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03

第3章 诊脉纲要

第二章 诊脉纲要

凡诊脉者,必提纲挈领也。纲者,浮沉迟数也。领者,滑涩虚实弦缓洪微也。也就是说,脉象有27种(不包括至数脉、真脏脉、奇经脉等篇章),但是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四纲八领(十二种脉象),其他的脉象在临床上较以上十二种脉象少见。只要掌握了这十二种脉象,其他的也就能触类旁通了。

第一节 六脉的含义 (1)

一、六脉的由来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于是六脉的定义就产生了。据此段而言,六脉大抵可以分为:一,春、夏、秋、冬、内、外六种脉法。二,诊法常以平旦、四诊合参、脉应四时、虚静为保、脉合阴阳、知内知外六种。

《脉诀汇辨卷二三部九候》说:“上下来去,至止六字;阴阳虚实,其中奥旨”。以“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为持脉大法。

以部位而言,是指两手寸关尺。

以经络而言,是指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以数字而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一二三数字之和,恰好为六。

以阴阳而言:阴、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以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水火既济。

《易传说卦》说:“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基于以上诸多说法,在诊脉时采用了以部位定诊候的方法,也就是越人当年的“独取寸口”诊脉法。这种诊法在临床上有很大的优势,故选用之。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与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心气和心血是心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阴和心阳被视作心脏功能状态,心阳概括了心脏搏动加强、心率加速、气血运行加快,精神情志兴奋等功能状况;心阴概括了心脏搏动减弱、心率减慢和精神情志宁静、抑制等功能状态。脉为血之府,不仅是运行气血的必要通道,尚有约束和推动血流顺从脉道运行的作用,是气血周流不息、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心、脉的功能直接影响脉象。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赖于气的调节。宗气“贯心脉行气血”,宗气的盛衰亦可在脉象上反映出来。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豁而无力;气滞和血瘀,可以出现脉象细涩而不利;气盛血流薄疾,则脉多洪大滑数;阳气升腾则浮而大;气虚下陷则沉而细等。

3.其他脏腑与脉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摄、调节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肺朝百脉”的功能将肺气与血脉的功能紧密联系。因此,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的“胃气”的多少。脉中的胃气虽可以看做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但实际上更直接的反映了全身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故有“脉以胃气为本”之说。

肝藏血,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条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也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为有根。

三、六脉十要

证候是瞬息万变的,令人应接不暇,而脉象却是有限的。要想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有限的脉学知识,洞察无限的病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古书上所说:“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但是脉学并非那么难懂,只是现代人没有熟读古籍,没有追溯历史,对前人的比类理解有误,所以临床中往往有出入。对于怎样把脉学理解、应用好,李延昰在《脉诀汇辨》的“审象论”中论述较为精到,又加上文字不是特别古奥,经笔者加工、整理,附于此,以飧读者。

1.辨析相类之脉比其类而合之,辨其异而分之。如迟之与缓,似乎同也,而迟则一息三至,脉小而衰;缓则一息四至,脉大而徐。沉之与伏,似乎同也,而沉则轻举则无,重按乃得;伏则重按亦无,推筋乃得。紧、弦、长似乎同也,紧则左右弹指,状如切绳;弦则如张弓弦,挺然不移;长则过位引绳,如循长竿。浮、芤、虚似乎同也,浮则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芤则浮候可见,有边无中;虚则举之迟大,按之则无。濡之与弱,似乎同也,濡则细软而浮;弱则细微而沉。微之与细,似乎同也,微则不及于细,若有若无,状如蛛丝;细则稍胜于微,应指极细,状如一线。短之于动,似乎同也,短为阴脉,无头无尾,其来迟滞;动为阳脉,无头无尾,其来数滑。洪之于实,似乎同也,洪则状如洪水,盛大满指,重按稍减;实乃充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牢之与革,似乎同也,牢则实大而弦,牢守其位;革则虚大浮弦,内虚外急。滑之与数,似乎同也,滑则往来流利,如珠圆滑;数则往来急迫,一息六至。促、结、涩、代,似乎同也,促则急促,数时暂止;结为凝结,迟而暂止;涩则迟短涩滞,至至似止,三五不调;代则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数有常,非之比。

2.对举相反之脉因此悟彼,阴阳不乱。如浮沉者,脉之升降也。以察阴阳,以分表里,浮脉法天轻而清,沉脉法地重且浊。迟数者,脉之怠慢也。脉以四至为平,如见五至,必形气壮盛,或闰以太息,皆为无疴之象;不及为迟,太过为数,迟阴在脏,数阳在腑,数在上为阳中之阳,在下为阴中之阳,迟在上为阳中之阴,在下为阴中之阴。虚实者,脉之刚柔也,皆以内之有余不足,故咸以按而知。长短者,脉之盈缩也。长有见于尺寸,有通于三部,短只见于尺寸;盖必质于中而后知,过于中为长,不及中为短。滑涩者,脉之通滞也。孙思邈曰:“滑者血多气少,血多故流利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