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
1257100000031

第31章 (31)

(31)

按: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古称“瘾疹”。现代医学认为是属于过敏反应所致的一种皮肤病。中医学则认为多由风、湿、热侵袭肌肤,或肠胃结热,复感风邪,郁于皮毛腠理而成,也有因食鱼虾腥昧而诱发者。归纳起来可分两类:一类是阳实证,为外感风邪、肌肤湿热者,症见全身布发风疹,瘙痒,皮色鲜红微肿,以凉血祛风为治;亦有阳明实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者,症见风抉成片,奇痒灼热,大便秘结,以通腑清热,宜络和营为治。一类是阴虚证,有营阴不足或气血两亏,血虚内热,热郁生风,布发血络皮毛之中者,以老年为多,治宜养血和营,清热宣络,疗效一般较为缓慢。朱师在临床上对阳实证患者多数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血海、阴陵泉以清血分之热;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阳交、太冲以清胃肠肝胆之火;大杼、合谷、曲池疏散风邪。大便秘结加照海、支沟、大横等穴;对血虚生风患者,加膈穴、脾俞、三阴交等穴以养血和营。有时并取关元以补益元气,多用在老年患者,以元气为生命之根本,补气以促进生血之意,并适当用中药辅治,疗效都较满意。

三十七、胆石症(1例)

(病例) 刘某,女,64岁。

1989年3月24日半夜初诊:近2年来上腹部曾4次发生剧痛,均用西药哌替啶(杜冷丁)、氯霉素等治疗好转。今次发作,服西药后痛势未减,即来针灸治疗。患者呻吟、呼号,辗转反侧,神态烦躁,病情危急,按脉沉数带弦,舌苔白腻。此胆气阻滞,不通而痛。治拟利胆解郁、宽胸利膈为法,

针灸:胆囊穴(双),足三思(双),公孙(双),内关(双)。

手法:进针后持续捻针,待痛势缓解后留针30分钟。

中药:利胆排石片。

当针胆囊穴、足三里时痛势减轻,继针公孙、内关后疼痛消失。返家后至次日晨,均未再痛,晨间便下稀粪2次。

3月25日二诊:晨又稀便2次,胆区尚感胀而微痛,胃部亦有疼痛。

处方:上方加肝俞(双)-,胆俞(双)-,胃俞(双)-。

手法:留针30分钟加拔罐。

中药:同前。

3月26日三诊:胆区疼痛已明显减轻,嘱做超声波检查。治法同前。

3月28日四诊:超声波示:胆囊结石2块,沉积砂泥细粒很多。续守上治。

3月29日至4月12日五诊至十二诊:连续治疗后,经超声波复查示:胆区砂、石未见。疼痛消失,胃纳如常。

后续治5次,巩固疗效,而停止治疗。

按:中医学认为“胆为中清之腑”“内贮清汁”。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肝胆均属木行,木曰曲直,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寒温不适,均能导致胆汁疏泄不畅。若再加上湿热郁阻,虫积瘀滞,就会形成胆石。石块阻滞,胆气不通,疼痛由此而作。朱师取胆囊穴以利胆;用足三里以和胃;加公孙、内关,乃八脉八穴之父母配偶,主胃心胸膈之病,故针后疼痛即时消失。次日复诊,原方加肝俞、胆俞、胃俞,施泻法以加强疏肝利胆、和胃的作用。治疗合拍,故胆石得以排除而收痊治之功。

三十八、乳腺癌(1例)

(病例) 朱某,女,54岁,工人。

1981年3月21日初诊:右腋下硬块已半年,按之不痛,推之能动,局部不肿,按之不热,硬块直径5厘米左右,外院诊断为乳腺癌。至肿瘤医院会诊,右腋下肿块穿刺切片检查示:小量纤维脂肪组织,内部见散在分化差的腺癌细胞巢(可能来自乳腺)。意见:右乳腺恶性病变可能大。诊断为:低分化乳腺癌。嘱患者手术治疗,但患者不愿手术而到本院针灸治疗。

诊得患者体质肥胖,近数月来因丈夫有病,情绪不快,每多忧虑,脉细滑,苔薄腻尖红。证系肝郁气滞、痰浊瘀阻而成。试拟疏肝理气、化浊宣络之法,针药并施。

针刺:太冲(双),三阴交(双),阳陵泉(双),支沟(双),合谷(双),气冲(双)。平针法,留针10分钟。

银温针:肿块局部扬刺5针,艾绒黄豆大烧3壮。

中药:柴胡10克,当归10克,香附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橘叶10克,郁金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土茯苓10克,蜂房10克,夏枯草10克,玄参10克,预知子(八月札)10克。7剂。

小金片4瓶,1日3次,每次4片;消郁丸250克,1日3次,每次3克。

以上方法连续治疗12次,右腋下坚块缩小,质渐软。休息1周后,继续治疗12次,肿块逐步消退,按之如白果肉大小。再休息1周,继续治疗12次,并停服中药及四肢部针刺穴位,仅用局部银温针齐刺。第3个疗程结束时,肿块已全部消失。

按:乳癌一证,中医学名为“乳岩”。南宋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中说:“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疮疡全书》则认为:“乃阴极阳衰,血无阳而不散所致。”明代医家陈实功更详尽地指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惫,聚结成核。”具体说明了乳癌的病因病机,盖郁怒伤肝,则气滞不行;思虑伤脾,则痰湿内生;积想在心,则血脉不通;痰浊瘀血,凝聚于乳,经络阻滞,癥结乃成。朱师取太冲、三阴交疏调肝脾,以治其本;取阳陵泉、支沟、合谷、气冲,乃手足少阳、手足阳明同用,“同气相求”以起疏导二经之气,盖患者乳癌所在部位介于少阳、阳明之分也。银质针具有传热快之特点,朱师在肿块局部用银针燃艾加温,意在温行气血,消积散瘀。治之合拍,乃使沉痼之疾得能获愈,诚妙手者也乎。

三十九、流火(1例)

(病例) 洪某,男,54岁,教师。

1967年8月12日初诊:左小腿红肿疼痛2天。2天前因淋雨涉水回家,当夜先感寒冷,继则身热38.7℃,全身酸痛无力,左下肢灼热、肿胀、疼痛,出现大小不同红斑。左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此病曾发过2次,每次发作前都有发热。来诊时,除上症外,伴有身热38.3℃,头痛,口渴引饮,小便短赤,脉浮数,舌苔黄腻。证系外感湿邪,营分蕴热,湿热下注而致。治拟清利湿热,刺络化瘀。

针灸:阴陵泉(左),阳陵泉(左),足三里(左),三阴交(左),委中(左),承山(左),飞扬(左)。

手法:进针得气后重提轻插,行泻法,留针10分钟,起针不扪穴。三棱针散刺红斑部位前后左右,刺入1分许,使其出血。

中药:蒲公英15克,生地黄15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炒苍术9克,赤芍9克,牡丹皮12克,桃仁9克,牛膝12克。2剂。

8月14日二诊:针药并施后,身热已退,左下肢红色转淡,肿胀较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口不渴,小便仍感热,脉浮滑,舌苔薄黄。再拟上方加减。

针灸:委中(左),承山(左),飞扬(左),阴陵泉(左),阳陵泉(左),丰隆(左),三阴交(左),绝骨(左)。

手法:进针得气后重提轻插,行泻法,留针10分钟,起针不扪穴。

中药:大青叶15克,生地黄15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炒苍术9克,赤芍9克,牡丹皮12克,赤茯苓12克,牛膝12克。3剂。

8月17日三诊:左下肢肿胀疼痛均好转,红色全部退尽,小溲无热感,脉滑苔薄。再从上方治之。嘱再针治一二次后停治。

处方:委中(左),承山(左),飞扬(左),阴陵泉(左),阳陵泉(左),丰隆(左),三阴交(左),绝骨(左)。

手法:同前。

按:流火是“丹毒”的一种。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皮肤或黏膜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感染,主要是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或黏膜的网状淋巴管所致。中医学总称为“丹毒”,好发于下肢、颜面及头部,因其发病的部位不同,又有各种异名。生于腿足部的即叫“流火”,发于头面部的称“抱头火丹”,游行全身的叫“赤游丹”等。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火邪热毒郁于皮肤,经络阻滞,气血壅遏而致;发于下肢者,多为积湿蕴热下流足胫而成。针灸对后者有较好疗效。如毒邪内陷则病势较为严重,而反复发作(有2~3个月发作1次,有半年或1年发作1次),下肢会逐渐增粗,最后成为“橡皮腿”,俗称“大脚风”。朱师认为,本病必须针刺、中药同用,才能较快消肿退热,如单用内服药物或消炎针剂,往往见效缓慢。如本例患者,朱师治以清利湿热,刺络化瘀之法。取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以清利湿热,委中、承山、飞扬以疏络散瘀。起针后不扪穴,随其出气及三棱针散刺出血,其意都在消散血中瘀热,促使红肿消退。并用中药辅治,加强其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之功。故能三诊而好转,五诊而痊愈。

四十、一氧化碳中毒(1例)

(病例) 黄某,女,46岁,工人。

1975年6月12日初诊:今晨8点45分在车间工作时,突因煤气中毒而陷入昏迷,送车间卫生室,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80毫升加维生素C 10毫升后,未见好转,9点30分昏迷加深,抬至厂医务室抢救。上午9点45分请针灸科会诊。

患者呼吸困难,瞳孔对光反射迟钝,两颧微红,四肢抽搐,脉搏微弱。症情危急,先予针刺治疗。拟清心醒脑、宣络通窍以急救之。

处方:人中,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尺泽(双),承山(双)。

手法:以捻转为主,中等强度,留针20分钟。

进针后,四肢抽搐立即停止,留针2分钟后,呼吸渐见平稳,双目上睑稍动。人中穴留针5分钟后起针,神志渐见苏醒,脉转弦细。此时配合上氧,其余穴位留针20分钟起针,10点30分患者已完全清醒,但四肢无力,呈瘫痪状。中午进米汤半碗,送回家中休息。

6月15日二诊:诸症均见好转,惟四肢酸软无力,胸闷,咳嗽。再拟活血通络治之。

处方:曲池(双),内关(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大椎,肺俞(双)。

手法: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后又续针3次而痊愈。

按: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已呈昏迷,呼吸困难,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四肢抽搐,脉搏微弱。此种危症,朱师认为必须用清心醒脑法急救之。督脉入络于脑,取人中穴以醒脑,取心包经之内关穴以清心开窍,加合谷、太冲调和气血,尺泽、承山以通经宣络。血气冲和,五脏安定,故针后四肢抽搐立即停止,呼吸渐见好转,神志逐渐清醒,说明针刺对急救有效。

四十一、车祸后遗症(1例)

(病例) 吴某,女,48岁,彩色胶卷化验师。

1983年秋,被汽车撞伤,当时失去意识,经抢救后清醒,但周身疼痛,大、小便出血,X线摄片示椎体、头颅均受伤。住院治疗1年多,上述症状好转,继而出现躯体、四肢不自主转动,两下肢膝踝关节疼痛,足跟不能着地,喉间不停发出“咯”“咯”的怪声,在纽约各大医院诊治1年余,未效。求诊于针灸治疗。

诊得陈伤未愈,舌淡苔腻,脉濡细。此气滞不运,血瘀络道,故见肢节疼痛,足跟不能着地;痰气交阻鼓动喉嗌,致怪声频发;久病正气必亏,脾虚不能营运四末,肝虚而风生于内,则见躯体四肢不自主转动。治拟引导阴阳,活血化瘀,和营宣络,标本兼顾,针灸并施,以调治之。

灸穴:先自上而下灸督脉和膀胱经穴。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阳关,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脾俞(双),三焦俞(双),肾俞(双)。后自上而下灸任脉和有关受伤内脏募穴。璇玑,紫宫,膻中,上脘,中脘,水分,气海,关元,中府(双),京门(双),期门(双),足三里(双)。

灸法:以上穴位依次轮流灸治,每穴每次隔饼灸5~7壮。

针穴:公孙(双),照海(双),申脉(双),大钟(双),三阴交(双),内关(双),列缺(双),后溪(双),天突刺不留针。

手法:提插结合捻转,以得气为度。

每周治疗4次,1个月后患者诸症渐见减轻,能参加半天工作。继续治疗3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全天上班。

按:中医学认为,跌仆闪挫,卒然受之,气必为之震激,震激则气乱,乱则或壅或滞,不得循其常道而行矣。兼之重者,必损伤筋骨,内及脏腑,以致神明昏昧,险症丛集。本例患者车祸之后气滞血瘀,五脏亏损,阴阳之气不和,故朱师重用督脉、任脉及五脏俞募穴,施用灸法,按先阳后阴之顺序,依次而灸,用以疏调营卫,引导阴阳,此朱师对经络理论之妙悟巧用。经治4个月,痼疾得愈,效同神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