经通脉;葛根辛凉解肌而尤擅舒解项背强痛。二药合用,对颈项活动不利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不仅因颈椎局部解剖和生物力学的改变,同时还伴有局部炎性介质的释放。朱师认为,颈椎病邪正交错、虚实夹杂,临床治疗需详审病机,兼顾邪正虚实,方能取效。尤其在药对的配伍使用时,颇多巧思;如:赤芍白芍,一散一收;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经,可柔肝止痛和养血敛阴,以补为功;赤芍功能凉血散瘀清热,以泻为用,活血化瘀,同时兼有养血和血的作用。二药合用,寓意一散一补,既散瘀止痛,又补血养筋。桃红与乳没,活血化瘀,兼能止痛。方中如水蛭、虫二者皆味咸,功善破血逐瘀,可改善颈椎病筋骨受损、脉络瘀阻的病理变化。与桃红、乳香、没药加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能。

(加减) 椎动脉型加天麻、钩藤,脊髓型加熟地黄、补骨脂,神经根型加威灵仙、木瓜。

(验案) 某男,56岁,颈项强痛,右肩臂酸重、疼痛、麻木,伴头晕,肢冷恶寒,经常失眠6年,血压、血脂、心电图检查均属正常,颈椎摄片报告生理曲度僵直,颈椎5~7后下缘骨质增生,颈5、6椎间隙狭窄,查右侧颈部肌肉紧张,颈椎5~7椎体棘突偏右侧压痛明显,在某医院诊为混合型(神经根型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属痹证型,审舌暗苔白腻,脉沉弱。证属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治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蠲痹通络,方用“颈椎病方”治之,药用葛根、桂枝、鹿角片、熟地黄、当归各10g,生黄芪、威灵仙各30g,补骨脂、木瓜各12g,桃红各10g,川芎、地龙、白芷、白蒺藜各10g,细辛5g,通草、吴茱萸、荜茇各5g,络石藤、青风藤各15g,乳香、没药各12g,水蛭胶囊4粒,虫胶囊4粒,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服药10剂,诸症明显减轻,继服30剂,诸症消失,颈项活动自如,以上方为丸,巩固疗效。追访3年未见症状复发。

(方源) 贺涛,李永红,段丽.朱宗元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撷菁.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6

骨折——接骨丸(马耀轩方)

(组成) 当归18g,煅自然铜18g,白芍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炒申姜30g,炒土鳖虫30g,红花18g,炒虎骨30g,三七粉15g,炙麻黄10g,大黄10g,炒神曲18g,炒补骨脂18g。

(用法) 蜜丸。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g。儿童每日半丸,成人每日1丸,3岁以下酌减。

(功效主治) 破瘀生新,活血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用于骨折,陈旧性骨折。

(验案) 田某,男,25岁。据1986年10月1日函述:患者于1986年4月被摩托车撞伤,经X线检查诊断为;两腿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某医院治疗半年,仍无骨痂生长、下肢不能活动,请求邮寄接骨丹。服药1个月后,X线复查;骨折处有新的骨痂形成。40天后已能下地行走,动作有力。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骨折——马氏接骨胶囊(马耀轩方)

(组成) 生川乌30g(用黄酒浸泡10~15天,以浸透为度,用锅蒸后切成碎片,晒干备用),当归30g,乳香30g,没药30g,自然铜30g(醋煅成粉),血竭15g,土鳖虫(炒)30g,炒申姜30g,台麝香1g,半两钱6g(醋煅成粉)。

(用法) 胶囊,每个0.5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内。儿童每日1g,成人每日3g,饭后温开水送下。

(功效主治) 破瘀生新,活血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用于骨折、陈旧性骨折。

(验案) 王某,男,31岁。患者因工伤致腰椎粉碎性骨折,住院治疗,经专家会诊,认为有终生瘫痪可能,经石膏固定2个月复查,X线报告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经改服马氏接骨胶囊去台麝香、申姜、半两钱,1个月后X线复查,骨折处有骨痂形成,40天后已能下地活动,50天后痊愈出院。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已恢复原工作。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骨折——醋制接骨膏(马耀轩方)

(组成) 生丝10g,血余10g,葱须6g,淀粉120g,西瓜子10g。

(用法) 醋制膏药。血余、葱须用生丝包好,用柴火烧成丝灰;淀粉用铁锅炒焦黄,后下西瓜子再炒黄为度,与烧好丝灰放在一起,共研细粉。取120g药面,放入小盆内,加老陈醋3~4勺,用木棍搅拌均匀成膏备用。

(功效主治) 消肿止痛,散瘀活血,续筋接骨。用于骨折。

(按语) 一般小儿胫骨斜形骨折,不用夹板固定,内服接骨胶囊,外贴醋制接骨膏药,3周后可生成骨痂,走动自如。成人肋骨骨折,不论错位否均不需固定。一经贴上醋制接骨膏,便可使症状缓解,胸部疼痛逐渐减轻,并在3~4周自行愈合。对粉碎性骨折,需复位、固定,内服接骨胶囊,1~2周拆下固定木板,改贴醋制接骨膏药,可促进骨痂形成。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骨质增生等——增生丸(马耀轩方)

(组成) 马钱子(煮后去皮炒)15g,炙麻黄15g,当归10g,羌活10g,独活10g,威灵仙30g,透骨草15g,白芷10g,炒牛膝12g,川续断12g,枸杞子15g,豨莶草15g,络石藤15g,伸筋草10g,海桐皮10g,红花10g,甘草10g。

(用法) 蜜丸。共为细末,蜜丸,每丸10g。

(功效主治) 散瘀止痛,控制骨质增生。用于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骨质增生等——马氏舒筋活络丹(马耀轩方)

(组成) 马钱子15g(煮后去皮,切成碎片晒干炒),麻黄12g,杜仲炭10g,炒牛膝10g,醋煅自然铜10g,嫩桂枝10g,地龙10g,千年健10g,红花10g,防风10g,木瓜10g,炒白术10g,炒虎骨10g,炒丝瓜10g,当归10g,甘草10g。

(用法) 蜜丸。共为细末,蜜丸,每丸10g。每次1丸,每日1~2次,饭后服。

(功效主治) 舒筋散寒。用于腰椎间盘脱出,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及类风湿关节炎。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骨质增生等——参术丸(马耀轩方)

(组成) 制附子10g,盐炒补骨脂10g,防风10g,羌活10g,炒牛膝10g,太子参1 0g,白术10g,川芎10g,炒白芍10g,熟地黄1 0g,红花10g,甘草10g。

(用法) 蜜丸。共为细末,蜜丸,每丸10g重。每次1丸,每日1~2次,饭前服。

(功效主治) 散寒去湿。用于骨质增生,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验案) 肖某,女,62岁。右上肢麻木,活动受限,右腿呈触电样灼痛,行动困难,已有数年,经X线检查,确诊为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处以内服参术丸,外用1号洗药熏洗。经治1周后疼痛消失。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截瘫——截瘫丸(马耀轩方)

(组成) 当归10g,炒山甲12g,淫羊藿15g,炒乳香15g,炒没药15g,炒牛膝15g,血竭15g(后下),威灵仙12g,川芎10g,杜仲炭12g,炒狗脊12g,太子参15g,黄精30g,茯苓15g,炒士鳖虫15g,红花10g,麻黄10g,海狗肾(打碎)30g,延胡索10g,远志10g,甘草10g,台麝1.5g(后下)。

(用法) 蜜丸。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g。

(功效主治) 益气养血。用于颈、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下肢瘫痪。对脊髓神经损伤者,服药后见效慢、病程长、且可恢复。对脊髓神经完全破坏者不能恢复。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腰腿痛——活血膏(马耀轩方)

(组成) 生南星15g,生半夏15g,生草乌15g,生山甲15g,生马钱子15g,生川大黄15g,土鳖虫15g,蓖麻子15g,羌活15g,独活15g,白蔹15g,当归15g,麻黄15g,红花15g,桃仁1 5g,乳香面1 5g(后下),没药面15g(后下),樟丹450g,香油600g,榆树枝30g,桑枝30g,枣枝30g,槐枝30g,柳枝30g。

(用法) 油膏药。把香油放入小铁锅内,待油沸后,先放五枝、再放群药、炸焦黄为度过滤。后再等油热后下樟丹,搅匀,再下乳香、没药。冷凝备用,每贴24g。

(功效主治) 散寒止痛,祛风除湿。用于腰腿痛,闪腰岔气。

(方源) 《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