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20

第20章 四纲脉 (3)

第一节 四纲脉 (3)

(释义)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应指迟滞而无柔和感;略比迟脉快的,一息四至是缓脉,缓脉应指和缓,往来均匀。迟脉与缓脉的根本性区别在于至数和手感。如果脉来迟而且细,往来艰难,如雨沾砂,如刀刮竹,又如病蚕食叶的叫做涩脉。迟脉与涩脉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往来和粗细。脉来迟而且有力,又在浮候,兼有软象的,叫做虚脉。迟脉与虚脉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兼脉与浮沉。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释义)迟脉属阴。阴性多滞,故阴寒之证,脉必见迟,这就好比太阳来于南陆,则火度而行数;隶于北陆,则水度而行迟,而脉学上有很多内容与天文可以类比和模拟的。阳气伏潜,不能健行,所以至数才会慢下来,而出现迟脉。迟脉的出现,一般都属于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疾病。例如,脾阳虚,痰湿盛,就往往见到迟脉。然而沉寒痼疾癥瘕积聚等,也能见到迟脉,但是多数取其兼见。

迟脉本为脏病,但是迟而有力和无力又是怎样的呢?一般地说,迟而有力,大多是积寒疼痛的里寒实证;若是迟而无力,大多是阳气亏损的虚寒证。

(分部兼脉诗)寸迟心痛肺寒痰,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迟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女子不月尺中看,泄泻腹痛是脏寒;

浮迟表冷沉里寒,血少迟涩寒湿缓。

(释义)李时珍说:“寸迟必是上焦寒”。心肺独居膈上为上焦,寒邪凝滞上焦,则心痛停凝,肺寒痰积。寸部见到迟脉,一般会有心痛,鼻流清涕,咳吐稀痰,闷闷不乐等表现。那么寒邪滞于中焦,则有胃伤冷物,积冷伤脾,癥结,筋挛等寒痛症,这些都可以在关部反映出来。寒邪中于下焦,在男子多为肾肝之病,而女子除了肾肝病之外,还有月家(即月经)病,在此也反映出来了。尺脉见迟,则是肾虚火衰,腰脚重痛,溲便不禁,睾丸疝痛,脏寒泄泻,女子则月经不来,不调,少腹冷痛,宫寒不孕等。迟而见浮,定是表寒,迟而见沉,里寒无疑。迟而见涩,定是血少,如果女子见此脉与沉脉并,又在尺部,定是妇科杂病,如带下,小腹痛,阴道炎等。迟脉本来不与缓脉相兼,但也有时会出现一息三至,一息四至,交替进行,这种脉象叫做“迟缓”,多为湿寒作祟,侵入关节,痹着疼痛。

(勘评)迟脉,论至数,为一息三至;论形象,上、中、上至数都缓慢;论手感,不柔和,兼有迟滞的感觉。高阳生在《脉诀》中说:“重手乃得,状且难,时隐隐”。当我读到此句时就觉得不对,重手乃得是沉脉,状且难象涩脉,时隐隐为微脉,可见这种说法无异于闭门造车,以讹传讹,若医者对脉学知识不够丰富,那岂不是误入歧途,贻害苍生,也难怪李延昰等医家称之为伪诀。的确如此,这种指鹿为马的学说,对初学者来说,比于鸩毒,幸有李濒湖的通达,大声呼吁:“脉来三至号为迟”。此语一出,千古阴霾已烟消云散,久违的艳阳,终于又与大家见面了。

迟脉在主病上与沉脉很类似,沉为阴邪内积,或阳气被遏,在疗法上宜攻宜散,而迟是阳虚阴盛,多适合温补。

迟脉与缓脉是不相类的,那为什么又有“迟缓”脉呢?那是因为人的呼吸不能完全调匀,天道亦有十九年闰七年的现象,人生俨然一个小天地,人的呼吸也会出现十九息中,有七息时间较长,称作太息,在太息之中脉来四至,过则一息三至,这种脉既不是缓脉,又不完全是迟脉,所以叫做“迟缓”脉。缓脉若以一息四至而论,那么是千虑之一失啊!缓为胃气脉,不主病,必取兼脉,才可断病,其象不仅一息四至,而且浮沉正等,大小一致,往来流利,应指柔和、悠扬,这才叫缓脉。而很多医者就犯这样的错误,认为一息四至就是缓脉,难免显得笼统、机械、呆板和片面。

四、数脉为阳

(体状诗)一息六至数为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唯有儿童作吉看。

(释义)数脉,一息六至,躁急而不能中和,《脉经》说:“数脉,一息六至”。《素问》说:“脉流薄疾”。《脉诀汇辨》说:“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可见数脉是阳气偏盛的结果。阳气至刚至健,又偏进亢盛,脉象必现薄疾之象。数脉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所造成的,在临床上常见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发烦等。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数而有力,多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也就是说,出现数脉,大多数是热证的征象。但是儿童(3~12岁)的脉搏往往比成人快,所以说,儿童见到数脉是正常现象,不作病脉看,所以李时珍说“唯有儿童作吉看”是多么难能可贵。

(相类诗)脉来四五号为平,紧脉如索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中候动脉形。

(释义)无病之人,脉来四至五至,加之为数,减之则迟。数脉为一息六至,脉来躁疾不柔和,脉搏来势紧急,犹如绞转绳索一样,左右弹动不止,至数却不明显为六至,这种脉象叫做紧脉。数脉与紧脉似乎没什么关联,其实不然,数脉与紧脉都有紧急,躁疾,应指不柔和的手感,但区别在于数脉的至数明显为六至,而紧脉没有至数的限制,也可兼迟,也可兼数。如果脉来数而时有歇止现象,这种脉象叫做促脉。促脉与数脉的区别在于,数脉无歇止的现象,而促脉有歇止的现象。对于动脉,历来医家论述观点不一致,我将在动脉一节中做详细论述。数脉见于中候的叫做动脉。数脉与动脉的区别在于数脉没有浮沉之分,自主沉浮,而动脉且数、且硬、且滑,无头无尾,状如小豆,来势有击鼓之势,陇然高起而硬的感觉,且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数脉与平脉的区别不仅至数上不同,而且手感上也有差异,平脉一息四至或五至,数脉一息六至或七至;平脉应指冲和,数脉应指躁疾。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火在心肾分虚实;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释义)脉搏反映为数脉,是阳气亢进,火热太甚,燔灼阴液所造成的。数脉的火热,一般在心和肾。脉来数大而且有力,虚火必定脉数细而无力,实火宜凉泻,虚火定要温补。如果是肺病,并且病程已经很长了,又在秋季见到数脉,是凶兆,为什么呢?肺病久,阴液必伤,又临秋季,秋深主燥,易耗阴液,又见数脉,火热之邪,燔灼肺阴,热愈甚则阴愈虚,所以说难治,又加上秋季金旺水相,用《周易》的一句术语说,叫做“近病逢冲则愈,久病逢冲难起”,所以说,医者见到此,就要详加推详,以制定急救肺金的方法,否则就难以治好了。

(分部诗)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释义)火性急速,所以阳盛之证,其脉必数。火亢上焦,清阳扰乱而头痛;舌乃心之苗窍,热则生疮而烦渴;肺属金又为娇脏,嫉火如仇,而今火来乘金,咳嗽也就“应运而生”了;肺火独炽,则咽喉偶尔有血腥味,这是肺中脓疡的先兆。这些都在寸部反映出来。

火困中焦,则肝胃受伤。肝火上炎,则两目干涩,耳鸣,左颧发赤。肝开窍于目,热甚则目干涩,泪迫于外;火邪逞其炎上之势虐于耳,则耳鸣;左颧,为肝之应,热甚则发赤。胃火内盛则胃反呕逆,脾热口臭。脾胃性虽喜燥,若太过则有燥烈之虞;胃为水谷之海,热甚而酿成秽气,食入即吐。这些通过关部来反馈。

火侵下焦,则肾受伤,肾为天一之源,阴水用事,热则阴不胜阳,华池之水,不能直达于舌底,故渴而善饮,溲如膏油,便赤而少;肾主五液,饥饱劳役及辛燥厚味,使火邪伏于血中,津液少而大便结,小便必遗浊淋癃(注:淋癃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通畅;癃是小便闭结不通,常伴有酸痛感)。所以李时珍说:“尺属滋阴降火汤”。下焦火热燔灼,应滋阴降火,以护阴精,此以脉测证,又与方剂相关联,富有弹性,这样有利于学者打开旁收博采的兴趣之门,因为古代医家,必须是医、护、药三方面的通才,才能行的通。“滋阴降火汤”,各书中所论不一,但是多以生熟二地黄、知母、黄柏、玄参、芒硝、大黄、五味子、山茱萸为主,“滋阴降火汤”的具体内容还可参考《审视瑶函》《沈氏尊生书》《医宗金鉴》《方剂学》等书。

(勘评)数脉,一息六至,应指无柔和感,至数恰好与迟脉相对。数脉为阳热亢盛的脉象,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辨其浮沉虚实,还要与紧、滑、促、动区分开来,非深思不能辨其真,非熟练莫可洞其机。特别是李时珍说:“尺属滋阴降火汤”,要以脉测症,若尽守滋阴降火,未必全知其妙。笔者在刚踏入临床的时候,总是对病者进行四诊一起用,相互对照,最终发现,李时珍的话,含义太过深奥,见尺脉数者,必须取其兼脉和浮沉虚实,以明了下焦火热燔灼的程度,比如尺部脉数而有力,且浮,多为表热壅盛,但是病者若身不热,而仅有痛处,那就是疮疡的征兆;若兼滑数,则有可能是肠痈,若数而有力,则知为实热;数而无力,则知是虚热。可见“滋阴降火”四字的含义是多么的高深和玄奥啊,创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有时字字珠玑,后学者应当熟练生巧,灵活变通。因此在处方时必须注意,虚热则滋其阴,实热则降其火;滋阴则人参、当归、青蒿、芍药、天冬、麦冬、熟地黄之类;降火则生地黄、黄柏、知母、石膏、地骨皮、玄参之类,鉴此,我特别推崇李延昰的学术观点:“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也就是说,脉学这东西,一是讲究熟练,二是讲究灵活,不可死搬硬套,当作一盘死棋来下。

数脉为阳,其阴必虚,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若是阳热太重,则生狂疾。高龄之人或久病之人,一般都忌数脉。

另外,数脉对于儿童来说,不作病脉看。

按:脉学之道,博而言之,气象多端;约而言之,不外乎于浮、沉、迟、数也。浮为表,沉为里,迟则寒,数则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则纲领清晰可见,则可以尽脉之变也,但是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一脉出现多症,或者是一症兼有多脉,又是阳极似阴,阴极似阳,还有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在这毫厘疑似之间,往往容易混淆。如薛慎庵所说:“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而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尽概此一数字中,但按之无力而散耳,宜深察也”。这些都与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息息相通,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这正如阴阳,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消长又平衡,既自和又互藏,既互根又转化,既交感又格柜。所以说,凡27脉,必须字字研究,句句推敲,篇篇琢磨,节节领会,步步为营,个个击破,才可心贯万象,始而由粗及精,终乃从博返约。这样才称得上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