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02

第2章 脉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第二节 脉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脉学是以象、理、数、占为基础的一门信息预测学科。它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就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并根据宇宙间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对人体展开探讨和研究。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言天文,下讲地理,中论人事,吸纳万有,应有尽有。

一、脉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脉学与历史学《史记》《左传》《后汉书》《三国志》等惊世之作都有相关名医及诊脉方面的记载,对脉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脉学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经久不衰,这无疑可在历史上记上一笔。

2.脉学与数学脉学与数学都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则;脉学的体象和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和函数都具有抽象的空间色彩;脉学与数学都善于推理思维;脉学中的至数脉与代数中的数字也是有联系的。

3.脉学与预测学自古就有“医易相通”的说法。四柱、六爻、奇门遁甲、六壬、紫薇斗数、玄空风水等预测事物与脉学测病有着同工异曲之妙。研究周易的必须把脉学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脉学测病的方法与周易的预测方法有些相似,都讲究象、数、理、占,只是侧重点不同。代脉的大衍之数与《系辞》中的大衍之数十分相近。中医运气脉象中的“尺寸反”“阴阳交”是周易在脉学中的尖端运用,奇妙地让人难以捉摸。

4.脉学与哲学以脉测病是运用哲学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命题而特别发挥的,哲学中的一分为二的思想为脉学中的对举相反之脉奠定了基础;脉学与哲学都有太过不及的核心思想。

5.脉学与天文学诊脉调息的置太息法与天文历法中的置闰是一源二歧,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日月的朔望、圆缺与脉象中的虚、实、微、洪十分相类;日月星辰的运行与血脉的运行都是讲究规律的。

6.脉学与文学脉学并不是用口述和图像能传授的,离开了文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脉学的术语增减一字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与文学中的“一字千金”的典故关系尤为密切。

7.脉学与军事脉学中的伏脉引用到行军打仗中,就产生了埋伏的战略;伏脉引用到军火应用上,便产生了地雷和鱼雷;脉学中的虚实洪微与兵法计策上的以逸代劳、声东击西不无关联。

8.脉学与地理东极之地,四时皆春,民脉多缓;南极之地,四时皆夏,民脉多软;西极之地,四时皆秋,民脉多劲;北极之地,四时皆冬,民脉多石;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其脉必有刚劲,居于污泽,其脉软缓;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可见地理的差异与脉象的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9.脉学与物候学脉象随四季的更替而不同,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各异。如春温春生,脉来弦长;夏热夏长,脉来洪大;秋来浮毛;冬寒冬藏,脉来沉石;四季之末,脉来和缓。这说明人若适应物候则不病,反之则灾害至。

10.脉学与中医学脉学与中医同出一辙,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理论基础的;它们的祖先都是《黄帝内经》,它们是一对“孪生姐妹”,不可分割。

11.脉学与做人之道脉学中的伏脉是要求做人要虚怀若谷,深藏若虚;脉学中的虚与实,是要求做人必须遵循“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脉学中的洪与微是在告诫人们要分清是非黑白……

二、脉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1.脉学与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律反映了生物整体信息作用和显现于局部区域这样一种与全息照片相类似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物体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具有整体性质的全息对应性关系。中医学中虽没有“全息”一词,但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中关于天人相应、藏象学说、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却包含着丰富的全息思想。如寸口为人体的全息胚胎元,可以诊察全身疾病。越人早在几千年前提出的“独取寸口”法,惊人的与现代全息理论不谋而合,准确地说是后人在汲取前人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产物。

2.脉学与控制论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技术科学。

“黑箱”理论属于控制论范畴,与脉学的司外揣内的理论基本一致。黑箱理论指它的内部结构和性能是未知的,有待于去研究、探索,控制论注意在不打开黑箱的条件下,通过研究它的输入、输出信息,来达到推知其内部结构与功能情况的目的。

脉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显然不是白箱(打开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方法,也不完全是暗箱的研究方法,应该朝向灰箱研究方法的方向发展。脉学的司外揣内原理,正是从外部进行观察,而不破坏机体结构的诊断方法,与控制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准确地说,控制论的发明是受中医文化影响的时代产物。

3.脉学与信息论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内容与新知识,是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狭义信息论是研究在通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广义信息论被理解为运用狭义信息论的观点来研究一切问题的理论。信息论认为,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信息论能够揭示人类认识活动产生飞跃的实质,有助于探索与研究人们的思维规律和推动与进化人们的思维活动。

现代医学认为,脉象为心脏功能状态、血管功能状态、血液的质和量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脉象不但反映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时由于循环系统受自主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控制,所以脉象也就反映了整个机体的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状态,脉象的变化能对很多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指征。

血液循环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配合,主要是通过各自的信息系统完成的,因为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之间都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正常人用感受器接受外来的信息,把它变换成为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把神经冲动传递给神经中枢,在神经中枢内,把这些信息加工、处理,并发出命令,作出反应。

可见,机体脏腑组织都各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各信息系统汇集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作出反馈,因此,各个信息系统之间都有取得、使用、保持、传递、反馈信息的功能,将机体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以保持机体的稳定平衡,这与我国古代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均匀”完全吻合。

4.脉学与系统论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

系统论与脉学都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都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5.脉学与耗散结构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来的。一般说来,开放系统有三种可能的存在方式:①热力学平衡态;②近平衡态;③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论者认为,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向着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的方向进化,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论断。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普利高津发现,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于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非对称的涨落现象,当达到非线性区时,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将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事物的这种在非平衡状态下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就称为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论则是探索耗散结构微观机制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行为的理论。

耗散结构论与脉学中真脏脉的发生机制相似;另外脉的搏动也是耗散心脏能量的。

6.脉学与协同论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的。他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的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论理论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协同论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协同论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大量的类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了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既为一个学科的成果推广到另一个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人们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领域提供了有效手段。

脉学中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其中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既“互不干涉内政”,又“和平共处”。这与协同论的理论十分相近。

7.脉学与突变论突变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托姆在1972年创立的。其研究重点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稳定性数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描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然多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并通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与系统论联系起来,并对系统论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突变理论通过探讨客观世界中不同层次上各类系统普遍存在着的突变式质变过程,揭示出系统突变式质变的一般方式,说明了突变在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它突破了牛顿单质点的简单性思维,揭示出物质世界客观的复杂性。突变理论中所蕴含着的科学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内部因素与外部相关因素的辩证统一(脉学中,关于发病因素对脉搏的影响指出: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又有不内外因。还指出:人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渐变与突变的辩证关系(脉学中,脉症不符时,大多是突变,病邪渐深或病情渐愈,都是渐变);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内在联系(脉学中,在以脉诀证时就有明显的确定性,也有一部分的随机性);质量互变规律的深化发展(脉学中,感受寒邪,脉搏的至数明显减慢,属于量变;脏腑衰微,真脏气泄,属于质变)。

总之,脉学之道,若迎浮云,若视深渊,仰望而不见其极,揣度而莫测其深。深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