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18

第18章 气虚血脱,益气固脱

(三)气虚血脱,益气固脱

严重之气虚不固,亦可形成堤决崩溃之势;血脱则气无所附,可使气随血脱,而危殆立至,此时投温脾汤加温阳益气之品,每可挽欲倒之狂澜。

案4

黄男,24岁。素无他恙。一日,晨起小溲,忽然头昏目眩,汗出心悸,四肢逆冷,急欲大便,下如漆黑溏粪,起立时,头旋眼黑,晕仆于厕,不省人事。家人奔告救治。诊视:面色苍白,脉虚弦,舌质淡。凡近血则赤,远血则黑,胃中出血,下溢大肠,是为远血,此由胃络之伤。“阴络伤则血内溢”,溢之甚,血脱而气无所附,故眩晕汗厥同见。法当甘酸温养,引血归经。炙黄芪13克。党参、於潜术(土炒)、当归身、朱茯神、酸枣仁、枸杞子各10克,山茱萸、荆芥炭各7克,炙甘草5克,熟附子、炙远志、陈皮各3克。

复诊:手足回温,稍得安睡,惟头昏重不举,眼闭倦开,颇有“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的征兆。当续固阴滋血,治以甘酸。熟地黄(砂仁拌)13克,朱茯神、煅牡蛎、枸杞子、山药、潼蒺藜、煅龙骨、煅磁石、酸枣仁、当归身各10克,山茱萸、白芍(醋炒)、菊花各7克。

三诊:眩晕平,胃纳增,大便转黄,惟感精力疲乏。法固摄营血兼益元气。按复诊方改熟地黄10克,去怀山药、磁石、白芍,加肉苁蓉10克,北五味子3克,野山参(另蒸)5克。

原按:“阳络伤则血外(上)溢",治法当以清上为要;"阴络伤则血内(下)溢",治法当以治下为要。清上以止,治下以摄,这是对于血证一般治疗的法则。本例按照治下法则治疗,在填补真阴、固摄精气的前提下,补益元气,使得阴平阳秘,血止神藏,不治胃而胃治。"血以下行为顺",是指暴下而言。暴下当导,久下当摄,不是一成不变的。

评述:患者因络伤大量下血致卒然昏倒,李老遵"阳络伤则血外(上)溢",治法当以清上为要;"阴络伤则血内(下)溢",治法当以治下为要。一般而言,清上当止应摄,故急用归脾汤加入熟附子健脾温中以立止便血。方中附子只用3克,乃取《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意,取其行阳、救阳,且制阴药之滋腻。三诊时更加野山参(另蒸)大补元气以急固阴血之外脱,再加入山茱萸、枸杞子酸甘之品以填补真阴,固摄精气,使得阴平阳秘,血止神藏。中医在大出血急救时,遵前贤"有形之血难以骤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采取大补元气之法,一则可急固元气以防厥脱;二则有摄血、生血之功能,使既出之阴血得以不断续生。黄男阳气渐复后,则去参、附,以六味丸加减调理,不治胃而胃得治。李老辨证用药之精细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