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15

第15章 五脏平脉

第三节 五脏平脉

(诗曰)浮为心肺沉肾肝,脾胃中州浮沉当;五脏本脉各不同,《难经》、《灵》、《素》意昭彰。

(释义)五脏的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候来观察。心肺居上,脉当应浮;肾肝居下,脉宜应沉;脾胃居心肺、肾肝之间,谓之中州,脉亦应在浮沉之间。《难经四难》说:“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呼出心与肺,心肺居上属阳,所以心肺脉浮;吸入肾与肝,肾肝居下属阴,所以肾肝脉沉;脾胃居中,寄旺四季之末,不专主呼吸,受纳谷味,灌溉各脏,在于呼吸之间,所以其脉在中(不浮不沉,不疾不徐)。

(诗曰)心脉之浮洪而散,右寸肺脉浮涩短;

沉而长弦肝左关,右关属脾脉和缓;

肾居左尺沉且实,右尺相火肾同断;

心包浮大兼散象,两尺命门同元阳。

(释义)心肺都在膈上,都应以为浮脉。详细一分,其中差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浮中显得滔滔满指,脉体粗大,再动便觉得脉体阔大软散,如洪水一般来势汹汹,又如夏火之象,火星四射,这就是心脉浮的正常脉象。浮中显得涩滞而短,稍重着力,脉则涩滞不畅,重力则显得短促,如轻刀刮竹之状,短而艰难,又似秋金之象,欲沉不能,这就是肺脉浮的正常脉象。肝肾居膈下,都应以沉脉,但却沉的程度不一样,沉中显得过于本位,张力较大,如春生之势,勃勃生机,又如瀑布之流,水溅三尺,这便是肝脉沉的正常脉象;若沉中显得壮实有力,但兼软滑之感,如冬水冰封,水流其底,又如海上浪花,刚中带柔,这便是肾脉沉的正常脉象。脾脉为浮沉之间,即不浮不沉,不徐不疾,和缓甚匀,难以名状,此为脾中州和缓的正常脉象。

心为阳中之阳,所以浮洪且散;肺为阳中之阴,故浮而短涩;肾为阴中之阴,所以沉而且实;肝为阴中之阳,所以沉兼长弦;脾胃中州,半阴半阳,犹如太极,所以不浮不沉,其脉在中,不徐不疾,其脉和缓。这是用阴阳学说来阐述五脏平脉的。

心居膈上为君火,火性上炎涣散,其时应夏,夏多暴雨,洪水奔涌,其势来盛去衰,终流则散,所以浮洪而散。肺居膈上,犹如华盖,华盖者,金属华丽之伞也,属秋金,肺主气,气上浮而应天,所以浮,金伐木未免有涩滞之状,所以浮涩而短。肝位在下应春木,下则沉,又固春木生发,万物复苏,活力极强,张弛力大,所以沉而长弦。肾居腹中,应冬水,冬主封藏,在表当失滔滔之势,在里亦奔流东海不复回,终因无火来化冰,难免有软滑之象,所以沉而有力,但兼软滑。脾胃在中应长夏属土,万物虽失春生夏长之活力,但无秋收冬藏之意,所以不浮不沉,和缓甚至匀。这是用五行学说来描绘五脏平脉的。

这里对“右尺相火肾同断”作重点强调。两尺属肾,然而左肾主水,右肾藏火,所以左肾就有坎中满之象,而在脉搏上就反映出既不为浮,也不为伏,在浮伏之间脉来有力,时兼软滑之象。右肾藏火,为水火既济之象,而在脉搏上则反映出既有心火之象,又有肾水之象,能浮能伏,浮则大而散,沉则软而滑,犹如龙藏水底,待时而动,一旦诏命,立即登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