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13

第13章 内科病证(13)

第4章 内科病证(4) (1)

高血压——降压方(陈真一方)

(组成) 扁豆花15g,杜仲10g,枯黄芩10g,怀牛膝10g,白芍10g,生地黄15g,玄参15g,苦参6g,云茯苓15g,菊花10g,金银花10g。

(功效主治) 平气逆,清血热、利二便。用于高血压。

(方解) 一般认为,高血压所致眩晕应从风、痰、瘀辨证,而陈老认为主要病机应是气血逆乱。《内经》明确指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调经论》)此为气血逆乱之重证,相当于高血压危象甚至脑出血阶段。一般病证主要是头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一派阴虚,故本证虚火居多,若从风痰瘀治,而用祛风化痰除瘀、重镇安神之品,是重伤其气血,徒耗其真阴。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血逆乱,当以调气降气为主,故经言“气反则生,不反则死。”又便秘是高血压之大忌,地道不通则迫使气血上逆而加重病情,故治此证应时时注意二便通畅。根据以上认识,陈老提出平气逆、清血热、利二便是高血压病的治疗大法。此方气味轻清上浮,既能养阴清热,又能导气血下行而平气血之逆乱。既能清利血热而消瘀,又可使欲动之内风消散于无形之中,俗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正是指此而言。又此方柔润多汁而不滋腻,既可通畅二便,又无恋邪碍脾之弊。凡高血压病,无论有无眩晕,陈老多用此方治疗。

(加减) 若便秘较重而邪气实者,加大黄10g;正气虚者,加当归10g,淡肉苁蓉10g。若内风欲动者,则加地龙10g,龙骨15g,牡蛎15g,每多良效。

(按语) 刘氏临证喜用此方,经观察,对三期高血压均有效,尤其是第三期高血压,此方与常规降压药合用,常可明显减轻症状,血压稳定下降,且可减少常规降压药的用量,诚为治疗高血压病的良方。

(方源) 刘书奎.陈真一老中医临证经验拾零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1(2):21

高血压——通脉降压汤(王多让方)

(组成) 丹参30g,川芎15g,益母草30g,牛膝15g,桑寄生30g,泽泻15g,夏枯草30g,菊花15g,蝉蜕12g,草决明15g,珍珠母30g(先煎),木香10g。

(功效主治) 活血通脉,降压除眩。用于高血压。

(方解) 本方川芍、丹参、益母草有较强的通行血脉之力,可调整全身血脉的运行,祛除痕阻;配夏枯草、草决明、菊花、蝉蜕等清热平肝,主头脑眩晕胀痛;牛膝、桑寄生活血通脉;同时牛膝、泽泻可引血下行而降压;“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故在活血通脉药中佐以行气之木香;配珍珠母镇静安神。

(加减) 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全蝎6g,地龙12g;耳鸣者加磁石30g(先煎);若痰浊偏重者加半夏10g,白术12g;夜寐不安者可加首乌藤30g,酸枣仁30g;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加玄参30g,生地黄12g,知母12g,黄柏12g;肢体麻木明显者加乌蛇30g,威灵仙12g。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伴有气短乏力、脱肛者,可加黄芪30g,升麻10g,柴胡10g。

(验案) 张某,男,28岁。所遇不遂,半年后经常头晕、头胀痛,烦躁失眠,去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近日头晕脑胀痛,心烦不能眠,口干。查:面色红,巩膜轻微充血,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测血压180/100mmHg,证属心肝火旺,郁火上炎,用通脉降压汤加黄芩12g,钩藤15g,竹叶12g,灯心3g,朱砂3g(包冲服),首乌藤15g,服2剂自觉见好,4剂后血压开始下降,服10余剂血压接近正常,症状基本消失,20余剂,血压稳定,症状消失近3个月,未见反复。

按:肝乃风木之脏,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失去条达之性,气机不畅,肝郁化火,火性炎上,挟气血上壅于脑,故致头晕头痛、脑胀、心烦易怒、寐差、口干等。故治予通脉降压汤理气活血通脉,佐以潜阳清心安神。加入钩藤意在平肝潜阳,使上逆之气血下行;黄芩、竹叶、灯心意在清心降火;朱砂、首乌藤安神以除烦躁。

(方源) 邓红.王多让从气血论治高血压病临床经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2):63

高血压——变通天麻钩藤饮(张学文方)

(组成) 天麻10g,钩藤10g,磁石30g(先煎),菊花10g,川牛膝15g,地龙10g,川芎10g,生龙骨30g(先煎),草决明20g,杜仲12g,桑寄生15g,栀子10g,炒麦芽10g。

(功效主治) 平肝息风,益肾活血。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头麻,耳鸣,腰酸,肢乏,烦躁易怒,手足肿胀,血压高,或睡眠不佳,脉弦数者。

(方解) 此方为针对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设。此类病人临床十分常见。镇肝熄风汤虽为常用,但其力甚猛,胃弱者不宜。天麻钩藤饮清肝安神虽优,平肝益肾活血之力不足。故变通此两方之义,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而拟成此方。方中用天麻、磁石、生龙骨平肝阳之上亢,钩藤、菊花、栀子、草决明清泄肝热,重用草决明还可通便泄热,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地龙通经络而降血压,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炒麦芽健脾护胃,防止重镇药损伤胃气。全方具有清肝平肝、益肾活血、通络降压之功效。

(按语)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临床许多病证时常见发病机制,高血压病中尤其多见。我们临床观察到,此类病人多在中年以后,肝肾日衰时发病,其病主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但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病过程,且多有肝气郁结,肾虚血瘀、便难络阻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针对瘀血阻络、便干腑气不通、血脂高、动脉硬化等因素,故方中选用草决明、地龙、牛膝等品。据实验研究三药均有较平和的降血压作用,草决明还可降血脂,磁石、杜仲、桑寄生补肝肾之阴而性不滋腻,故可久服以收功。该方经数百人试用,证明疗效确著。当然由于体质因素差异,在具体应用时,应该结合病情轻重,体质强弱作相应的加减,以求方证更加贴切,取得更理想的疗效。

(方源) 《疑难病证治》

高脂血症——三降汤(王文敏方)

(组成) 玳瑁10g,生槐花30g,生栀子12g,茵陈30g,葛根15g,珍珠母30g,白芍20g,夏枯草15g,佩兰叶15g,皂角刺15g,银杏叶20g,丹参30g,山楂15g,甘草3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虚寒性体质忌服。服药期间忌食寒凉性刺激食物。

(功效主治) 清热泻浊,祛湿化痰,潜阳平肝,化瘀通络。主治: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辨证属本虚标实,湿热内生,痰浊蒙窍,肝阳上冲,瘀血阻络。

(方解) 君药玳瑁平肝宁心、清热解毒(经多年临床观察,本药有类似犀角的作用);槐花、栀子清热凉血,镇静降压;茵陈善除血中之瘀热;皂角刺搜剔经络之痰;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珍珠母、夏枯草镇潜平肝,明目祛风;银杏叶养心安神,祛湿化痰;葛根、白芍、佩兰、山楂、甘草生津止渴,缓急止痛,化浊清热。据现代药理研究:槐花、茵陈、栀子、银杏叶、山楂有明显降低血糖,软化血管,清除胆固醇,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丹参、夏枯草扩张周围血管,缓解动脉痉挛,从而降低血管压力,改善微循环、镇静;葛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并有良好的降糖效果;玳瑁、珍珠母均有良好的软化血管,防治动脉硬化,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清热化浊、活血祛瘀之功效,达到降脂、降糖、疏通血管、稳定血压的目的。

(验案) 刘某,男,56岁,1996年6月20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近日感头晕,头重如蒙,胸闷不畅,纳呆,轻度恶心,咳痰不爽,大便黏浊,舌淡胖、苔厚腻,脉滑。查血脂:三酰甘油2.36mmol/L,胆固醇7.82mmol/L。西医诊断为高血脂症。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痰湿中阻。予三降汤加味:玳瑁10g,生槐花30g,生栀子12g,夏枯草15g,茵陈30g,葛根15g,珍珠母30g,佩兰叶15g,皂角刺15g,丹参30g,银杏叶20g,山楂15g,甘草3g,赤芍15g,胆南星6g,竹茹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7月26日二诊:头晕、头重胀、胸闷、恶心等症明显减轻,自感头目清晰,胸膈畅快,痰量减少,大便通利,守原方继服10剂。药后诸症消失,化验三酰甘油1.85mmol/L,胆固醇5.22mmol/ L。

(方源) 张元振,王晓.王文敏三降汤临证应用拾零.山西中医,2001,17(3):8

高脂血症——调脂通脉饮(邵念方方)

(组成) 制首乌、金樱子、决明子、生薏苡仁各30g,茵陈、泽泻各24g,生山楂18g,柴胡、炒枳实、郁金各12g,大黄(酒制)6g。

(用法) 每日1剂,加水500m1煎至(文火)250m1,分2次服。每2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功效主治) 滋养肝肾,行滞泻浊。用于高脂血症。

(方解) 高脂血症病位在脑在血脉,与肝肾心关系密切。因肝肾阴虚,七情内伤,嗜烟酒肥甘等导致气机失畅,脂液代谢失调。脂液在体内久羁浸淫,侵入血脉之内,沉久为积,积则血循不畅,血脉阻滞,瘀血痰浊内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脑脉受累则现眩晕之疾;痰浊瘀血阻于心胸,气机失调则胸阳痹阻,经脉失养绌急而出现胸痹心痛之患;肥胖之躯,代谢不畅,痰浊阻于经脉,经脉失养则肢体麻木等。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则见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增高。本方是采用了补泻并施、标本兼顾的组方原则而拟定的。方中用何首乌、金樱子,补肝肾固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