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
1257100000029

第29章 (29)

(29)

1978年8月24日初诊:结婚7年,婚后1年内2次自然流产,以后未孕。患者于1972年6月结婚,同年10月怀孕,停经50天后出现阴道出血,经注射黄体酮及服中药安胎均未奏效而自然流产。次年2月2日于停经43天后,突然腰酸腹痛,阴道流血不止,汗出淋漓,面色苍白,送某妇幼保健院急诊入院。诊断为宫外孕急性期出血(休克型)。经抢救脱险出院。以后每次月经来临,两乳作胀,乳头触痛,少腹胀滞,腰酸骨楚。于1975年3月至1976年3月,曾做子宫、双侧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边缘光整,右侧输卵管充盈达伞端,左侧达壶腹部,峡部粗细不均。24小时摄片示:盆腔内未见涂布,碘油残留于两侧输卵管伞端,右侧积水。诊断为双侧输卵管阻塞。给予中药调理3年余,依然未孕。于1978年2~3月,连续5次做通气术,均未获效。右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患者生育迫切,到处求医,经人介绍前来针治。

诊得每月经来,经色暗紫、量少,兼见神疲腰酸,纳谷不振,形寒体冷,面色少华,脉细,尺部无力,时而出现结代,苔薄质淡。证系宫外孕失血后,肝阴不足,太冲脉虚,兼以木邪侮土,脾气受制。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藏血之脏不足,生血之脏受制,以致血海失养,气滞瘀结而不孕也。治拟调益冲任以观之。

处方:气海,关元,外陵(双),大巨(双),水道(双),三阴交(双)。

手法:平针法,得气后加电,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1978年9月9日五诊:针治4次后,出现右肩背酸痛(以往无肩酸史),余症无变化。嘱其去妇产科做输卵管通气术检查。

取穴、手法均同前。

1978年9月28日十诊:本月经来少腹胀痛减轻,精神较前振奋,惟右肩背酸痛依然,舌脉同上。

取穴、手法同前。

此患者针刺10次后停止治疗,随访获悉于9月28日针刺后,未做任何治疗,12月停经。赴妇幼保健院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超声波为子宫体增大,出现妊娠波型。二侧附件已均无触痛。

按:不孕是一种症状,在妇科门诊中约占已婚夫妇的10%。不孕的原因很多,其中输卵管阻塞或炎症为其中之一。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第一例患者,结婚10年,有正常性生活,配偶身体健康,精子活力正常,长期同居未孕;第二例结婚7年,第1年内自然流产2次,后5年余未孕。故前者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为继发性不孕症。

中医学认为,受孕的机制,须赖肾气旺盛,精血充沛,任脉通而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则两精相抟,才能受孕。《女科切要》云:“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综合前人对女子不孕的认识,大致可分为肾虚、血虚、痰湿、肝郁等因素,而导致冲任脉失调而不能摄精受孕。

以上患者均有经行量少、色紫,两乳作胀,乳头触痛,少腹胀痛,胃纳不振,两腿酸软,腰楚等症。盖乳房属胃,乳头属肝,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胃失和,气血无以生,冲任无以养,则不孕也。朱师根据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隶予阳明”“八脉皆属于肾”的中医学理论,取任脉关元、气海以调补冲任,益气培元;手足厥阴经同治,太冲配内关以疏肝解郁理气;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以补益肝、脾、肾三脏,妊养冲任;足阳明经三里、外陵、大巨、归来、水道以理气和胃,调理八脉;更配足太阴脾经公孙穴,与冲脉相通,增其通调血海之功。

第一例在针治2次后出现右肩关节沉重酸痛,第二例针治4次后,出现右肩背部酸痛现象(以往都无肩痛病史),与患者做双侧输卵管通气术时出现的肩酸感觉相仿,朱师认为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出现此症状是输卵管疏通之征兆。

三十二、急性腰扭伤(1例)

(病例) 陆某,男,62岁。

1981年5月2日初诊:腰间疼痛,不能行动已3天。3天前因持重扭伤腰部,即疼痛不能转侧,不能俯仰和步履,精神委顿,胃纳不佳,曾做推拿治疗,疼痛未减。患者素有腰痛史,1975年春发作时,摄片示腰椎肥大。1980年4月又发病1次,经用针灸、中药治疗1个月余好转。检查:腰3~5椎体旁有明显压痛,拒按,双侧骶棘肌紧张,左右转侧及前后俯仰均不能。舌苔薄白,脉弦滑。此扭挫伤气,经血阻滞之故,治以通经活血。

处方:大椎,腰腿点(双),阳谷(双)。

手法:平针法,捻转得气为度,留针15~20分钟,10分钟捻转1次。

先针大椎穴,次针其他穴,留针15分钟后,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转侧自如后起针,症状基本消失,惟感颈部活动尚牵掣。

5月5日二诊:患者步行来门诊,称上次针后症状明显好转,行动自如,但颈部俯首时尚感牵掣,腰部久坐后重滞。再守上方投治。

取穴、手法同前。

5月7日三诊:腰部疼痛已痊愈,颈部牵掣亦消失。再巩固治疗1次,停止针灸。

处方:大杼(双),肾俞(双),气海俞(双)。

手法:平针法,留针10分钟。

按:扭挫损伤,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气血瘀滞于经络,周流不畅所致,其疼痛则因经血阻滞,不通而痛。针灸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施治原则一般按扭伤局部的经络所属,分经论治,可以邻近取穴与远道取穴结合配用。手法可视病情缓急,在平针法的基础上用持续捻转或留针期间间歇捻转针法,也可用龙虎交战法。朱师治疗本例患者,即体现了这一原则。腰脊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分野,故朱师取大椎为邻近取穴,配手太阳阳谷,系手足太阳同气相求理论之运用;腰痛点为近人经验奇穴,对腰痛有特效。治之中的,故能一诊而痛减,二诊而病愈。

三十三、落枕(1例)

(病例) 刘某,男,29岁,炼钢工人。

1977年7月4日初诊:右项部疼痛,不能转侧,已20多天。6月11日晨突然右项疼痛,不能左右回顾,不能俯首,咳嗽吐痰则疼痛难忍。在医务室用针刺、推拿治疗数次,疼痛未减。1周后痛势更剧,放射至后背前胸,右项背肌肉板硬掣痛,胸闷不舒,精神委顿。又服中药及推拿10多次,并用万花油外擦,疼痛较减轻,但颈部牵板,不能回旋、俯首,迄今20多天未愈,转来我院针灸。患者无外伤史,无颈胸椎病变史。察其疼痛部位属太阳经脉。脉弦紧,舌苔薄白。此风寒袭络,太阳脉道失宣。拟疏邪宣络为治。

针灸:落枕穴(双),后溪(双),昆仑(双)。

手法:平针法,得气后捻转2分钟,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

中药:羌活9克,防风9克,葛根12克,桂枝6克,白芍9克,当归9克,伸筋草12克,白茅藤30克,丝瓜络5克。3剂。药渣煎浓,热毛巾敷患处。

7月6日三诊:经针药并用后,项部疼痛明显减轻,能左右回顾,但俯首时右项背尚感牵掣,胸膺痞闷已舒,脉小弦,舌苔薄白。守上方加减,单用针刺。

处方:落枕穴(双),后溪(双),昆仑(双),天柱(双),大杼(右)。

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7月8日四诊:右项背部又疼痛牵掣难忍,不能回旋前俯。患者感觉于局部针治后,顿时疼痛不舒。仍以循经远道取穴治之。

处方:落枕穴(双),后溪(双),昆仑(双)。

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7月27日十诊:右项背疼痛完全消失,能后顾前俯,无不适之感。再拟和营通络为治。

处方:太冲(双),合谷(双),后溪(双),昆仑(双)。

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起针后,项背舒服,俯仰回顾自如,嘱其停止治疗。

按:由于睡眠时体位不适或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经气阻滞而致本病。治以疏邪宣络为主。朱师临床常用手太阳后溪、足太阳昆仑、经外穴落枕,疗效甚为显著。本例患者三诊时局部取天柱、大杼后疼痛又作,症情转甚。四诊仍治以循经远道取穴,疼痛终于消失。朱师认为,临床上以疼痛为主症的疾患,往往局部取穴疗效不显,而循经远道取穴常能获显著疗效。但是尚须根据具体病况,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

三十四、肩臂痛(2例)

(病例一) 韩某,女,66岁,退休工人。

1975年12月20日初诊:颈臂疼痛4天。自1972年6月第1次发作肩臂痛后,1974年5月、8月都曾复发,均经针刺、服药后好转。此次在半个月前因受寒、劳累,右肩臂痛再次发作,疼痛剧烈,自颈部沿右肩、臂、肘部放射,如撕如裂,不能举臂,服中药10多剂,痛势未减,前来针灸。诊得精神委顿,胃纳不馨,脉滑苔腻。经络压诊:自颈背部沿小肠经至肩胛下,臂肘外后侧有压痛。此寒邪入络,阻遏经气,血脉凝涩,不通而痛。治拟通经活血,和营止痛。

处方: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12月22日二诊:针治后,右上肢疼痛逐步减轻,至昨天(21日)下午8时许又现疼痛,胃纳不馨。再从上方,针药并用。

处方: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手法:同前。

中药:川桂枝6克,红花2克,当归9克,炒苍术9克,延胡索9克,寻骨风12克,鬼箭羽9克,地龙l2克,陈皮6克,乳香2克,没药2克,焦谷芽2克,麦芽9克。5剂。

12月24日三诊:右肩臂疼痛明显轻减,已能抬举,但颈背部尚感筋脉牵掣。再守上治。

处方: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手法:同前。

12月30日五诊:右肩臂疼痛基本消失,抬举灵活,颈背部仍感牵掣,胃纳尚可,脉滑尺弱,苔薄白。再守上方出入。

针灸:夹脊(右颈5~胸2),天柱(双),大杼(双)。

手法:同上。

中药:川桂枝9克,杭白芍9克,延胡索9克,左秦艽9克,威灵仙15克,鸡血藤30克,全当归9克,葛根9克,党参9克,焦麦芽9克。7剂。

1976年1月3日六诊:右肩臂疼痛牵掣均已消失,胃纳较馨,今感腰膝及背部酸痛。旧疾复发,前方增损,巩固疗效。

处方:夹脊(右颈5~胸2),大杼(双),肾俞(双),大肠俞(双),内外膝眼(双)。

手法:同前。

后又继续治疗4次,右肩臂疼痛及腰部酸痛完全消失,停止治疗。

按:本例中医学概称“痹证”,患者受寒为因,症状以疼痛为主,故为“痛痹”。朱师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法则,以痛在手太阳小肠经,故取同侧足太阳经之金门、昆仑、跗阳等穴,经4次针治,疼痛基本消失,抬举已经灵活,说明手足同名经不仅在病理传变上有相互联系,而且在治疗作用上也是互相关联的。《内经》曰“针刺之理”要“左右支络,尽知其会”。同名经交会与相接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上常须运用,是属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朱师习用此法,本例即其效验者之一。

(病例二) 茅某,女,56岁,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