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
1257100000016

第16章 (16)

(16)

八诊:两肩抬动欠利,云门处疼痛尤甚,脉濡,苔腻。再拟前法出入。

处方:肩髃(双)-,肩髎(双)-,臂臑(双)-,巨骨(双)-,曲池(双)-,合谷(双)-,列缺(双)-。

手法:捻转补泻,加用温针。云门、肩髃加拔罐。

九诊:两肩酸痛已缓,抬动渐利,脉濡细,舌苔薄白。再拟原方出入。

处方:肩髃(双)-,臂臑(双)-,肩贞(双)-,巨骨(双)-,曲池(双)-,合谷(双)-,列缺(双)-。

手法:捻转补泻,加用温针。云门、肩髃加拔罐。

按:本例患者,陆师辨为营血不足,脉络空疏,为风寒之邪所中,以致气血滞留两肩,痹闭不通,而致酸痛交作,活动欠利。陆师辨证论治,近取肩部穴肩髃、肩髎、臂臑,并循经远取曲池、合谷,施捻转泻法,以疏通其脉气;复加温针,以温行其脉气,此循《内经》所谓“刺寒痹者内热”之大法也;更佐用火罐,吸拔其寒凝之瘀血。三者相兼,乃陆师治痹之常法,每收奇效。七诊以后,检得云门穴处疼痛见甚,乃循经远取手太阴之络列缺穴,更与合谷相配伍,此乃主客原络之治法也。

(病例六) 陈某,女,63岁。

20年前生产后不久,渐感右肩酸痛,活动呆滞,不能上举后旋,梳头穿衣均感困难。嗣后虽有好转,能抬举活动,但每遇气候寒冷,往往酸痛,并伴有头痛。切脉沉细,舌苔薄腻。病系产后营亏未复,络道空疏,风寒乘虚而入,深伏于阳明经筋而致。治拟蠲痹舒筋,冀其邪退而正气来复。

处方:太阳(双)-,肩髃(右)-,肩髎(右)-,肩俞(右)-, 曲池(右)-,合谷(右)-。

手法:肩部穴用龙虎交战手法,加用温针。头部及前臂穴用捻转补泻,留针10分钟。

同年9月2日随访,20年肩痹之病,经过1次针灸治疗,酸痛未曾再发。

按:本例患者为产后风湿,以致痹邪稽留20年未愈,虽有好转,但痹邪未清,络道未通,故酸痛绵绵,遇阴寒气候,气血之行涩滞,留痹因之而发。陆师为施龙虎交战手法,一次而获愈。

四十一、髀枢痛(5例)

(病例一) 顾某,女,39岁。

1963年10月9日初诊:右髀枢疼痈有年,步履维艰,按之酸楚,叩之无痛,脉细弦,苔薄白。病由营血不足,筋失濡养,乃为寒湿所袭。髀枢为少阳所辖之地,经云:“痛留枢中,病在少阳。”是太阳行出其旁,势若毗邻,太阳为寒水之经,同气相招,故系寒湿两侵太少二阳,而以少阳受邪为甚。以病者无叩痛,病在筋肉之间,治拟和营蠲痹。

处方:秩边(右)-,环跳(右)-,承扶(右)-,居髎(右)-,侠溪(右)-,丘墟(右)-。

手法:捻转补泻法,温针。环跳、居髎向大转子进针用合谷刺,刺后拔罐。

10月11日二诊:舌苔薄滑,脉来转平,髀枢酸楚已减,但迩来胃脘不舒,时有嗳气,纳谷不香,面少华色。此由中气不振,脾失健运,肝木失柔,致湿壅气滞。欲宣外温,当理内气,治宜两顾,参入疏和之法。

处方:秩边(右)-,环跳(右)-,承扶(右)-,居髎(右)-,阳陵泉(右)-,丘墟(右)-,内关(双)-,足三里(双)+。

手法:同上。

10月14日三诊:胸脘之痞胀已舒,髀枢之酸楚也缓,内气外湿,已得宣疏之机,尻部微酸,脉势仍静,舌苔胖白。宗原方增损。

处方:秩边(右)-,环跳(右)-,阳陵泉(右)-,居髎(右)-,丘墟(右)-。

手法:同上。

10月16日四诊:经治以来,髀枢痛势日见减轻,仅臀中一处尚余微胀,步履轻松无碍,脉细苔薄,治再宗前。

处方:上髎(右)-,秩边(右)-,臀中(右)-,丘墟(右)-。

手法:捻转补泻法,温针。

10月18日五诊:寒湿系阴凝之邪,得经气之煦运,自难贮足,惟是病罹已久,邪势深伏,其宿根尚难全拔,故每逢阴雨天寒,病势尚有起伏。此后应慎于调摄,当可望愈。原方巩固之。

处方:上髎(右)-,秩边(右)-,臀中(右)-,丘墟(右)-。

手法:同上。

随访结果:痊愈。

按:髀枢位当环跳之分,故俗称环跳风,乃痹邪在于髀枢而经络壅滞不通所致。治疗时亦须分辨病在筋肉,或骨骼,恪守《内经》“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治疗原则。一般须运用温通的方法,加用温针、火罐。本例患者陆师诊断为寒湿之邪袭入太阳、少阳二经,以无叩痛,而认为痹在筋肉,故取环跳、居髎,用《灵枢·官针篇》中刺肌痹之方法——合谷刺法,针向大转子,深刺筋肉之分,并前后提插,形如鸡足,以扩大针刺感应。刺后加用火罐,以引邪外泄。其余乃一般治痹之方法,恕不赘议。

(病例二) 吴某,女,41岁,农民。

1965年6月29日初诊:右髀枢痛历已8年,不能行走,动则刺痛,彻夜不能安睡,面色萎黄,脉微细,苔薄滑。迭经中西调治,未见好转。久病入骨,邪气深伏。治拟扶正祛邪,佐以宣络。

处方:环跳(右)-,秩边(右)-,风市(右)+,阳陵泉(右)-,昆仑(右)-。

手法:捻转补泻法。风市穴用青龙摆尾法,环跳穴用白虎摇头法。每周2次。

针治6次后,有好转,以后加用居髎,手法均为一般捻转补泻。连续治疗12次,逐渐痊愈。患者感谢信上写道:“感谢党派来了好医生,花钱少,治病灵。8年来日夜疼痛,不能行动,好像活死人,拜神仙,送客人,四面八方看医生,钞票用去几百元,毛病还是勿肯轻。这次救活了我这个半死人,行动不痛,能参加田间劳动,今后要积极劳动,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

按:本例患者邪在髀枢,动则锥痛,是病在骨分。陆师重用环跳,施白虎摇头法以行血滞,取风市施青龙摆尾法以行气,此亦关节交经法之活用,故收效迅速。8年之疾六诊而痛减,十二诊而治愈。

(病例三) 周某,女,40岁。1963年6月8日。会诊案。

左髀枢酸痛,任脉牵制,病已3个月,转侧殊困,脉象濡细,舌苔薄白。按诊上髎、秩边、环跳各部有明显压痛。迭经针治,病痛有所缓解,惟行履仍感无力,疼痛尚未消失,又因陈伤背痛时作,转侧更为艰难。病系肝肾两亏,营卫不和,巨阳脉气空虚,寒湿之邪侵袭,经隧阻遏,营气运行不通所致。治拟养营蠲痹,舒筋和络。是否有当,请裁用。

处方:上髎(左)-,秩边(左)-,环跳(左)-,承扶(左)-,委中(左)-,阳陵泉(左)-,天应(左)-。

手法:捻转补泻,温针。在天应穴(压痛处)用分刺,加火罐。

建议:陈伤请伤科处理。

按:本例患者用穴无特殊,惟于天应穴(压痛穴)处用分刺,此为《灵枢·官针》“五刺”之一,专治肌痹,深刺于分肉之间。这种刺法,陆师常与合谷刺综合运用,即在分刺刺于肌肉之际,结合“前后鸡足”多向透刺,反复提插,适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

(病例四) 赵某,女,41岁。

2个月前左环跳部有酸楚,足底亦感,甚至艰于行动,尻膂部亦有牵制,兼有面部浮肿,并有心悸,住某医院治疗未见显著好转。检尻部偏左有压痛,抬足不便,自觉有气下滞。按脉濡数,舌滑苔薄腻。此邪客太少二阳之经,经气壅滞而疼痛。先拟疏通。

处方:中髎(左),秩边(左),承扶(左),环跳(左)。

手法:龙虎交战法。

二诊而疼痛见减,遂停治。

按:此亦痹之类也,由风寒湿邪入客经络,经气痹阻而致,故贵在宣通。陆师遵经旨,循经用穴,施以龙虎交战一进一退、一补一泻之手法,此最能疏通经气,而奏止痛之功,故二诊病减而停治。

(病例五) 刘某,男,31岁。

1年前开始右侧髀枢部疼痛,妨于步履,经治见轻。但近月来臀腿后侧酸楚又起,腿髋活动不利。患者早年曾有早泄,迩来稍有阳痿现象,脉弦滑,尺沉细。此肾亏而太少二阳俱虚,寒邪外来,经气失和之故,宜补肾强阳,佐以舒经。

处方:肾俞(双)+,上髎(右)+,次髎(右)+,秩边(右)+,承扶(右)+,环跳右+。

手法:捻转补泻法。

二诊后酸楚见减,活动亦利,精神见好。

按:此中医所谓髀枢痛,亦痹之类也。髀枢者,足太阳、少阳之所过也。肾者,足太阳之里脏也。肾虚则足太阳经气不足,而为外邪所袭,入滞于经,传注少阳,而为此病。故陆师取肾俞以补肾之本,用足太阳之上髎、次髎、秩边、承扶及足少阳之环跳,施捻转补泻法,扶正以达邪。此为虚实夹杂证,陆师对手法选择之妙用具见一斑。

四十二、腰腿痛(2例)

(病例一) 杜某,男,39岁。

寒邪侵袭少阳,病延多日,经气空虚,右侧腰腿酸痛,肌肉萎缩,以致不能站立,困于转侧,舌苔薄白起裂,脉来正常。当从症不从脉,疏通经气以治其标,待痛势消失,再行治本补肾。

处方:环跳(右),阳陵泉(右),风市(右)。

手法:环跳穴施导气手法,5分钟后开始得气,感应渐向下移,至丘墟穴处,停滞不前,用循法很快向下放射至第4、5趾尖端。调向后,针感仅在附近放射,同时右内侧阴廉穴处有压痛感。阳陵泉穴向下导气,沿少阳经放射,感应较强。风市穴导气后,针感至丘墟穴处,经捻转结合循法后,感应迅速达足趾。

针刺后,痛势大减,能站立转侧,屈伸自如。

按:腰腿痛,即腰连腿痛的症状,有因肩负重担,扭闪损腰而致者;有因寒湿之邪侵袭经脉而致者;有因肝肾不足,督脉虚损,阴浊之邪瘀凝而致者;亦有因毒瘤内痈、石瘕、肠覃阻压经气而致者。其表现症状,有腰连腿部循足太阳经作痛者,称“太阳腰腿痛”;有腰腿痛循足少阳经者,称“少阳腰腿痛”;有腰连足阳明经作痛者,称“阳明腰腿痛”。施治用穴,当明辨病在何经,然后“循脉之分”“各随其过”按经选穴,治疗才能恰中其的。本例患者,陆师辨为邪入少阳(少阳腰腿痛),故专用足少阳胆经穴,并施以导气(行气)手法。陆师常用的导气手法是以针向行气法为主,即欲气上行,针向上刺,欲气下行,针向下刺,然后频频捻转,提插以催气,有时还结合“按法”和“循法”,每收针到病除之速效。

(病例二) 李某,男,42岁。

患左侧腰部疼痛已5年,痛沿臀腿部外侧放散,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甚,并有肌肉跳动感。近日发病较剧,转侧站立困难,大腿部见肌肉萎缩。脉细,舌苔薄白。此乃寒邪侵袭少阳,经气厥逆,脉道不通而致。病经多年,气血不足,以致肌肉萎缩,困于转侧。急则先治其标。循经取穴,用导气手法为治。

处方:环跳(左),秩边(左),风市(左),阳陵泉(左)。

手法:导气手法。

环跳穴向下刺,用导气法,感应向下传导至第4、5足趾处。秩边穴经反复提插,无上下感应。风市穴用推而内之(提插补泻)手法,感应不强,转向下刺,感觉至丘墟穴部停住,约5分钟无变动,经反复捻转结合循法,迅速达到足趾部。阳陵泉穴向上导气无感应,向下感应较快,传导路线与足少阳经符合,直至足趾。针去病减,患者能站立转侧活动自如。建议连续针治,待痛势逐步消失后,则需着重治本。治本之法,当以补肾为主。

按:本病腰腿疼痛,位在足少阳之分,痛者,气病也,经气为寒邪阻滞,凝涩不通之故也。今脉细苔薄白,陆师断为“寒邪侵袭”,此亦痹之类也。《素问》治痹有“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之语。故陆师用穴以“循经选穴”为主,所用手法为导气法,即行气法。陆师所用者,乃针向行气法、捻转行气法与辅助手法中的循法相结合的综合行气手法。气行周遍足少阳经,血脉宣和,因而痛势立减。腰者,肾之府。腰腿痛者,常以肾虚为本,故标解以后,陆师示意须补肾以图巩固。

四十三、白虎历节风(4例)

(病例一) 沈某,男,12岁。

四肢关节游走疼痛,呼号欲绝,手足骨节高突,痛甚拒按,昼轻夜重,脉紧而涩,苔白质红。此白虎历节是也,当施用行血之法。

处方 :臑会(双)-,消泺(双)-,清冷渊(双)-,天井(双)-,四渎(双)-,会宗(双)-,肩髃(双)-,五枢(双)-,维道(双)-,居髎(双)-,风市(双)-,中渎(双)-,环跳(双)-。

手法:捻转泻法。肩髎穴刺入4分,施赤凤迎源法,起针后,其痛即减。环跳穴针入3寸,施以泻法,患者自觉骨节间如有物跳动状,起针后,痛势若失。

(病例二) 周某,女,25岁。

发热,胸闷泛恶,不能行履,继而腕骨肿痛,昼轻夜重,脉象弦敷,舌苔薄白。此风寒之邪流于关节,失于宣达。治以疏泄。

处方:臂臑(双)-,手三里(双)-,上廉(双)-,下廉(双)-,温溜(双)-,偏历(双)-,合谷(双)-,髀关(双)-,伏兔(双)-,阴市(双)-,犊鼻(双)-,足三里(双)-,大抒(双)-,风门(双)-。

手法:捻转补泻。轮流施龙虎交战法,刺大杼、风门,得微汗,凡十二诊而瘥。

(病例三) 江某,男,52岁。

风热著于关节,致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此起彼伏,痛楚难忍,以致遍身不能活动,兼有发热,大便不通,脉象滑数,舌苔垢腻。须泻阳明实热,使腑气下达,浊火撤退,病自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