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22

第22章 内科病证(22)

第5章 内科病证(5) (5)

(按语) 为保证上述治方收取预期效果,一般都需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开始时均应采用汤剂,饭后服用,俟症状明显改善之后,也可考虑改制成膏剂或颗粒剂,饭前服用,以利于吸收,但切不可改制成丸剂或散剂,以免服后刺激胃黏膜,并应怡神制怒,谨防口腔、咽部反复感染,戒烟酒,尤其应做到饮食易消化,定时定量,常进诸如山楂、西红柿、米醋之类酸性食品,忌进碱性与刺激性食品,以上事项均不可小视之,否则药证相扣也枉然!

(方源) 傅文如.张笑平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中国临床医生,2004,32(3):5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丹蒲金铃子散(茹十眉方)

(组成) 丹参12g,蒲公英15~30g,川楝子9g,广郁金10g,路路通10g,生白芍12g,生山楂12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方解) 茹氏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于肝气失于疏泄所致,上冲则脘胀、嗳气,横逆则胃痛、纳呆。日久气郁化火,移热胆府,胃津受损,阴血干枯;或肝气郁滞不行,脉络瘀阻。其病在经,久病则入络。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治则亦应以此三点立论。本方取丹参祛瘀生新、调经顺脉之意,合疏肝经郁滞、健胃镇痛之郁金,促进胆汁分泌,增其消瘀止痛之功;蒲公英消炎疏肝,补脾和胃,祛邪扶正相得益彰;借路路通通利之性祛经络之留滞,行气宽中;以生白芍养血柔肝,伍甘草和里缓急;山楂配甘草,化瘀血而不伤正气,且山楂酸甘微温,助胃酸、行结气、醒脾气,又制丹参、蒲公英之寒凉;川楝子行气止痛。

(加减) 若痛甚者加延胡索12g;胃纳欠馨加炒谷芽、炒麦芽各9g,或鸡内金9g,砂仁(后下)2g;胃胀满不消加陈皮6g,佛手干9g;大便干结加脾约麻仁丸(吞)6g。

(验案) 徐某,女,胃脘作胀时痛已久,嗳气呕恶,纳食不理。外院胃镜检查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舌光剥中黄,脉细弦。此乃气郁化火,胃津受损,津枯血瘀。以清热生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法。服本方加减14帖后自觉症状即减。服5个月后复查胃镜,胃窦炎明显好转。后续上方更进,基本治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榆贝汤(章文庚方)

(组成) 生地榆、海螵蛸各15g,象贝母(或川贝母)、白芍、甘松各10g,大黄3g,甘草5g。

(功效主治) 护膜制酸止痛。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解)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因与饥饱无常、情志不畅、疲倦劳伤、感受风寒及中土虚弱诸因素有关,涉及脾、胃、肝、三脏,临床拟从脾胃虚寒、肝胃不和、湿热郁阻等型论治。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之现代病理特点,恩师集几十年治胃脘痛的经验,自拟护膜制酸止痛之“榆贝汤”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不同证型或温补脾胃、或疏肝和胃、或清化湿热。方中生地榆护膜收敛,解毒生肌;贝母散结化痰;白芍养血和营,柔肝安脾,缓急止痛;甘松行气止痛而不伤阴;少量大黄收敛护膜,化瘀止血;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

(加减) 如脾胃虚寒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者,去大黄,加黄芪、桂枝之属;如肝脾不和见脘胁胀痛,嗳气则舒者,加柴胡、香附之流;若湿热郁阻见胃脘胀痛,苔腻而黄,脉濡数者,加川黄连,蒲公英之品,如此随症加减化裁,灵活运用,每获佳效。

(验案) 陈某,男39岁,工人。1991年9月16日初诊。胃脘隐痛迁延载余,饥则痛甚,痛处喜温喜按,畏寒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而虚,上消化道钡透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运,治拟温运脾阳和胃理气,护膜制酸,缓急止痛。处方:炙黄芪、生地榆、海螵蛸各15g,白芍12g,桂枝、川贝母、甘松各10g,甘草6g。上方共服34剂,上消化道钡透复查球部溃疡消失,再予健脾法调理善后。

(方源) 全亚萍.章文庚老中医内科杂病治疗经验拾贝 .陕西中医,2008,29(3):324

功能性消化不良——调中和胃汤(张介眉方)

(组成) 姜半夏10g,黄芩8g,黄连6g,炮姜3g,太子参15g,大枣10g,杏仁10g,厚朴10g,甘草6g。

(功效主治) 辛开苦降,调和胃肠。用治功能性胃肠病,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方解) 本方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使得寒热得解,升降复常,诸症可除。张师的调中和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味而成。以姜半夏辛散温通为君,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姜制不仅能消除半夏的副作用,缓和药性,而且辛散温通,降逆止呕之功亦佳。现代研究表明:生半夏能明显抑制胃液中PGE2的含量,PGE2含量的下降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姜半夏不仅能消除生半夏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同时又能拮抗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作用而起到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炮姜之辛热为臣,温中散寒,热而不燥,作用和缓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药理研究表明:炮姜对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干姜无此作用;黄芩、黄连苦寒而泻热通痞。以上4药同用,共奏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功。张师在剂量作了调整,使其祛寒而不助热,清热而不伤胃。佐以太子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益胃以复升降之功;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杏仁辛散而苦降,既可宣肺气,通三焦之气,助脾升发、降胃气之逆;加入厚朴辛散苦降,行气宽中,为消结除满之要药。药理研究表明:厚朴所含的厚朴酚与厚朴碱能明显抑制胃液分泌,并有拮抗溃疡的作用。

(加减) 张师临证常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苔变化适当加减,若舌苔黄白相间而黄偏甚者,增加黄连、黄芩用量,以增强清泻胃火之力;若舌苔白黄相兼而偏白腻者,增加炮姜用量酌加藿香梗、佩兰;脾虚偏重、腹胀便溏、舌苔淡白者,加太子参、白术;口中烦渴,舌红少苔者,加天花粉、芦根、沙参以养胃生津;如泄泻明显者,加车前子、茯苓之类酌以分利;食滞嗳腐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之类以消食导滞;嗳气呕酸者加赭石、煅瓦楞之类以和胃降逆制酸;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酌以疏肝理气。总之,顺应脾胃生理特性,权衡寒热虚实的程度,其妙在观察舌苔黄白相间之变化,作为调整芩、连及炮姜用量之依据,以药物寒热增减来平调脏腑之阴阳。

(验案) 万某,男,63岁,2004年3月24日初诊。主诉:左上腹胀满不适、呃逆2年,加重1周。患者自诉2年前出现左上腹胀满、呃逆,曾服“吗叮啉”等药,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时胃脘胀满,呃逆,伴口干、口苦且秽。大便软,日2次。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苔中黄腻,脉弦滑。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张师诊断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所致的“胃痞”病。治以辛开苦降,降满消痞,调和胃肠。方用调中和胃汤加减:姜半夏10g,黄连8g,黄芩10g,炮姜5g,太子参15g,大枣10g,厚朴15g,甘草6g,枳壳10g,旋覆花(布包)15g,紫苏梗10g,薄荷3g,茯苓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方中姜半夏辛散温通为君,炮姜温中散寒为臣,佐以黄芩、黄连苦寒泻热通痞,4药合用,刚柔相济,平调寒热,辛开苦降;太子参、大枣补脾益胃以复升降之功,厚朴辛散苦降、行气宽中、消结除满,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舌苔中黄厚腻、脉滑为热偏甚,加重黄芩、黄连用量;胀满甚,故加紫苏梗、枳壳理气宽中下气;呃逆明显,加用旋覆花以增降气之力;泄泻明显,故去杏仁加用茯苓健脾渗湿。

1周后复诊,服上方后诸症悉减,但舌苔腐腻,脉弦滑。处方:姜半夏10g,黄连8g,黄芩10g,炮姜4g,太子参15g,甘草8g,藿香、佩兰各10g,枳壳12g,厚朴15g,赭石30g,旋覆花(布包)15g,焦三仙各10g。再进6剂。三诊,诸症悉除。效不更方,给予调中和胃汤制成的颗粒剂——调中颗粒(又名胃必欢)巩固疗效,6g/次,日2次,口服。治疗2个月告愈。随访2年,症状未见反复。

(按语) 张师的调中和胃汤,妙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宣肺润肠之杏仁和消痞除满之厚朴,使全方更具灵性,既可辛开苦降以和脾胃,又能行气宽中以除痞满。

(方源) 时昭红.张介眉运用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19

痢疾——大黄椿皮汤(储乃昌方)

(组成) 生大黄、椿白皮、白头翁、炒白术、黄柏各9g,黄连3g,槟榔、山药各12g,广木香24g,荷叶1方,山楂炭15g。

(用法) 水煎,黄连研末冲服。另备鸡汤频饮。

(功效主治) 清热化湿,泻火导滞,止痢。主治湿热下痢。症见便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若便溏臭秽,滞下不爽,虽无便下脓血赤冻亦可用之。

(方解) 本方由泻心汤、白头翁汤两方衍化而成。方以大黄为主药泻火解毒,荡涤肠胃积热;椿白皮、白头翁汤清肠凉血;黄连、黄柏燥湿泄热;槟榔、木香调气导滞,使湿热清而下利脓血自止,气机畅而腹痛后重亦除。热重加金银花、秦皮;呕吐予玉枢丹吞服;食滞加莱菔子、麦芽。正虚液乏,故用陈年母鸡一只煮汤加盐少许,适时取汁饮之,以扶正祛邪,临床疗效甚好。

(验案) 李某,8月10日,肠澼将旬,腹痛滞下赤白,呕恶脘闷,纳后不舒,四肢乏力,脉濡,舌黄腻。湿热交阻,非清通无以却病除邪。方用玉枢丹12g吞服,生大黄、白头翁、椿白皮、炒白术各9g,黄柏、枳壳各6g,花槟榔12g,川厚朴3g,广木香24g,生薏苡仁18g,川黄连3g研末吞服。并嘱饮母鸡汤汁适量。服后痛止泻爽,中药加山药、扁豆之类调治,大黄亦不必后下,继进3剂而愈。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痢疾——黄连阿胶止痢汤(范春如方)

(组成) 黄连3g,阿胶9g(化冲),黄芩9g,生地黄15g,白芍9g,白头翁15g,金银花炭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理湿热,敛阴止血。主治痢疾腹痛、下脓血、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等症。

(方解)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能清湿热;生地黄、白芍、阿胶能敛阴止血;白头翁、金银花炭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又黄芩与白芍相配,能清肠热而止腹痛,黄连与阿胶同用,能滋阴降火而疗失眠。

(验案) 顾姓妇,年50余。下痢月余,始以赤白相杂,继则纯下脓血,日10余次,低热持续不退,心烦不寐,舌质红、苔略黄,脉细数,重按尚有力。证属下痢伤阴而阳热之邪尚炽。投本方2剂后,即泻痢顿减,夜能安寐,低热亦退,上方再酌加养胃和中之品,调理半月而痊。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