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43

第43章 素问脉

第六节 素问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

(原文)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释义)季胁就是小胁,在胁下两旁,是肾脏管辖最近的地方,所以通过两尺可以诊察季胁的病变。

(原文)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释义)尺外,是指尺脉的前半部分;尺里,是指尺脉的后半部分。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的身体以肾为阳,肾附于背脊,所以尺外以候肾。腹为阴,所以尺里以候腹。这里所说的腹,包括大肠、小肠和膀胱在内。

(原文)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

(释义)中附上,是指关脉所在的地方(附于尺寸而居中),左外,是指左关前半部,左内,是指左关后半部。肝为阴中之阳脏,但靠近背脊,所以左外以候肝;鬲(鬲,通“膈”,下同)膜(这里包括胆)靠近胸骨,所以内以候鬲。

(原文)(中附上),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释义)右外,此指右关的前半部分,属阳,与中焦之胃相应,所以右外以候胃。右内,是指右关的后半部分,属阴,与中焦之脾相应,所以内以候脾。

(原文)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释义)上附上,上而又上,此指寸脉。右外,此指左寸的前半部分,与肺之位相应,所以右外以候肺;右内,此指右寸的后半部分,肺之应在胸中,所以内以胸中。

(原文)(上附上),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释义)心为君,在上,膻中(一名心包)为臣,在下。所以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原文)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释义)寸为前,尺为后,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前后左右,各司其属。

(原文)上竟上者,胸喉中事者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释义)竟,通“尽”,尽头的意思。上竟上,是脉尽于鱼际,在人体主胸与喉中的病变,下竟下,是脉尽于神门,在人体主少腹、腰、大腿、膝胫、足中的病变。

(原文)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释义)推,就是检查,探求的意思。凡诊脉先推求于外,若但沉而不浮,就是有内而无外,沉为阴寒凝积,不浮,则不得发越,所以留结为积,心腹为胃脘(此指脾胃),又是积聚好发的脏腑,当然,其他脏腑也可见积聚。

(原文)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释义)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可知病在表,正邪相争,必然发热汗出。

(原文)推而之上,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释义)推求于腰,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此为上盛下虚。上为阳,下为阴,下虚则寒重,所以腰足清冷。这里的上下有两层意思,以寸关尺而言,寸为上,尺为下;以浮中沉而言,浮为上,沉为下。

(原文)推而求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释义)推求于下部,为下部有力,上部无力。可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所以头项必痛,或下部为实,上部为虚。阳虚阴盛,也可导致头项强痛。

(原文)接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释义)接之至骨为肾脏之应,脉气少,为无力之象,也就是脉来沉浮无力,是肾水虚衰的表现,腰为肾之外府,所以腰痛,肾附于脊,所以脊痛,肾虚水泛,所以身有痹也。

(勘评)寸口,就是指肺经(手太阴)的动脉。太阴之脉行气于三阴,所以说三阴在手,而主五脏,而在本篇只讲五脏,而未讲六腑。但此篇中又把胃腑纳入其中。是因为五脏都禀气于胃,胃为五脏之本。所谓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经,离了胃就无法诊察。《素问五脏别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本篇重点强调六腑中的胃,但其他腑也并见了。

自从五代高阳生的《脉诀》一出,《脉经》则隐退江湖。《脉诀》盛行是因为内容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蒂固根深,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其中错误之处实在太多(不可否认其中也有正确的),所以戴同父、蔡西山等著名医学家把它称为伪诀。从伪诀一盛行,所谓的《脉经》《难经》《内经》等佶屈聱牙的经旨不得不束之高阁,但是响鼓不用重捶,终于有人站出来,把伪诀的错误删除,把经典的奥秘泄露出来。

《内经》把五脏与脉位的定位,是运用河图数来联系的。火旺于南,引申为心居左寸;木旺于东,引申为肝居左关;金旺于西,引申为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坤位(西南),引申为脾居右关;水旺于北,引申为肾居两尺。先论尺,次论上附上,自内向外。为什么要如此论述呢?因为手太阴之脉,从胸走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所以说人的脉部,不可无根。内外二字,历代医家都说是内侧,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假如以侧而论,必须要脉形扁阔,或有两条才正确,否则,大意就不同了。

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等,都是指内和外。这一点用周易的思维来解释吧: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以下三爻为内卦。如此一来,上下内外之意也就昭然可见了。由此可见,王叔和所谓的“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腑,合于上焦”的论述是错误的。心与小肠,从经络上讲,是互为表里的,是络属关系,但在脉法部位上,“左为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这种说法虽是错误的,但却被许多医家推崇备至,幸好蔡西山、戴同父、李时珍、李延昰等著名医学家大声疾呼,明证其罪,鉴此,附素问脉法于此,供后学者研习。

另外,某些学者认为六部分候脏腑,是“上不宗内经,下不符科学”的“凭空臆造之说”,这只能证明那些所谓的学者没有真正的领会“学以博而渐通”的要旨,就滥发议论,訾毁先圣,不亦妄乎?就中医方面来讲,今人远远不如古人,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古籍,潜心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发展。中国中医药自古是世界文明的领头羊,但是经历时代的演变,我们今人无法理解古人的意思,就说古人所作是杜撰,就太不应该了。往往抵毁中医中药的不是外国人,反而是中国人。笔者认为,医学应当是没有国界的,既是世界的,也是全人类的。中医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且一直延续几千年从未间断的医学,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今天,中医更应加快其发展的步伐,古今兼容。中外会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诊疗体系,使之领先于世界,服务于全人类。

如今,中医中药中国行将迅速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必将开出世界医学文明的奇葩。

又按:此段为《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一段论文,但有些医家和学者认为此段是指尺肤诊法(尺肤,前臂内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的皮肤),可供参考。但是,此段作为脉法,更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