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56

第56章 全国名医医案选录 (4)

第二节 全国名医医案选录 (4)

编者按:滑脉主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上逆呕吐、下瘀蓄血、气虚不摄肝肾之火等病;数脉主阳气亢进、火热太甚、燔灼阴液等病。二脉相合,可见阳热证候。据此医案,应是六脉滑数。

三、妇科疾病

案例1:宓××,女,25岁。1963年8月31日就诊。主诉:小腹疼痛难忍,下坠,不敢触及,阴道下血两天。问诊:结婚八年,未生过小孩,1959年4月流产一次。这次月经两个月未来,前两天小腹忽然疼痛剧烈,下坠,阴道点滴下血,血色黑紫。经聊城××医院妇产科诊断为子宫外孕,住院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出院后,随来我院要求服中药治疗。望诊:面黄瘦,精神不振,急性病容,舌苔白。闻诊:语音低微,无其他臭味。切诊:少腹疼痛拒按,脉沉滑。西医妇科检查:外阴有血迹,发育正常,阴道有少量紫血块,宫颈紫蓝色,并有明显举痛,宫体增大如鸡卵,后穹窿饱满,触痛,似囊样感,宫体后与右侧附件有拳头大包块,压痛明显。化验:血红蛋白9g/L,红细胞300万。西医诊断:子宫外孕。中医诊断:癥积瘀血。

治疗:与桂枝茯苓丸服三次后,第二天诊察,腹痛减轻,阴道下血成淡红色血水,其量增多,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又继续服至三天时,流出一块扁圆形血块,淡红色,似烂肉状,并继续下黑紫血,其量减少,腹痛消失(但仍有压痛),脉搏沉缓。又续服三天,下血停止,腹部压痛消失。后穹窿稍有饱满,无压痛,中位子宫,附件双(-)。印象:陈旧性宫外孕。

自从妇科检查之后,每天又有少量下血,其色黑紫,又继续服药两天后,所下血色变为鲜红,量多,改服加减胶艾汤两付,下血停止,一切症状消失。继续观察一月,患者身体健康,月经来潮一次,持续四天。

(《山东医刊》1966年第3期第15页)

编者按:脉沉主内伤里证、阴寒邪气、各种积聚等病;滑脉主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上逆呕吐、下瘀蓄血、气虚不摄肝肾之火等病。二者相合,可有癥积瘀血之证。据此医案,应是左关、左尺脉沉滑而兼数象,右关脉沉滑而缓。

案例2:邓××,女,40岁,农妇。分娩四五日,忽然恶寒发热头痛,其夫以产后不比常人,恐生恶变,急邀余治。患者面赤如妆,大汗淋漓,恶风发热,头痛气喘,语言滞钝,脉象虚浮而弦,舌苔淡白而润,询得口不渴,腹不痛,饮食二便均无变化,已产数胎,皆无病难,向无喘疾,而素体欠强。仔细思量其发热恶风头痛,是风邪在表之候;面赤,大汗气喘,为虚阳上浮之征;语言滞钝,乃气液两亏,明系产后中风,虚阳上浮之征。幸喜发病未久,尚可施治,若稍迁延,法难图也。观其脉象虚浮而弦,已伏痉病之机矣。当温阳益气以固其内,搜风散邪以解其外,偏执一面,证必生变。《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乃师其旨书竹叶汤原方一剂与之。

淡竹叶三钱,葛根三钱,桂枝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党参三钱,附子二钱,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翌日复诊,喘汗俱减,热亦渐退,仍以原方再进一剂,三诊病已痊矣。

(《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第75页)

编者按:脉虚主正气亏损、伤暑诸证;脉浮主表证;脉弦为痰饮、肝脾胆病、痛证、疟疾等病。三脉相合,可有气液两亏、虚阳上浮之证。据此医案,应是左寸浮而缓,左关虚而弦,左尺浮而弦。

四、儿科疾病

案例1:关××,男,3个月,患者其父代诉:日前原因不明的阵发性哭闹,当时腹胀,可能有腹痛,三日间不大便,吐奶不止,以后吐出黄色如大便样物,此间未曾进食,症状日益加剧。曾经两个医院诊治,检查腹部可见肠型,腹壁紧张而拒按,经X线腹部透视,发现有液平面6~7个,并充满气体,确诊为完全性肠梗阻,经灌肠下胃管及对症治疗,不见好转,终于决定手术疗法,患者家属考虑到小儿只3个月,不同意手术,而来中医处诊。1974年4月5日来诊,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时出冷汗,腹胀拒按,大便不通,脉微,舌苔灰白,系脾阳不运,积滞内停所致。治以行气泄满,温中散寒,厚朴七物汤治之。厚朴10g,桂枝7.5g,甘草10g,枳实10g,川军(又名大黄、锦纹等)2.5g,生姜5g。

按上方顿服一次即效,服药后约1~2小时内,排出脓块样大便,以后两小时内,共排出三次稀便,随着腹胀消失,腹痛减轻。经十余日,逐渐好转,与健康婴儿无异。

(沈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沈阳市卫生局 编 《老中医医案选编》第11页)

编者按:脉微主气血两虚之证。小儿脉微多为脾阳不运、积滞内停的疳证。3岁以下小儿可以不候脉,若候脉,一般用一指遍三关,不需详细分辨寸关尺。

案例2:聂女××,14岁,体质娇嫩,最喜杂食,初患腹痛,其父以为蛔虫,自购宝塔糖两粒,服后,病情恶化,遂抬来就诊。症见腹中绞痛,时轻时重,痛剧时腹内肠鸣,时见突起如头足攻动,剧烈呕吐,时吐蛔虫,大便不通,矢气全无,腹部膨满,不耐触按,外无表证,内无热象,脉搏沉细而迟,舌苔淡白,中有花点,口唇淡白,面色淡黄,饮啖俱废,病势甚急,经西医诊断为蛔虫阻塞,嘱转县医院手术治疗,因经济无力,不肯转院,乃请中医治疗。余思此证属蛔虫阻塞本有可能,原因服宝塔糖剂量不足,反致蛔虫骚扰,互相扭结于肠道,故大便矢气完全不通,然必中气虚寒,升降无力,致寒气乘隙攻冲,故肠鸣如有头足而发绞痛,《内经》云:“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法当温中散寒,大建中气,俾中阳一旺,寒气自消,则升降旋转之机俱振,病自除矣。《金匮》云:“呕吐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余宗其法,用大建中汤去饴糖加伏龙肝投之。炒川椒二钱,干姜一钱五分,党参五钱,伏龙肝(又名灶心土)一两,水煎服。

服药后4小时许,肠鸣切痛又剧,旋即泻下蛔虫数十条,腹痛顿减,翌日复诊,腹满痛呕吐肠鸣等症,全部消失,改以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按(原编者按):……本方川椒散寒,干姜温中,人参大补中气,伏龙肝和胃降逆。且川椒一味,又具安蛔之功,使蛔虫安伏不动,随中气旋转而下,故用于此等虚寒而兼蛔虫病例,最为适宜,其不用饴糖者,殆以蛔虫得甘则动,免致窜扰内脏而难出欤?

(《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第65页)

编者按:脉沉主内伤里证、阴寒邪气、各种积聚等病; 细脉主气血两虚、虚损劳伤、湿气袭肾、阳虚自汗等病;迟脉主脾阳虚、痰湿盛、积寒疼痛、阳亏虚寒等病。三脉相合,可有中焦虚寒、蛔虫内扰之证。据此医案,应是双关脉来沉细而迟。

案例3:路××,男,10岁。1958年11月门诊。望诊:患儿颜面苍白,皮肤干燥脱屑,精神疲惫,有慢性病容,舌润,被黄白色薄苔。闻诊:语音低微,未呻吟。问诊:两月以前,患孩曾一度剧烈腹痛,并有呕吐身热,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注射青霉素并服用磺胺三日,病势缓解。近数日少腹又阵阵隐痛,昨日较剧,今日又稍缓解,运动时,腹内痛感增加,自觉屈腿卧于右侧使右侧固定不移,其痛减轻,无身热恶寒,未下脓血。小便自利。切诊:脉沉细滑,按之无力。腹皮紧张,但不强硬。少腹右侧可触及一柔软肿块,大若鸡卵,拒按。

病机治则:本证原系中焦湿热下注,滞于肠间,感阳明燥金之气,则燥湿相搏于阑门而发为病,故见少腹钝痛或剧痛、拒按等症状。……据四诊所得,显系阑门血肉腐败,形成脓肿。今虽见腹痛拒按,但患儿无身热烦渴,语音低微,精神疲惫,面色苍白,脉沉细滑,证已湿重于热,且有寒化趋向,并非“大黄牡丹汤”实热积滞之证,仍当温化寒湿,并兼渗泄解毒,切忌攻破。乃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一方二付治之。川附片30g,薏苡仁30g,败酱草24g,服罢,腹痛显著减轻,精神稍佳,少腹右侧已未触肿块,惟仍拒按。舌润,略被黄白稀苔于舌根部,脉沉细而缓。仍给上方五付连服五日。

效果观察:患儿通过上述治疗后,肠痈之患已愈。经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云南中医学院编《中医儿科治验录》第27页)

编者按:脉沉主内伤里证、阴寒邪气、各种积聚等病;细脉主气血两虚、虚损劳伤、湿气袭肾、阳虚自汗等病;滑脉主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上逆呕吐、下瘀蓄血、气虚不摄肝肾之火等病。三脉相合,可有湿热流窜,寒湿成积之证。据此医案,应是双尺脉沉细滑而兼数。

五、运气类

案例:土运年吴姓病例(明王肯堂医案《医学穷源集》)

吴姓,二十六。风邪外感日久,医汗之不解,后致胸膈不宽,腹中硬,遍身筋骨拘挛,医又用承气法下之,不效,脉数濡。按:湿热固结三焦,以至营气格绝而枯闷也,难矣哉。

大豆黄卷、竹茹、通草、泽泻、净银花、瓜蒌仁、车前、枳实。

释:此甲寅年白露之前六日方也。月建申金,天运交少角(邹注:少角为木运),客气阳明主事,此时客气与月建相合,治法当以阳明为主,固已。而少角为乙木,实管周身之筋脉。又前运之太羽,失于滋养,则水气不能滋木,不得不急用补干之法,使太羽之水气流通无滞而后乙木可条达,庚金可传布也。黑豆本属水,又经水浸而生芽,勾萌甲坼,得水木相生之意,仲景薯蓣丸用之虚劳风气,理可推矣。

后三日换方:按:木气少舒,金气尚多壅滞。

藿香、白芥子、猪苓、川郁金、葛根、阿魏、青皮、枳实、半夏。

释:纯以开散阳明为主,且青皮兼有舒木之意。但月建将进申金,亦须兼理,急用芥子以清辛金之痰,治法实为周密。

后四日换方:赤茯苓、白茯苓、木通、木香、瓜蒌皮、宣木瓜、神曲、阿魏、黑芝麻、净银花。

释:此白露后一日方也,酉金为湿金,故白露亦称湿令,况证本由于湿热,自当以利湿为主,而降痰导滞清理阳明,又为此时切要,但木通木瓜兼理少角耳。

后三日换方:按:邪气盘踞阴分过虚,急脉缓收可也。

鲜首乌、赤苓、柏子仁、枳实、藿香、楂肉、稻根,煎汤代水,加姜汁三匙。

释:重用首乌稻根,滋金水二脏,因辛当月建,癸能化戊也,而柏仁楂肉又有火土相生之意,盖久病枯闷之证,不能专用克伐故耳。

(《内经选读》新世纪第二版,第221页)

编者按:数脉主阳气亢进、火热太甚、燔灼阴液等病;脉濡主营血亏损、阴精虚极等病。二者相合,可有湿热内蕴、营气枯闷之证。据此医案,应是左寸脉细濡,双关脉数濡,双尺脉沉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