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13

第13章 部位与诊法 (2)

第二节 部位与诊法 (2)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此以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此以膻中足十二藏之数,则是配手厥阴者,实膻中也。《灵枢》叙经脉,有包络而无膻中,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也。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则知其与心应也。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以心君无为而治,肺为相傅之官,如华盖之覆于心上,以布胸中之气,而燮理其阴阳;膻中为臣使,如包裹而络于心下,以寄喉舌之司,而宣布其政令,第心火寂然不动,动而传之于心包,即合相火,设君火不动,不过为相火之虚位而已。《素问血气形志篇》说:“手少阳与心主为表里”。《灵枢经脉篇》说:“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合心主”。正见心包相火与少阳相火为表里。所以历络于上下而两相输应也。心君泰宁,则相火不动,而膻中,喜乐出焉。心君扰乱,则相火翕然从之,而改其常度。

《脉经一卷第七篇脉法讠赞》说:“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子户,命门也,在脉诊上右肾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主阳施,女主阴受,所以叫子户。而这里叫它为“三焦”,正与耳与目外角间的穴位叫“太阳”是同样的道理。也正因为《脉经》中的道理太过深奥,令人难懂,令很多初学者感到难以入门,所以说我们学医之人务必要博览众书,扩展视野,拓宽知识面,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然而命门的说法,也一直处在争论的状态中,如《难经三十九难》说:“经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然,六府者,止有五府也;然,五藏者,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府有六者,何也,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于五藏,故言府有五焉”。还有两肾为命门说,命门为肾间动气说等说法。在诊脉上,《难经》的说法是切合临床的。但这里千万不要与“命门穴”混淆,据《明堂》、《铜人》等书,命门一穴,在督脉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是一阳居两阴之中,其象恰似坎卦之象。

如此说来,脉的部位已经昭然可见,如揭日月。“包络与心,左寸之应;惟胆与肝,左关所认。膀胱及肾,左尺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与脾脉,属在右关。大肠并肾,右尺班班”(《脉诀汇辨》)。

关前一分者,人命之主也。寸关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这里所讲的关前一分,仍然在关上,但在关前一分(把关脉分为三分,取前一分,也就只寸部与关部的交界处),前则属阳为府(腑),后则属阴为藏(脏)。中则属太极为营卫兼病。左关前一分,辨外因之风,右关前一分,辨内因之食。若以前一分为寸上,则心可以辨风,肺可以辨食,这岂不是天方夜谭。所谓关前一分属阳为腑,则细揣之,其中的道理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左关前一分,属少阳胆部,胆为风木之司,胆为阳木,阳木有参天之势,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也就是说,树大易招风,所以易于伤风。为什么呢?因为风木主天地春升之令,万物之始生也。人身之中,胆少阳之脉行肝厥阴脉之分外,肝厥阴脉行胆少阳脉之位内,两阴至是而交尽,一阳至是而初生,十二经脉至是而终,且胆为中正之官,刚毅果决,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可见左关前一分为六腑之源头,为诸阳之主宰,察表者之不能外也,又参天之势,动则起风邪,以伤人体。所以在关前一分紧盛则伤于风也。为什么紧盛为外感呢?紧脉本来主寒、主痛,而此言主伤风,难道不矛盾吗?所谓紧盛,在左关前一分指脉来浮紧而大而有力或大而无力。这是外感风邪,寒邪的征兆。

右关之前一分,属阳明胃部,中央湿土,得天地中和之气,万物所归之乡也。土为君象,土不主时,寄旺于四季之末,又叫孤脏。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盖清气上交于肺,肺气从太阳而行之,为十二经脉之始。所以右关的前一分,为五脏的隘口,为百脉的根荄,察里者之不能废也。肝胆主春令,春气浮而上升,阳之象也,阳应乎外,故以候表也。脾胃为居中,土性凝而重浊,阴之象也。阴应乎内,故以候里也,若夫左寸之前违度,则生生之本亏,右寸之前先拔,则资生之元废。也难怪古人以此为人命之主。但却有人把关前一分定为人迎气口,这是不正确的。观上古之诊法:一则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二则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三则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四则取人迎趺阳,以候胃气之盛衰;五则诊人迎气口,以决死生吉凶之兆;六则取关前一分,以辨内伤外感之疢难。此为笔者在学中所拾之贝,献祖师之秘传,实则为后学者答疑解惑,可谓用心良苦,也望后学者细细揣摩,学以致用,不再陷入真伪纷争的沼泽。

讲到这里,还有个问题有待于我们来共同解决,那就是三焦在脉象的部位是如何分布的?三焦者,言上中下三者,岂能在右尺候之。《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而高阳生将三焦列于右尺,这不是牵强附会,误下转语吗?《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密里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这就说明三焦是有形之物。而《难经》、《脉诀》却说“三焦无状空有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的,只是很多人都不敢翻扁鹊的旧案而已。

《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所谓中渎者,以其如渎,源流皆出其中,即水谷之入于口,出于便,自上而下,必历三焦,所以叫中渎之府,水道出焉。所谓是孤者,膀胱受三焦之水,而当其疏泄之道,气本相依,理同一致,故三焦下输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也。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此匹比者,所以叫是孤之府。要知三焦虽为水渎之府,而实总护诸阳,亦称相火,是水中之火府。盖其在下者为阴,属膀胱而合肾水,在上者为阳,合包络而通心火,在中为太极,属胃而连脾土,此三焦之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具有包罗万象,吸纳万有的气质。三焦者,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

《难经三十八难》说:“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后人见越人之行事,茅塞顿开,于是,高阳生则以此阐论“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这无疑不是在自圆其说,使无破绽,以后纷纷,无所凭据。有认为肾旁之脂,分为三焦的,有分为前后三焦的,造成混沌其说,诸论不一。例如,韩飞霞说:“切脉至右尺,必两手并诊消息之。取三焦应脉浮为上焦,与心肺脉合;中为中焦,与脾胃脉合;沉为下焦,与肝肾脉合,故曰,尺脉第三同断病”。虽然他的学术观点较为新颖的,但由于他对前人的观点不能辨其种类,以至于以讹传讹,违道愈远,岂不知叔和有言:“尺脉芤,下焦虚。尺脉迟,下焦有寒”。又说:“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明明尺主下焦,却偏偏有人说右尺主上中下三焦,这无异于开妄人之广鼓,必遭后来之指摘。

予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等句之意。将上焦从两寸;中焦从两关,下焦从两尺。吻合经旨,使千古未剖之谜团,一旦昭彰矣。

在本书中已经讨论了很多,我们能否问个“傻瓜式”的问题呢?当然能!在很长的封建统治的时期内,中医学的学徒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传统就被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如果需要学习的东西变化得很快,特别是没有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很难搞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于是徒弟就会抱怨内容不恰当,对于先生(儒、医、道对老师尊称)也只有敬而远之,很多问题不能提出来。在一个处于转变中的世界里,先生和徒弟都需要教给自己一门重要的技巧——学会质疑。也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被发现,制度或是规则、传统或是科学才能被完善和发展。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脉的部位与其所配置的脏腑不能易位吗?为什么?这的确是个好问题。也就是在问,例如心肺独居在寸,为什么心要居左寸,而不能居右寸?肺要居右寸而不能居左寸?这样的问题,回答的方式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仅用两种方式来解答。

第一,用医学的整体观念来论述。心肺独居膈上,与两寸脉相应,故居在寸,又因心为君为阳,左为乾道为阳,故心居左寸;肺为华盖,为心为臣,为阴,右为坤道为阴,故肺居右寸。肝胆、脾胃居膈中,与两关脉相应,肝胆相照属风木,脾胃相依属湿土,木土所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故肝胆居左关,脾胃居右关。同理可得肾、小肠、膀胱、前阴居左尺,命门、大肠、后阴居右尺。

第二,用周易学的五行统一来论述。人身俨然一个小天地。人的头属诸阳之会,但不是人的最高点,人的最高点是手指尖,因为把手举起来,要比头高得多。作为诊脉的部位寸关尺而言,寸为最高为阳,尺为最低为阴,左为乾道,其象像天,为阳,右为坤道,其象如地,为阴。天一生水,水性润下,由于是天雨降下为阳中有阴,故居在左;水为阴,故居在尺,所以左尺为主水之脏腑;水能生木,木有生长条达向上的特性,左尺之上必是左关,所以左关为主风木之脏腑;木能生火,火性炎上,左关之上必是左寸,所以左寸为君火之脏,君火至高无上,所以必须分权于相火。一寄于生火之腑,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二寄所不胜之腑。命门本为水脏,得君之相火,如龙藏海底,待时而动。相火的下放寄于右尺,所以右尺为水火之脏腑(为阴中之阳),相火代君行令,以生湿土,又因火性炎上,故右关为湿土之脏腑;土能生金,金又分为实质的金和清阳的精(金),实质之金被土埋,待人挖掘而出,清阳之精上升济乎天,于是左寸主清阳之精之脏腑。清阳之精上乎天,风云变幻,变作为雨,又复降下,周而复始,万物乃生。