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33

第33章 六脉归宗

第四节 六脉归宗

一、三才四维论

(诗曰)千古绝学一脉诊,神乎其技有先圣;

六脉时空一般论,释脉新探旷古今;

政墨工农商学兵,体质性格老中青;

禀赋时间与环境,三才细分定知真;

上下来去纵横谈,至止内外左右分;

生命恒动天地合,四维时空奥旨明;

三才四维须博观,六指之下方有神;

德渊术精泽四方,济世功高惠万人。

(释义)脉学确实是自古以来的一门令人倍感神奇的科学,遂以绝学著称,神来之技,有当先圣。在脉学中有三才四维时空论。所谓三才,即天地人也。天因禀赋,地因环境,人因时间。先天的禀赋,脉学上也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如肾脉常弱,为先天肾气不足);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在脉搏上也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如久居湿地,其脉缓而软);人因时间的流逝对人体的变化,也能从脉搏上反映出来(老年人脉来多为连绵而无力)。还要分清性别、年龄、寿夭、色脉、气候适应性、疾病易感性、疼痛耐受性、针刺反应性、气质勇怯、形体肥瘦、形志苦乐、人格魅力、职业等因素,这些都与脉搏有着很大的关联。

从事的职业不同,脉搏也不同,例如经常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脉象多轻清而软弱;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脉搏多重浊而有力。还有体质、性格、年龄、禀赋、环境也与脉搏有着较大的关系。李辰山说:“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做热医。身长之人,下指亦疏;身短之人,下指亦密。北方之人,每见实强;南方之人,恒多软弱。少壮之脉多大,老年之脉多虚。醉后之脉常数;饮后之脉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婴儿之脉常七至”。

又说:“肥盛之人,虽曰气居于表,浮洪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过于坚厚,则其脉之来也,势将不能直达于皮肤之上,反欲重按乃见,若徒守浮洪易见之说,以轻手取之,则模糊细小,本脉竟不能测;瘦小之人,虽曰气敛于中,沉数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过于浅薄,则其脉之来也,势将即呈于皮肤之间,反可浮取而知。性急之人,脉数是其常也,适当从容无事,亦近舒徐;性缓之人,脉迟是其常也,偶遇倥偬多冗,亦随急数。北人脉强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产,亦未必无软弱之形;南人脉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禀足,或习耐劳苦,亦间有实强之状。少壮脉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见虚细;老年脉虚是其常也,期颐者更为沉实。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优游,襟怀恬淡,脉来亦定冲和。婴儿气禀纯阳,急数者是其常也,或质弱带寒,脉来多亦迟慢”。这些是关于三才的论述。

脉学有四维的观念。脉学讲究一个立体的空间几何图形,并且还是动态的。所以运用图形来描述,则有点不太恰当。因为,用一般的图形难以表达动态的立体空间几何图形,所以历来一些学者都只用文字记载,并且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论述,后来也有学者用图形来记载,但是还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脉学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四维时空的一门科学,必须时空动静结合的图文并茂才能表达清楚,这一点在以后的脉象仪的研制方面可以得到解决。脉床中的上下、来去、至止、内外,即脉象的三维立体空间,加上脉搏的恒动就构成了四维。

在脉学中,三才四维时空论也是一个新兴的学问,也需要我们努力去开发,探求其中不为人知的奥秘。那么就要求我们医者必须博观医籍,驰骋医原,方才指下有神助力,灵验非凡。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诚然,医者虽然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在“做”字上下功夫,毕竟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简单的行动,21世纪不是赢在纸上谈兵,而是赢在实际执行。

二、脉学归宗

(诗曰)自古脉学重重难,脉诀归类代代传;

七表八里九道脉,深谙熟玩非为良;

浮沉迟数总为纲,表里寒热审阴阳;

虚实洪微定盛衰,气血盈亏滑涩彰;

烟花三月脉弦长,又为寒热困肝胆;

四季和缓乃为平,若失柔和定染恙;

春来脉弦紧且长,夏脉洪大似波澜;

秋季脉来浮涩短,冬令沉石柔中刚;

四时脉气胃为本,有神有根体必昌;

无胃无神又无根,无脉真脏必消亡;

浮芤洪革虚软散,浮分七脉各主张;

沉弱细微牢并伏,六者大抵兼沉象;

迟数长短紧弦缓,滑实动脉浮沉当;

促结代涩气血亏,唯在止字作文章;

脉理浩繁扣纲领,万变归宗指诸掌;

灵活方圆博古今,指下有神赛岐黄。

(释义)王叔和说:“脉理渊微,其体难辨”,又说:“胸中易了,指下难明”。也难怪人们都无法真正体会脉学的真谛。或有道听途说者,终究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亦有“从三到万”之嫌;或有苦学无门者,终未身临其境、细细体会,遇难而退,半途而废,而怪脉学有“鸡肋”之类;或有一知半解之徒,朱紫混淆,指鹿为马,贻笑大方;或有急功近利之流,稍有不符,就诋毁先圣,滥发议论,自矜己德;或有蠢若游魂之辈,知而不能读,读而不能解,解而不能通,通而不能用,理论深而赛华佗,技术穷而如黔驴。如此这般,犹怪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五代高阳生在《脉诀》(世称伪诀)中把叔和的二十四脉归纳为七表八里九道脉,并说:“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同归九道中;分清营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这一说法一直被世代相传,就连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世贤、沈际飞等都囿于此说,并以图来注明七表八里九道脉。虽然对脉学进行归类,确实有益于后学者能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但是归类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凭空臆造,更不能无中生有的胡诌。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仔细琢磨,其中不妥之处颇多。七表脉里的实脉,就不能作为表脉论;八里脉中的缓、涩、软等脉,则不能作为里脉论;九道脉中的虚、革脉,则为表脉,亦不作道脉论。所谓表脉,主要是取决于脉象兼有浮象,主病多为表证而言;所谓里脉,主要是取决于脉象兼有沉象,主病多为里证;所谓道脉,主要是不浮不沉,或浮沉皆得,而证候亦可或表或里,或表里皆得。

脉诀归类,万变归宗,深谙脉道,熟能生巧,便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胸中有镜,指下有神。王叔和归纳24种脉,李时珍归纳为27脉,李延昰归纳为28种,凡此种种,要学会提纲挈领,归类归正,以便扣纲领而应万变。很显然,脉学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归纳起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脉,虚实洪微滑涩弦缓为八大领脉,这十二种脉象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有力无力划虚实,浮、数而有力为阳,沉、迟而无力为阴;四脉综合,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则昭然可见,所以以此四脉为纲。滑涩定脉之流通是否流畅,可以察气血盈亏;虚实定脉之力度是否均匀,可以分脏腑虚实;洪微定脉之体道是否清晰,可以分阴阳盛衰;弦缓脉为时令脉,都有正常与异常的区别;所以此八脉为领脉。也许有人会说,时令脉又不止弦缓二脉,还有浮沉洪三脉,为何不以时令脉而划为领脉。因浮沉二脉最易辨别,列入纲脉;洪脉为时令脉,也是用到最多的脉象,故归为领脉。

春脉应当弦紧而长,夏脉应当洪似波澜,秋脉应当浮涩而短,冬脉应沉石而刚,且都有应指冲和,一息四至而兼滑象。四季之末,也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应该为正常的缓脉,兼有滑象。这就是正常的时令脉。若人能如此,则未病;不能如此,则病。四时之脉,不仅要准随时令,而且还要有胃气、有肾气、有神气,也就是脉来冲和柔软,一息四至,浮沉皆有,按之不绝如缕,为健康状态。

若是脉象没有胃气,应指不柔和;没有肾气,按之如欲绝;没有根本,肾、脾二脉衰败,无根萧索;没有脉象,伏匿不出,重按亦无;没有脉气,真脏气泄,寿元已亏;以上五者相合,必然有死无生,神医难救。

脉象27种浑然指下,医者如何在短时间迅速分辨是何脉和(或)何脉与何脉相兼。不进行归类,恐怕诊脉一次要花半小时而不见真伪,所以为了使初学者在读完27脉后,能迅速进入临床,学以致用,笔者将祖传、师传的脉学归类法进行整合,附于此,以飧读者。

大抵在诊脉中,首先要了解浮候的脉象有哪些?沉候的脉象有哪些?不浮不沉、可浮可沉、浮沉皆有的有哪些?动止的脉象有哪些?只有了解了这一归类法,在诊疗时,就会提高效率和质量。浮、芤、洪、革、虚、软(濡)、散,此其脉在浮候可见,一般不见于沉候,或见沉则力度大减。沉、弱、细、微、牢、伏,此六者多在沉候,少见或不见于浮候。迟、数、长、短、紧、弦、缓、滑、实、动,此十脉,大多见于浮沉皆有、不浮不沉、可浮可沉。促、结、代、涩,四者为气血两亏,都有止字概念,当然此四脉可以列入可浮可沉等之类,但由于此四脉都与动止有着不解之缘,故分为一类。

诚然,脉思渊微,脉理浩繁,但是其中亦有规律可循,诚如孙武在《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的计策中所说的一样,要想解开一团乱麻,绝不可拿在手里生拉硬扯,而是要找到其中有规律可循的迹象,然后就可一举成功。脉学也是如此,尽管脉学像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红颜仙子,但是总能想到办法来赢得她的芳心。对于脉学而言,扣住纲领,万变不离其宗,以其不变的纲领应乎万变的迹象与生理病理信息。作为医者务必要灵活运用,通今博古,行方智圆,融会贯通,方可如指诸掌,指下有神,如岐黄在世,扁仓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