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16

第16章 时令变脉

第四节 时令变脉

(诗曰)春弦夏洪秋毛平,冬石四季和缓应;太过实强病生外,不及虚微病内生。

(释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人体的生理功能为了适应它,必须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也能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天地之气,东升属木,位当寅卯,于时为春,万物始生,其气从伏藏中透出,如一缕之烟,一线之泉,这正与人的肝脏相应,而出现张力较大的弦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难经十五难》说:“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旺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可见春季的时令脉为弦。

气转而南属火,位当巳午,于时为夏,万物盛长,其气以升后散大于外,如腾涌之波,燎原之火,正好与人的心脏相应,而出现来盛去衰的洪脉(古代把洪脉叫做钩脉或大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夏脉为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难经十五难》说:“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可见夏季的时令脉为洪脉(又叫钩脉)。

气转而西属金,位当申酉,于时为秋,万物收成。其气从散大之极,自表初收,如浪静波恬,烟清焰熄,这与人的肺脏相应,而出现举之有余的毛脉(又叫浮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收成也。其气来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难经十五难》说:“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可见秋季的时令脉为浮脉(毛亦有轻虚以浮的意思,代表轻,与浮相似,在脉学上毛与浮可以互换)。

气转而北属水,位当亥子,于时为冬,万物合藏。其气收降而敛实,如埋垆之火,汇潭之泉,与人的肾脏相应,而出现石脉(石具有重浊下沉之象,在脉学中与沉脉同)。《素问玉机真脏论》说:“黄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之水也,万物所以合藏,其气来沉似软,故曰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难经十五难》说:“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极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来沉涩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可见冬季时令为沉脉。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为四季时令之脉,但必须兼和柔平缓之象,太过不及皆为病脉,这是因为和缓为土,是脉有胃气的表现。《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旁者也”。今四时脉中有和缓之象,就是灌溉四旁之土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长夏属脾,其脉和柔相离,如鸡践地”。这是对和缓的形象比喻,辰戌丑末月(指农历三月、九月、六月、腊月)各土旺十八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就是灌溉四旁之义,所谓的“脉贵有神”就是这个意思。

上述的这些是四季的时令脉象的正常表象,那么它的异常表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时令脉的异常表象主要反映在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这一点《难经十五难》和《素问玉机真脏论》的论述较为系统,较为完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难经》和《内经》是如何论述的?

《难经十五难》说:“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晕而巅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两胁(腋下腰上的部分)痛”。这是对春脉弦的太过不及的概括。

《难经十五难》说:“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快的意思),如鸡举足者曰病;前去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见气泄”。这是对夏脉钩(又叫做洪)的太过不及的概括。

《难经十五难》说:“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太过则气逆而背痛,不及则喘,少气而咳,上气见血”。这是对秋脉毛(又叫浮)的太过不及的概括。

这里是一个图片《难经十五难》说:“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其气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虚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胫中清,脊中痛,小腹痛,小便黄赤”。这是对冬脉石(又叫做沉)的太过不及的概括。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可是人体与自然界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说:气候变化对人体是有影响的,若不能准随时令,那就要被淘汰了。也常有人问我:“气候变化和人体的适应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一般说来影响甚小,何必过分地夸大这种作用呢”?我说:“你有所不知啊!人与自然本来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扑朔迷离的关系,医圣张仲景告诉我门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这就是硬道理啊”!

(诗曰)四时百病胃为本,脉贵有神何能分;悠悠扬扬意欣欣,难以名状中和应。

(释义)无论是四季的时令脉,还是千般疢难的病脉,最根本的是要诊察脉搏中的“胃气”是否存在。在古代的脉学中,脉有“胃气”称之为“有神”或“得神”。那么什么样的脉才是胃气存在的标志呢?蔡西山说:“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在临床中,这种脉象是无病的标志。也就是说,这种脉象是无任何疾病的胃气脉。李东垣说:“有病之脉,当求其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泻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而遽泻之、去之,神将何依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这是对病脉中所存“胃气”的精辟概括。

那么,为什么说四季时令会和千般疢难的脉象必须以“胃气”为本呢?《难经十五难》说:“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又说:“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也说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而《内经》也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的论断。也就是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属土而位于四脏之中,主行水谷之精气,通贯于四旁,所以,胃气一衰,则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水谷精微难以产生,气血得不到营养和供给,于是病态百出,如果胃气一绝,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灭,整个人就陷入了孤危状态,倘若胃气不衰,纵然是沉疴,也会有妙手能让他/她回春的。

综上所述,“胃气”就是主宰四季时令和疾病脉象的“神”,没有“胃气”就失去了“神”,人身无“神”则形肉不相亲,那么就很危险啊!“胃气”尚存,则形肉相亲,而所谓的邪气被正气所扼杀,纵然你已在奈河桥上徘徊,也会身有光明,奔向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