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32

第32章 其他常见脉象 (7)

第三节 其他常见脉象 (7)

出现代脉,是由于气血亏损,元阳不足的缘故,若久病见代脉,只要分辨出它的虚损所在,进行准确无误的治疗,仍有一线生机;如果正常人忽然见到代脉这正是脏气亏危的危候,真脏之气已至,恐有性命之忧。张仲景说:“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就是这个意思(指无病之人见代脉的预后)。

(主病诗)代主脏衰危恶候,脾土败坏吐利咎;中寒不食腹疼甚,胃气若无甚堪忧。

(释义)李延昰说:“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可是出现代脉,大多是脏气衰弱,元阳不足的征兆。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脾脉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黄者其脉代”,脾王(通“旺”)四季而随时更代的,那是气候的代脉,若脉率平匀,而忽强忽弱的,是形体的代脉。

脾土败坏,则中阳不足,就易生呕吐泄泻,中寒不食,下元亏损,则泄痢,腹痛。《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所以说出现代脉,而冲阳、太溪脉不柔和,就难保性命了。

(辨脉诗)伤寒心悸脉结代,霍乱跌仆元气衰;

七情惊恐痰食阻,风痛高龄三月胎;

代脉虽主气微脱,以上八家别惊骇;

健康少壮代脉至,根胃不调定凶灾。

(释义)《诊家正眼》说:“结脉之止,一止复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以代脉之见,为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也。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或跌仆重伤,又风家痛家,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具必死”;《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医宗金鉴》说:“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者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郅,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温病条辨》说:“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脉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以复脉中之阳;今伤于阴者,主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语而不拘于古方,医者之化裁也”;这些足以说明心阴阳气血亏虚,失其所养,鼓动无力,则见脉结代,心动悸,只要补阴阳,调气血,复脉为先,就没有生命的危险。

《濒湖脉学》说:“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上吐下泻,急剧发作的霍乱,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但偶尔出现代脉,这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时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接续所致,不能立刻断定必死无疑,但如果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太甚的恶候。霍乱见于代脉,只要回阳救急,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如四逆汤回阳,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滋液,或加猪胆汁,苦寒性滑,一则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阴对辛热药物的格拒不受;二则润燥滋液,补益吐下后的液竭,制约辛热伤阴劫液的弊端。可见,霍乱偶见脉代,并非死症。

跌仆重伤,恶血阻于经脉,脉气不至而为代,宜通脉四逆,回阳返本,宣通脉气,定能回春。也就是说,跌仆重伤见到代脉也不是死症。

大惊大恐,客忤假死,而见代脉,可用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起之;痰湿阻滞,而迷心窍,用瓜蒂散吐之,这两者见代脉也非死症。

古人谓痛甚者脉多代,而风家,痛家,疼痛难忍,脉气多不至,只要祛风通脉,脉一通则痛就止住了。也就是说风家痛家的剧烈疼痛出现代脉,不是死症。

周梅屋说:“老得代脉者生”。也就是高龄之人(80岁以上)出现代脉,为脉症相符,不足为怪,更不可断其为死。

《灵枢五脏生成篇》说:“心合脉,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脏”;《灵枢经脉篇》说:“心包主脉,妊娠三月,心包脉养胎”;妊娠三月名为始胞,此时未有定象,是月手心主脉养胎,属心,若卒惊恐忧愁嗔怒喜仆,动干经脉,腹满绕脐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这时出现代脉,是分气及胎,当以雄鸡汤补之。用甘草补中益气复脉之本,人参、大枣补气滋液,麦冬、阿胶养心血、滋心阴,白芍敛阴和营,生姜温通血脉,白茯苓补虚劳、补心脾,白术除湿温胃,雄鸡大补元气,共同治疗妊娠三月,元气不足而见代脉的险症。

综上所述,伤寒心悸、霍乱、跌仆重伤、七情惊恐、痰食阻滞、剧烈疼痛、高龄之人、女胎三月见到代脉,不要错误地当作死脉看。

倘若健康之人或少壮之人见到代脉,又加上冲阳(胃)、太溪(根)二脉一衰,那是真脏之气先至,纵有灵丹妙药也难以回春。

(勘评)代脉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歇止的次数均匀(即动而中止,因而复动);二是歇止的时间较长(即“良久方来”),就像四时的禅代一样,不愆其期,而代脉的出现多是脏气亏损,元阳不足的征兆。

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为之代,须因变察情,五十动而偶一止者,是至数之代,脉来一息五至,则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所以五十动偶尔一止,合大衍之数,叫做平脉。这与《系辞》中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意义相近。若肾气不能至,四十动而一止;肝气不能至,三十动而一止;脾气不能至,二十动而一止;心气不能至,十动而一止;肺气不能至,五动而一止。脉搏的到来,总是自远而近,依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所以凡病将死的人,必气促以喘,仅呼于胸中数寸之间,此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气短已极,救而不效。

《难经十一难》说:“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脉经》有五十不止身无病……等关于预测生死的脉象。历代医家所见不同。《脉诀刊误》说:“三部九候,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皆以四十五动准,乖于经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命没’。荒疵尤甚。夫人岂有一脏即绝,尚活四年。叔和亦曰:‘脉来四十动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未知《灵枢根结篇》但言动止之数,以诊五脏无气之候,何尝凿言死期耶”?关于叔和的说法,时珍也表示赞同,可真是仁智互见啊!望后学者多从实践中摸索,其真伪自见。

滑伯仁说:“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气血损,祗作病脉”,此指暴病;若久病脉代,纵想回春,可能非常困难。

辨脉诗中所列举的八种疾病或状况都不忌见代脉,望初学者多多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