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17

第17章 轻车熟路步五途

第5章 轻车熟路步五途

李聪甫理血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李聪甫(1905-1990),湖北省黄梅县人,13岁去九江中药店当学徒,并自学中医,16岁满师。后回黄梅随名医石福生学医3年,后独立应诊。1946年定居长沙开业行医。解放后,历任长沙市中医学会主任、湖南省立中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华全国医学会湖南分会会长、农工民主党湖南省主任委员。主撰的《脾胃论注释》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的中医古籍重点课题华佗《中藏经》的研究整理工作,填补了当时中医古籍研究工作的空白。还著有《中医生理学之研究》《李聪甫医案》《李聪甫医论》《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研究》(张子和、李东垣部分),主编《传统老年医学》等。

其对脾胃病调治,讲究利用方药的升和降,纳和化,燥和湿,使疾病的矛盾转化而阴阳重归于平衡,这种医理与哲理相合为一的治法,深受同仁推崇。其对儿科、妇科的临床诊治造诣颇深。

笔者拜读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协助李聪甫老中医整理的《李聪甫医案》后获益甚丰。《李聪甫医案》(以下简称《医案》)素材真实,议论精辟,审病用药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搜集的案例虽仅属李老近六十载临床诊治的一小部分,然通过窥斑知豹,使其学术全貌已能较全面得以展现。今仅就其医案中辨治血证的经验,撷其要者作一浅析。

一、益气摄血,方取归脾

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其中由于气虚而致的出血,临床中较为多见。凡出血持续时间较长、久治而不能遏止者,大多因于气虚所致,而尤以脾虚为著。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络损而血溢。故张景岳曰:“血主营气,不宜损也,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所存。”临床气虚出血的特点为病程多较长,一般量不多(亦有大出血者),血色暗淡不鲜,质多稀薄。患者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脉濡或芤。李老多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屡获佳效。《医案》中出血病证患者,共有11案采用了此方加减,均取得较满意之效。

(一)气虚失固,益气摄血

前贤曾曰:“肝藏血,脾统血”。所谓统血者,即在脾气旺盛的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液可随旺盛的脾气率领或推动,在血管内循正常的路线运行。若因病致脾气虚乏,失去统领血液循常道运行之能力,则血液必泛溢于脉外,而导致由七窍或肌腠外出之疾。其中吐血、便血及崩漏出血,与脾气虚馁失统关系尤为密切。

案1

任女,30岁。经常月经量多,近来血崩不止,紫黑成块,面色苍白,唇淡睑浮,头晕不举,眩瞀怔忡,噫气恶心,腰疼腹胀,食欲减退,手心热,足冷。诊视:脉三候虚濡而芤,舌质色淡无苔。脾元虚乏,难以统血,任脉不固,血海空虚。检视前服方药如龙、牡、酸、炭之属,缠绵数月而崩不止,故非敛涩之剂所能奏功。当温补益脾元,佐苦温引血归经。炙黄芪13克,党参、炒酸枣仁、当归身、阿胶珠(艾叶末炒)各10克,炒於术、茯神、续断(炒炭)7克,姜半夏、荆芥炭各5克,陈皮、炙甘草各3克,炮姜炭2克。

复诊:血崩止,常流淡红色血水。阴络既伤,任脉难固,仍须养血归脾,敛阴摄任。原方去陈皮、姜炭,加怀山药10克,海螵蛸7克,广木香2克。

原按:本方服20剂,血崩全止,精神健复。在本方组成和用量上,加入龙眼肉10克,炙远志3克,配10剂研末,炼蜜为丸,补益肝脾,填充冲任,巩固疗效。

案2

马女,25岁。体质素弱,骤然血崩不止,唇甲俱白,目合神昏,额汗如珠,手足逆冷。诊视:脉濡舌淡。因思冲任之脉系于脾,血荫于肝。肝脾两虚,无以统摄冲任,血不归经,故出血不止。血脱益气,治以甘温,佐以酸温,益其肝脾,固其冲任。生黄芪13克,当归身、党参、炒酸枣仁各10克,炒於术、茯神、续断、山茱萸各7克,荆芥炭5克,陈皮、炙甘草各3克。

复诊:血崩大减,惟感四肢困乏,无力以动,怔忡不宁,脾元大亏,反累心气。原方改炒於术、茯神各10克,加阿胶珠10克,炙远志3克。

原按:本例暴崩脱血,全无血热妄行之证。从脉从证,表现脾胃中元气虚亏,脾不统血。任脉不固,肝血亦虚而不藏,血海失营。故治法重在扶益脾胃之气,其次濡养肝血,此亦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范例。

评述:此二案均因脾气虚乏,统血无权,血注如崩,李老取归脾汤甘温补益脾元,主要用芪、术、党参甘温补气,佐苦温之阿胶珠(艾叶末炒)、荆芥炭引血归经而奏功。《血证论》云: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治法总以治脾为主。《删补名医方论》中曰,归脾汤主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妇人月经不调。后世医家宗其补气血之能事,气血不足崩漏之证每以归脾汤加减。李老师遵崇先贤,治疗气虚血崩一证,每以归脾汤化裁。在补气摄血之中,佐以苦温引经达气之品,效如桴鼓。气足则固摄有力,经气得以复行络道,故崩漏自止。法取乎上,辨因论治,实非下医所能及。

上述二案中皆有川续断,《本经》谓其为补不足、理腰肾之要药。《名医别录》言:“川续断主治崩中漏血”。《本草经疏》云:续断得土金之气,主伤中,补不足。本方补养心脾之药中佐以川续断,乃宗该药得土金之气,理腰肾兼调血脉,且补不留瘀的特点,以脾肾同治。冲任兼顾,益气摄血,调理冲任则崩漏自止。故李老亦自认为“此案乃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范例”,此确非自诩,而是用归脾汤治崩的心得之言也,学者应牢记之。

历代医家治疗崩漏主要以温补中焦为主,李东垣认为“下血症须用四君子合补气药收功”,此乃崩漏得治的要法。对气阳虚两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张锡纯固冲汤的基础上化裁出“固冲温补汤”:炙黄芪30~60克,山茱萸24克,炒白术20克,乌梅、海螵蛸、艾叶各15克,阿胶、茜草、炙甘草各10克,血余炭9克(研细用药汁分3次送服),此方对中气虚弱、气不摄血之崩证多应手取效,对脾肾阳虚者酌加制附子10克,炮姜炭8克,鹿角霜30克,亦屡获效。方中用黄芪、白术补气升陷,山茱萸、乌梅益肾敛肝固脱,且能滋阴养血。海螵蛸、茜草固涩下焦。

朱师指出:“海螵蛸、茜草相伍,能涩、能行,大有调协之功,海螵蛸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又能涩精秘气;茜草既能止血治崩,又能补益精气,涩中寓通,二药相伍不仅能固涩下焦,而能通利血脉。为何要通?盖非通则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这是调理奇经的一个重大法则,足以启迪后人。”方中还用阿胶、艾叶,乃取《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顾阴和阳之意,颇合气阳虚而气化不固、冲任滑脱之崩漏证型。血余炭去瘀止血,乃治崩漏效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常以一味血余炭治崩漏,每次服3克,1日3次,再次发病,重复使用一味血余炭亦能根治。此乃邓师和朱师博研古方,深悟《千金方》一味血余炭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之妙也。

另乌梅、山茱萸味均极酸,而性收敛,对大出血正可起固脱敛血之效,且与芪、术相合,乃取“酸甘可化阴而以生血之源也”。阿胶炒珠,是先将可止血的粉末状药(一般多取生蒲黄、海蛤粉、青黛等)在锅中武火加热,至药色渐深后,再将阿胶砸成小块,投入锅中快速翻炒,至阿胶成圆珠状,关火待冷取出备用。艾叶研粉炒阿胶,他医鲜用,似李老独创,功在活血化瘀以收止血之功,与生蒲黄炒阿胶作用相仿,但因艾叶性温祛寒凝之性能胜于蒲黄,故对气虚寒瘀凝滞的任女崩中,投用则更好。

炭类药具有止血作用,对炭类药的应用,邓师和朱师均有精深的研究,认为炭药的药性一分为二,一是炒炭之后所得之性,此乃共性;即明显增强了原药的吸附、收敛作用,趱助它药以更好地止泄泻、出血等病。一为炒炭后所保留的生药固有之性,此为特性,乃原生药的其他治疗作用,如荆芥炒炭后仍具有温通升散之功,而干姜炒炭后还可温运脾阳等。故临证选药若过分强调炒炭后之固涩止血(前人所谓"血见黑则止")之共性,而忽略了原有生药的各自特性,有时难免影响药效,诸如任、马二案是气虚寒凝的下部出血,只可用荆芥、干姜,取其温升的特性(古人谓:因虚所致下部出血必用升)以炒炭,若改成苦寒沉降的黄芩、地榆炒炭,其效则差之远矣!

(二)气虚营亏,益气敛营

李老通过数十载临证指出,血证若病久,营血内亏,多有神疲畏寒、面色无华、唇爪俱淡等明显气血并虚之证。此时虽可能会出现潮热颧红,舌干色绛,然无烦躁大渴,知其仍有虚无实,故其治当予益气敛营,可用归脾汤辨证损益。

案3

章女,24岁。牙龈出血成块,面色白,午后颧红,唇爪无华,可用归脾汤,辨证损益。目乏精光,头昏眩,少气怔忡,胸脘痞胀,腹痛便溏,纳呆形惫。诊视:脉浮芤而数,舌干色绛。检阅前方如侧柏、栀子炭、赤芍、牡丹皮、茜根、大蓟等用之无算,衄血不止,更增午后潮热,痞胀痛泻,几不能支。更医复用生地黄、当归、白芍、麦冬、玄参、白茅根、五味子之属,症状亦未稍减。营气大伤,络血上溢,阳明之脉入齿中,故衄不止。当益气敛营,引血归经。党参、茯神、炒酸枣仁、当归身、石斛各10克,山茱萸、白芍各7克,乌梅肉、炙甘草各3克,黄连(酒炒)、炮姜炭、北五味子各1克。

复诊:服药后,得熟睡,逐渐痞胀消失;继续照服,齿衄大减。虚阳初敛,兼养胃阴。按上方加北五味子1克,去黄连、姜炭,加怀山药10克,麦冬7克。

三诊:血止,诸症缓解,脉来虚缓,胃阴渐复,当运脾机。前方去茯神、乌梅,加蒸白术7克,云茯苓10克。

原按:上下齿龈属于手足阳明经脉之所过。阳明之络伤,血从齿衄而出。久之,营血必亏,因而面色无华,唇爪俱淡。虽有潮热、颧红的反映,却无烦躁、大渴的症状。知其有虚无实,治当益气敛营。取归脾之意,益气如参、苓、炙甘草,敛营如归、芍,萸、味、枣仁宁心,石斛养胃。方中反佐黄连坚阴,姜炭摄阳,更足以相反相成。当其虚阳将敛,就应侧重于养胃阴如石斛、麦冬之类;当其胃阴渐复,就应侧重于运脾机如白术、山药之类。这些药味的变更,都要具体分析。

评述:李老辨证论治出血证,把传统的辨证论治与辨因论治、经络辨证相结合,八纲之外,另加经络气血四纲,其辨证之精细准确,令人叹服不已,故疗效亦高出常医多多。上案中章女衄血不止,用清凉药后,更增午后潮热,痞胀痛泻。李老断为中焦气营两伤之证,故从补益中焦脾气入手,澄源治本。方中痛泄一证乃肝气犯脾之候,然此证以气血大虚为本,虽有肝郁亦未浪用柴胡,深恐舍本逐末也(因柴胡为升足厥阴经气之要药,若用之不慎,必会加重齿衄)。后以养肝和血收功。

薛立斋指出“若潮热咳嗽,脉数,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脉,尤当用人参温补。”此证益气养阴的同时,反佐黄连一味苦燥坚阴,相反相成。黄连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其气升,善治心下痞满。正如《药类法象》云:黄连治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泻心汤皆用之。《景岳全书》:黄连味大苦,气大寒。降中微升,阴中微阳,专治诸火在上。此案病人痞胀痛泻,用苦燥之酒炒黄连配伍在大队补益收敛药之中,可坚阴以疗虚热颧红,且收苦燥消痞止泻之功。运用之妙,非大家所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